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國清 張士杰
摘要:在新形勢下,所有者與惠顧者的同一程度并不能作為是否為合作社的判斷標準,但卻是其能否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同一程度與合作社的發展水平呈正相關,也就是說合作社內部能否結成有效的利益共同體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當前所有者與惠顧者的偏離已避無可避,外部的政府管理更是加劇了偏離程度。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同一程度;公平;效率
一、傳統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優勢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優勢不僅在于它有組織的一般優勢,更有其獨特的組織功能。首先作為一種組織,在目前市場發育程度較低、市場交易費用較高,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規模也相對較小的前提下,外部交易成本的節約和內部交易成本增加的對比是顯著的。所以相對于農民單獨進入市場重復交易的模式來講,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有優勢的,提高了流通效率,而且能夠增加盈余,這也是合作社之所以能夠發展的重要原因。
但是僅作為一般的組織其他的組織形式完全也可以發揮節約市場交易費用的作用,但正是由于合作社的所有者也是其服務對象這一本質特點使得合作社有著其他組織比不了的優勢。比如在農戶+公司的模式中,雖然通過契約將農戶和企業連接,農戶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規模小,信息不全所帶來的市場劣勢問題,但是農戶之間依舊是分散的,在與企業的談判中仍處于弱勢群體,對企業的經營方式和投資方式以及財務狀況不能監督到位,無法保障自己的權益,而且交易雙方所簽訂的契約并不穩定,如果發生價格變動,簽訂契約的雙方總會有一方心存機會主義動機而出現違約的情況,再加之契約的監督成本較高,所以此種契約幾乎沒有約束能力。終究其原因在于企業與農戶并不是利益共同體,農戶只是消費企業的服務,可看作是惠顧者,但并不是企業的產權所有者,雙方各自都有自己的利益預期,一旦利益不一致兩者之間的聯合是非常脆弱的。
農戶加入專業合作社后既是所有者又是惠顧者,因為產權共享就會大大增加每個人參與的積極性,又是專業合作社,每個社員的產品幾乎沒有差異,大家的利益預期一致,這就使得合作社易于按照按照惠顧額返還盈余、民主管理的原則經營管理下去。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中,民主管理所規定的決策權是非常重要的,畢竟合作社的一切經營投資方向都是按照大多數人的意志進行的,自己的決定自己完成,就沒有必要像農戶+公司模式下那樣違約了。因為在同一個合作社內成員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每個人的收益也與其他人的貢獻息息相關,這就有利于相互監督,能夠有效地控制搭便車現象的存在,一旦發現有人違約,合作社實施對違約者的懲罰也相對更加容易。除此之外,每個人能夠獲得公平的回報也是決定農民專業合作社持續發展的動力之一,在當今社會資本所得不斷大幅度增加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所有者與惠顧者同一”這一合作社本質卻能夠做到合作社盈余的相對公平分配,因為每個人都會涉及按資本獲益以及按惠顧額獲益的兩種收益方式,兩者共同分割合作社利潤提取公積金后的盈余,兩者之間此消彼長。所有這些都會帶來合作社效率的增加,同時也公平地保障了每個人的權益。
二、“所有者與惠顧者同一程度”與合作社持續性發展
在探討這一部分之前,我們必須解決一個問題,即在現在的實際情況中什么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做到以上所說的所有者與惠顧者完全同一的狀態,這只是理想的狀態,鄧衡山(2014年)采用至少超過一半社員應是“所有者與惠顧者同一”的這一標準來規定是否為農民合作社。筆者認為在新形勢下以這個標準作為合作社的本質判斷是不恰當的,而且是過于嚴苛的。因為,首先目前已經較成熟地形成了由產品市場與要素市場組成的完整的市場體系,由于資本的稀缺性,其相對價格進一步上升,合作社所有者對于資本的回報更加重視,對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有更多的要求,所以初始成員會更傾向資本回報。其次,當合作社的運行已基本適應了市場規律,開始探索農產品的深層次開發,以獲取整個價值鏈中更多的利潤,這就需要大量的投資。已有研究表明,資金的缺乏嚴重阻礙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的進一步發展。在農村合作金融發展緩慢的背景下,合作社發展初期銀行很難貸款給合作社,而且大股東更傾向于自己追加投資,此外僅僅靠普通成員的投資力量是不夠的。在此種情況下,對于外部資金的限制是必然會放開的,而且程度會越來越高,這正是資本在現代市場經濟居于核心地位與理想狀態農民合作社限制資本地位的矛盾結果。
但是“所有者與惠顧者同一程度”過低會影響合作社的發展,如果沒有改善,只有瀕臨破產的可能。所以,筆者認為規定所有者與惠顧者的同一比例來作為合作社的標準是沒有必要的,只要其運作比農民單獨進入市場或者其他組織形式更加有效率,每個人相比而下能獲得更多的收益,其經營管理比其他農村經濟組織形式更能夠保障公平,這就可以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現實中“惠顧者與所有者”的同一程度也就是說如何平衡惠顧者和所有者之間的“勢力水平”是對效率與公平這兩個因素影響的關鍵,也影響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水平以及能否持續發展。
根據很多現有的調查研究,目前大多數的合作社“所有者與惠顧者同一程度”過低。但還沒有還沒有體現出這一比例過低帶來的無法挽回的影響,因為全國的合作社仍舊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在此發展階段交易成本的節約較為明顯,是保證效率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合作社的規模到達一定階段,交易成本的節約不再明顯甚至管理成本的增加程度已經高于交易成本的節約程度,隨著農民自身經濟能力的發展以及市場經驗的豐富,很可能不會滿足于現狀,如此合作社還能否可持續發展是令人擔憂的。
在現實條件中為什么所有者與惠顧者的同一程度低,這個原因很容易解釋,一方面在于合作社內成員的異質性程度高,還有就是政府在合作社的建設當中手伸的過長了。就目前有大戶領辦的合作社來說,看似是農民自己的合作社,其實不然,大戶和普通農戶之間的資金實力、人力資本、經營規模有著很大的區別,所以他們成立或者加入合作社的動機并不完全相同。大戶可能是需要普通農戶的惠顧或者他們的資金以進一步擴大規模經濟,但是由于普通農戶很多且大多同質,產品也基本上毫無差異,其競爭力不強,所以大戶并不需要讓這些農戶入股賦予他們決策權來贏取他們的惠顧或者爭取他們的資金,只需要給他們比其單獨進入市場稍高一些的回報即可或者以其他一些優惠方式吸引農戶的資金,這些大戶需要保證合作社牢牢地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再加上這幾年政府政策的干預,很多地方政府將建設合作社與政績掛鉤,相比而言扶持一個大戶建設“所有者與惠顧者同一程度低”的合作社比其建設一套引導農民自愿成立發展合作社的監管機制成本要低得多,而且也可以在大戶爭取財政支持的過程中獲得好處而且控制極少數的大戶也較為容易。所以,當一種依托力量的介入有了其特定的利益動機時,這種利益動機就加劇了大戶和農戶之間變成兩個獨立的利益集團的趨勢,而且農戶一直處在不利地位,因此所有者與惠顧者之間的同一程度不會有所提高。當兩者之間的沖突到達某個位置時,勢必影響到整個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首先,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農戶無法享有普遍的決策權,進而也無法參與按惠顧額返還與按股分紅分配盈余所占比例的決策過程,如果盈余的分配收益無法滿足農戶的要求,將缺乏對農戶的激勵機制,影響其對合作社的投資以及與合作社的交易量,繼而影響合作社規模的進一步增加,嚴重的將會關系到整個合作社的生存問題。
參考文獻:
[1]鄧衡山.合作社的本質規定與現實檢驗[J].中國農村經濟,2014(07).
[2]孫亞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利益機制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江蘇省的實證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月刊),2008(09).
[3]胡明霞.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運行的監管機制探析[J].農村經濟,2015(06).
[4]王文獻.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難問題的形成及原因分析[J].農村經濟,2008(12).
[5]徐旭初.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辨析:一個基于國內文獻的討論[J].中國農村觀察,2012(05).
(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