闕新建
(南岸區教師進修學院附屬小學,重慶 401336)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交流,把握作品的主要內容,感受卓婭和舒拉姐弟兩位英雄的形象,了解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激發熱愛和平的情感;
2.理解作品中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體會句子表達的思想感情;
3.激發運用課內閱讀方法進行閱讀實踐的興趣。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圍繞“戰爭與和平”這一專題,選取了四篇課文,其中兩篇是講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外兩個小英雄的故事,另兩篇課文以孩子的眼光關注國際形勢,表達對和平的渴望。本組教材把孩子們帶到了驚心動魄的戰爭年代,去了解戰爭給孩子帶來的苦難,聆聽他們對和平的呼喚。四篇課文中都有許多句子蘊含著豐富的意義,抒發了深厚的情感。
本課課型為單元拓展課,是對本單元課內閱讀的拓展和延伸。通過豐富的教學資源,深化課內閱讀內容,運用課內閱讀方法,培養學生閱讀興趣,自覺進行閱讀實踐,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本課在前面教學的基礎上,選擇《卓婭和舒拉的故事》一書,師生共讀。本書主要介紹了蘇聯衛國戰爭時期兩個青年英雄的故事。
【重點難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句子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對戰爭的認識多來源于書籍、影視作品,要深切體會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必須深入文本,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在教學中抓住關鍵的語句,體會作者的表達,把作品的內容與作者的表達結合起來,讓學生既受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又切實提高語文能力。課內學習與課外閱讀相結合,也是語文教學引導學生實踐運用的有效途徑。
【學情分析】
戰爭對和平年代的孩子來說距離他們的生活經驗較遠,學生對“戰爭與和平”類作品的閱讀也較少。影視作品中,戰爭題材的作品過分娛樂化的傾向正在消解這一嚴肅的主題,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戰爭,知道戰爭的危害和和平的可貴便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感悟文本中關鍵詞句的表達,體會文本表達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受到教育,這也是對學生很好的語文能力訓練。
【教學過程】
1.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本組課文的主題是什么?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在學習時,我們在文中遇到了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你能舉一兩處給大家談談你是怎么理解的嗎?
3.小結:我們在讀書時遇到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要多讀讀,多想想,體會它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樣才會有更多的閱讀收獲。
(設計意圖: 本課是單元整體教學中的拓展課,圍繞單元學習主題,讓學生讀整本書。本單元一個重要的學習目標是通過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句子表達的思想感情。本環節既回顧了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又對學生在課內學習的方法進行了復習,讓學生自覺地將這一方法運用于整本書的閱讀實踐。)
1.在明斯克公路86公里標記處,聳立著一座紀念碑,它是為紀念衛國戰爭中的“蘇聯英雄”卓婭而建造的。前段時間我們閱讀了《卓婭和舒拉的故事》,關于這本書,你有哪些資料愿意與大家交流?
學生介紹后,老師總結補充:這部小說以真人真事為原型,記述了家喻戶曉的蘇聯英雄姐弟卓婭和舒拉二人短暫而光輝的一生。作者柳·科斯莫杰米揚斯卡婭是卓婭和舒拉姐弟倆的母親。
2.誰愿意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
學生用課內學過的方法概括小說的主要內容,老師相機指導,可借助書的目錄提取相關信息。
(設計意圖: 閱讀整本書涉及的信息量比較大,在閱讀時搜集相關資料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書的內容。如了解作者、故事的背景等,通過對這些信息的整理,形成深層次的認識。本環節意在梳理相關信息,把握書的主要內容,在學生心中建立整體印象,為后面的精讀和探究打下基礎,同時也是對學生概括能力的訓練。)
1.我們從小說的題目就可以看出本書的主要人物是卓婭和舒拉。誰能簡單介紹一下他們?
2.小組交流:姐弟倆誰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先用一兩個詞語概括一下他/她的性格特點,然后從書中找出相關的語句或片段加以說明。
3.小組上臺匯報。(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互動與評價)
4.學生邊匯報邊小結板書:從你們精彩的交流中,我們仿佛看到姐弟倆的英雄形象,這是因為作者通過語言、動作等方面的細致描寫表現了他們鮮明的個性,這些內容值得我們去仔細品味。
(設計意圖: 本環節按照整體感受人物形象來進行教學設計。在學生閱讀、做讀書筆記的基礎上,采用多種形式,引領學生深入閱讀。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閱讀的主動性,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通過具體的內容展現出來,做到言之有物。學生既對本書有深入細致的閱讀,又在頭腦中有一個完整的印象。)
1.同學們,在閱讀時總有一些句子讓我們停下來仔細地回味。打開書,看看你們讀書時勾畫的內容和做的批注,再讀一讀。
2.學生展示讀書筆記,并通過朗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3.預設示例:

(1)讀了這段話后你有什么要與大家分享的嗎?
(2)這段對話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生的?(卓婭和母親在大街上看到一張畫著一位戰士的招貼畫,下面寫著“你用什么幫助了前方?”)
(3)卓婭在心中決定了什么?她的母親明白嗎?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4)這些句子讓我們駐足回味,作者是怎樣寫出卓婭的決心的?學生進行補充。
(此為一個片段的教學,教師根據情況讓學生更多地參與交流)
4.小結:我們通過對這些句子的品味,人物形象在我們心中慢慢地鮮明起來,深深地印在了我們的腦海里。多好的姐弟倆啊,但是因為戰爭,他們卻早早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教師補充戰爭給人類帶來無窮災難的相關資料。
5.聯系我們學過的課文,可惡的戰爭奪去了千千萬萬人的生命,摧毀了無數個美好的家園,制造了許多人間悲劇。為了維護和平,制止戰爭,我們能做點什么呢?
(設計意圖:葉圣陶先生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此環節在前面教學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句子表達的思想感情,這也是本單元訓練的重點。這里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權,教師要深入閱讀本書,做到心中有數,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讓學生真正“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1.讀完了《卓婭和舒拉的故事》,你有哪些收獲?你又學到了哪些讀書的方法?
2.通過閱讀,讓我們更進一步地認識到戰爭的罪惡、和平的可貴。我們每學完一個單元,都要找找類似的作品讀一讀,這樣你就會有更多的收獲。關于這一主題,大家還有哪些書向同學們推薦呢?
(設計意圖:單元拓展課所能選取的閱讀材料是有限的,激發學生持續的閱讀興趣和探究熱情才是我們應該努力追求的。教師要整合課內外閱讀,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備課反思】
語文主題單元整合教學克服了傳統單篇教學的弊端,從整體上關照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整體建構知識與能力體系,讓學生發現語文學習的規律,提升語文素養。語文主題單元整合教學有多種課型,本教學設計定位為拓展課,根據單元主題,選擇課外讀物,鞏固、延伸單元主題的學習。
在學習完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戰爭與和平”教材后,師生共讀《卓婭和舒拉的故事》,搜集相關資料,做讀書筆記,并在課堂上交流。在教學設計中,筆者力圖做到以下幾點:
1.整體性。單元整合教學打破了傳統單篇學習的模式,以單元主題為統領,建立單元內篇與篇之間的聯系,打通課內與課外之間的壁壘,對單元主題進行多元建構。在單元教學整體構思時,筆者結合單元“戰爭與和平”這一主題,為學生推薦《卓婭和舒拉的故事》一書,在拓展課中“將課外閱讀與課內知識有機結合,在重構的語境中擴展與延伸、聯系與比較、發現與創造,并不斷反思”。[1]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除了主題這一紐帶外,還要兼顧單元的教學重難點,實現課內知識的遷移、運用。把單元作為一個教學單位,在整體觀照下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連貫性。以單元為整體進行教學設計,要科學劃分各課時的教學目標,于是產生了不同的課型。每種課型有特定的教學目標和任務,但彼此并非是完全割裂的,而是要尊重知識學習和兒童認知規律,具有連貫性,呈螺旋上升趨勢。在教學設計中,上課伊始先回顧課文,復習課內閱讀方法,為整本書的深度閱讀實踐作了鋪墊,培養學生自覺運用課內學到的方法進行閱讀。在教學的重點部分,進一步深化對閱讀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達成單元的教學目標。在所有課型的教學中,單元教學目標是貫穿始終的一條線,圍繞這條線展開教學,保持教學內在的連貫性,才不會讓教學信馬由韁,偏離方向。
3.語文性。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要研究語言文字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這種思想感情是如何表達出來的,為什么要用這種語言文字來表達。“可見語感訓練的文體溝通乃是語文教學的本真、本色與本質。”[2]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靈敏、準確的感受力,“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3]。在設計中,筆者試圖引導學生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等方面的細致描寫來感受人物形象,通過品味關鍵語句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通過朗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使課堂充滿語文味。比如,“卓婭在心中決定了什么?她的母親明白嗎?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這些問題旨在讓學生領悟作者的表達,提升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4.實踐性。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是以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幫助學生掌握語文工具為根本任務的文化基礎課程;而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幫助學生掌握語文工具,根本途徑是語文實踐。語文課堂要為學生聽說讀寫實踐活動提供空間,讓學生獲得多方面的語文經驗,形成語文能力。本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開展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運用講述、傾聽、朗讀、批注等多種形式,搭建學生語文實踐的舞臺。學生語文經驗的獲得,不僅體現在預設中,還體現在課堂各要素交互作用下的創生和完善。所以設計還要有一定彈性,選取的片段只是一種預設,在教學中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處理。
[1]范燕瑞.基于單元主題的課外閱讀與教材整合的路徑與教法研究——以滬教版中高年級語文教材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5(6).
[2]張大文.我為什么提出“語文性”[J].語文教學通訊,2013(Z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