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青花
(石河子師范學校初中部,新疆石河子 832000 )
當前,教育大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教學模式也較以前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在初中數學教學工作中,信息技術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為傳統模式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以往教師主宰課堂,學生只負責聽的教學模式徹底成為過去。信息技術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當中來;在與教師進行
充分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掌握所學知識點,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可以說,信息技術手段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具有十分顯著的價值。[1]本文以實際教學為例,就信息技術手段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問題展開分析與探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任何工作而言,只有真正喜歡它,才能更加投入,才能獲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學工作中,數學教師應利用適當的手段來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而信息技術的應用,恰好滿足了這一教學需求。通過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更加生動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思考探索欲望,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成果。
例如,在“直方圖”的教學過程中,因為對于“直方圖”這一概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得少,因此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本節的教學中,能起到良好的輔助效果。數學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技術播放一段短片:學校要舉行廣播操比賽,要在本年級中選取50名同學去參加,所以需要調查了解學生的身高狀況,該怎么做?面對這一問題,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不過因為只能是通過文字去表述,所以在理解上存在較大困難。這個時候,教師通過PPT課件鮮明地展現出“直方圖”的表示形式,讓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該方法的優勢,并更深入地理解“直方圖”這一知識點概念,借助對比學習的方式,刺激學生的探索欲望,促使他們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思考中,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圖形的初步認識”這一章節時,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幾何圖形、立體圖形及平面圖形。學生在區分這些圖形上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先用多媒體分別將日常所見實物展示出來,如三角板、書本、籃球等,讓學生分析它們是長方形、長方體、三角形、圓形、圓柱、球形,還是別的什么圖形,在學生分析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學習什么是幾何圖形,什么是幾何體,什么是平面圖形。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將學生日常常見的實物與幾何圖形聯系起來,學生能夠直觀地發現,這些圖形的特征,實現了生活與學習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主動地去思考、去學習,無形中產生了學習的動力,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相對于其他學科,數學知識較為抽象,難以理解,特別是一些定理、概念,只是通過文字來表述的話,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摸不透的感覺,教學效率也就無從說起。長此以往,不懂的知識點越積越多,就會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畏懼,喪失了學習興趣。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教學中比較困難的知識點,數學教師應該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用更加直觀的形式將教學知識點展現出來,讓學生更好地去理解,同時增強教學趣味性,讓學生對數學學習充滿興趣,從而切實地增強課堂教學實效性。[2]
例如,在“反比例函數”的教學當中,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函數的概念,特別是函數圖像。對于剛剛接觸函數的初中生來說,理解透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基于這一點,利用信息技術則可以將其有效攻破。“幾何畫板”是一款數學教學畫圖、作圖的實用型軟件工具,它能動態地展示我們作圖的過程,如畫三角形可以先畫三個點,然后利用“構造”菜單中的“線段”命令畫出三角形,這都是在計算機中完成的。教師可以將整個過程播放給學生,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如何動態地畫出三角形。教師在函數教學中,選擇利用“幾何畫板”這一工具,指導學生在畫板上動態演示或者對比分析,從中掌握雙曲線的性質,尤其是讓學生通過對畫板的使用,深刻理解為什么要強調圖像在各個象限的條件和意義。這樣的教學模式,使抽象的數學概念、規律更加直觀化、形象化,讓學生輕松解決數學學習中的疑難問題,學到有價值的數學,實實在在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當今時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學生僅僅靠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很難跟上教學改革的步伐,也很難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為了有效拓展教學空間,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視野,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初中數學教師 應科學地選擇信息技術手段,尤其是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拓展學習,擴展學生的知識面,達到提高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全等三角形”這一內容時,由于本課是這一章節的開始,是學習和認識三角形全等條件的基礎,所以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拓展教學空間,引導學生相互之間開展合作、拓展探究式學習,并聯系生活實際,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首先,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生活中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圖形,或者學生自己動手先畫出一個△ABC,接下來拿一張紙板剪出一個一模一樣的△DEF,讓學生討論分析這樣的圖形是否完全一樣,這就可以得出全等的概念。而教師通過借助網絡展示出生活中全等的圖形,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全等的概念。生活中常常碰到如圖1的情況:想知道河的長度,卻無法測量。我們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展示計算過程,讓學生能學以致用,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圖1
例如,在學習認識立體圖形時,為形成對正方體、長方體、圓柱、棱柱、棱錐等立體圖形的概念,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示這些圖形的展開圖,如長方體展開圖如圖2可以有這么多種,學生要是依靠想象很難得到這么多的形象概念。通過展示讓學生知道了如何具體去展開。多媒體技術能完全地演示展示過程,讓學生跟著課件去自己動手操作,既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讓學生在實際中碰到類似的問題,學習如何去解決,進而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圖2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帶動下,初中數學教學工作的開展迎來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作為新時期的初中數學教師,應該在當前大的教育背景下,扭轉傳統的教學觀念,順應全新的教學趨勢,將科學技術充分地運用到教學工作中。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的輔助下,實現教學效率的切實提高,達到全面提升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目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但切不可本末倒置,過于依賴科學技術的應用,而是應該根據實際教學需求及學生的學習情況,加以合理應用,從而實現效果的最優化。
[1]劉志華.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的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
[2]曹殿波.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函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
[3]金哲.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整合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