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晨
摘要:多民族居住在貴州省,這里共有56個民族,其中世居民族有漢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羌族、仡佬族、彝族、白族、回族、水族、瑤族、壯族、畬族、毛南族、滿族、蒙古族、仫佬族、土家族等18個民族。貴州省少數民族人口眾多,但是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文章從教育和人口發展角度,研究貴州少數民族人口發展和少數民族教育問題,分析少數民族人口發展與少數民族教育的關系,為貴州省少數民族人口和教育發展提供支持。
關鍵詞:民族人口發展;民族人口教育;受教育程度
一、相關概念
民族教育是少數民族人口教育的簡稱,定義其教育范圍為除漢族外其余55個少數民族。
民族人口發展是人口數量、質量和結構及其與社會經濟、環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下,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
人口和教育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實踐不能離開人,沒有人更不用說類文明的產生、發展和更替;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經驗傳遞和繼續都離不開教育,人類社會持續和發展依存于教育。教育與人口有著緊密的關連,兩者相輔相成又相互約束。
一個國家教育規模的基本影響因素是人口的數量。一個地區教育水平高與低、教育經費多與少以及教育能否大力推廣都是基于人口數量來衡量的。人口數量過大會限制教育的投資,影響招生和升學人數甚至造成文盲率居高不下。
教育需求的多樣化是由人口素質決定的。伴隨著人口素質的提升,人們加大對教育事業的關注力度并給予資金扶持,教育組成模式隨之更新,教育的等級相應的得到提高。人口的遷移和分布,決定了遷入地和所在地的教育投資、教育規模、教育模式和教育等級。處在不同行業的人口,劃分出該行業的從業人員的受教育水平,跨行業的人員流動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受教育水平。
教育的發展,是提高人口素質、控制人口增長的基本辦法。生育率與教育事業成負相關,逆向發展。教育事業的發展與人口遷移數量,遷移距離成正相關,充分發揮正向效應有利于人口的合理分布。教育在職業和行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提高對職業的選擇性和適應性。
二、貴州民族教育現狀
貴州省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長期居住著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水族等53個少數民族,除塔吉克族和烏孜別克族外,其他民族在貴州均有分布。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貴州省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為1255萬人,總量位居全國第四;在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總量比為11.03%,占全國第五;貴州少數民族的素質也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貴州的發展離不開貴州少數民族人民的共同奮斗。
因此,要更加重視民族教育,貴州地方政府長期致力于發展民族教育,初步構建了具有本地區特色和符合民族特點的教育體系,全省初步形成了有初等到高等、由幼兒到成人的層級分明,結構相對完整的少數民族學校教育體系。據統計,到2006年年底,貴州省共有14258 所小學,少數民族小學159所, 城市2所, 縣31所(含私人1所);農村126所(其中私人1所)。少數民族小學1565班,一年級239班、二年級244班、三年級255班、四年級265班、五年級274班、六年級277班、復式班11班。全省小學在校少數民族生1884252人, 其中女生846487人;城市小學在校少數民族生69902人,其中女生31307人;縣鎮小學在校少數民族生282656人,其中女生126305人;農村小學在校少數民族生1531694人,其中女生688875人;小學教職工總數是196785人, 其中少數民族教職工80843人,專任教師77220人,代課教師7283人,兼任教師110人。貴州省2666 所中學,其中獨立民族中學109所,市里7所,縣城42所,農村60所。中學的少數民族教學班共2268個, 其中初中1368個,一年級475個,二年級454個,三年級439個;高中900個, 一年級328個,二年級297個, 三年級275個。全省中學在校少數民族生814761人, 其中女生356073人;城市中學在校少數民族生41842人,其中女生18090人;縣鎮中學在校少數民族生374862人,其中女生141110人;農村中學在校少數民族生382655人,其中女生144415人;中學少數民族教職工53067人,其中女教師45791人,專職教師48605人,代課教師734人, 兼職教師142人。
三、 貴州少數民族人口現狀
1. 貴州少數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
根據表1可以看出,在小學教育中民族教育基本和漢族相當,但是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學教育中,受教育水平較漢族水平偏低。隨著學歷的升高,貴州少數民族受教育人口逐漸減少。
2. 不同教育程度就業人口占本行業人口的比重
經濟的發展對人口素質產生要求,經濟越發達,文化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人口文化素質對社會經濟發展作用的體現是,在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條件下,低文化素質勞動者不可能替代高文化素質的工作。從各種受教育程度就業人口的職業分布上就可以明顯的看出:受小學以下教育的就業少數民族人口中,有90%以上是農業生產人員,由于受教育程度限制他們很難勝任對文化素質要求較高的工作,不能適應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的需要,這在一定程度上給產業結構調整增加了難度。從上表還可看出,隨著受教育程度的增高,從事這一職業的人員逐漸減少,這是因為受教育程度越高可從事選擇職業的范圍就越大。
3. 貴州少數民族人口地區分布
整體上貴州少數民族人口分是“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態。貴州少數民族聚集合在非城鎮地區甚至偏僻地帶。以苗族為代表的民族大多靠山而居,仡佬族居住在山谷, 布依族、侗族、水族沿水分布居多。
相比于我國經濟發展,貴州省是一個經濟落后的省份,這就導致其人口的城鄉構成與發達省區有明顯的不同,即鄉村人口多,城鎮人口少。發達省份人口城鄉分布是:城鎮人口分布多,農村人口分布少。貴州的各個民族的世居地在農村,從事傳統的農業,城鎮化水平不高,這不僅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各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今文化水平差異造成的。少數民族人口適應和習慣了傳統文化和生活,造成了他們文化素質水平偏低,離開自己的世居地生活各方面都得不到保障,造成少數民族分布在農村縣城居多,城市較少。
4. 貴州主要民族(人口數較多的民族)婦女活產子數量與受教育程度的關系
根據表4可以看出,貴州15~50歲的婦女活產子數量與其受教育程度的密切關系。文盲半文盲婦女活產一個子女的比重是12.76%,多胎生育即活產三個級三個以上的比重高達56.45%超過一半以上的婦女是多胎生育。而受過大專及以上文化教育的婦女活產一個子女的比重高達93.56%而生育三個以三個以上的比重最低,只有0.35%。受教育水平對婦女生育子女數量影響最大是從初中開始,活產一個子女數量從小學的23.53%上升到初中的48.88%,增加23.35個百分點,增長了1.07倍。活產三個子女的比重從小學的38.33%下降到初中的18.41%,下降1.08倍。受過大專以上文化教育的婦女生育多胎的不足1%,可以說大專以上婦女基本沒有多胎生育。
通過表4分析發現,隨著少數民族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生育率大大降低,對我國計劃生育政策以及少數民族人口宏觀調控具有重要意義。
四、貴州民族教育與民族人口的聯系
1. 教育與再教育提升就業層次
貴州少數民族勞動者中,受教育高者不僅有著廣泛的工作選擇權,即使未能從事到能力所及的工作,也可以從低就業甚至從低幾個層次就業。而受教育低的勞動者,不僅就業范圍受限,如果受教育水平處于最底層有可能會面臨失業。這個時候如果勞動者無論是主動的接受教育還是被動的再教育,都有獲取擴大就業范圍和更高等級就業的機會。
2. 借助教育平臺推進人口合理分布
貴州的少數民族分布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城鎮化低并居住偏遠。一般情況受教育水平較高的人會選擇從經濟落后地區到發達地區。因為城鎮化高的地區有更健全的公共服務和更多的工作機會甚至更高的薪酬。然而受教育水平低的人遷移到城市的可能性就很低,除了固守在農村傳統作業外也沒有從事較高層次工作的能力,城市即便具有競爭力的薪酬也不能成為遷移的動力。如果要改變這一現狀,就要借助教育的平臺增強民族地區人口的就業能力,吸收合理的人口數量進入城鎮,科學的促進城鎮化發展。
3. 伴隨教育水平加深對生育思考
民族地區活產子數減少,生育意愿低,生育率持續走低在一定時段內可能是符合省情的,但是從長遠來看,除了政府的主導外每個家庭內部也應該思考與家庭相匹配的生育模式,這不僅是每個受過教育人口的義務更是為了民族長久發展傳承的責任。一般來講受教育低家庭對孩子的撫養效用停留在養老的效用和勞動力效用,而文化水平較高的家庭會考慮除了物質效用外的精神效用,更多層面關注的是孩子的素質。由于受教育水平不同,分布地區不同,家庭收入不同等要素每個家庭都具有差異性,具體生幾個孩子既可以滿足家庭的物質需求又滿足家庭的精神需要,是每個家庭都必須面對和深思的問題。
五、總結
綜上所述,貴州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在提升民族人口素質的同時也漸漸的改變這少數民族傳統的生育觀念和生存理念,使少數民族人口能夠離開農村來到城市工作。在推進人口遷移和城鎮化的同時擴大少數民族人口的就業層面并對貴州省產業升級起著有效的推進作用,更為少數民族人口的生存和就業提供更多的機遇和選擇。
貴州省是個少數民族大省,少數民族人口眾多,少數民族人口的教育問題應該更應該加大關注力度,在教育資源加大投入的同時還要優化分配,鼓勵支持少數民族人口受教育的同時不落下對少數民族人口進行再教育的步伐,對待少數民族子女上學問題不止要在政策和資金上扶持,還要設立適合貴州省省情的民族教育體系,為民族人口素質與民族人口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孔令忠.貴州教育史[M].貴州教育出版社,2004.
[2]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3]袁利平,張進清.貴州省民族學校教育發展狀況調研報[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報,2007.
[4]劉燦江.貴州民族教育發展淺析[J].理論與當代.2004.
[5]石人炳,等.人口變動對教育的影響[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6]貴州省人口普查辦公室.世紀之交的中國人口——貴州卷[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