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寫作,我一直避開一些不必要的應(yīng)酬,躲在家里寫作,每天燒三炷香。后來挪到公園里寫,提個小包,帶上手機,在公園里找一個旅人坐的長板凳,鋪開稿紙就開寫。
回到老家的時候,我經(jīng)常坐在麥草的垛子上,舒服極了。要是有一瓶西鳳酒就好了,心里這樣想著,手機響了,是老友打來的。
說起手機,我可以說的并不多,因為我不怎么用手機,手上的這部還是朋友送給我的。朋友說,這是移動4G的手機。不僅可以打電話,還能看視頻。“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他強調(diào)說。
但我還是把手機關(guān)掉,夾著個包,像個農(nóng)民工到家對面公園的椅子上鋪開紙寫。每天寫三千字。我感覺自己匍匐在大地上,拿著放大鏡,流著熱淚在寫。寫作中經(jīng)歷了汶川大地震,在天搖地動的那一刻,唯一的想法就是把小說保住。身邊年輕的朋友提醒,可以用手機拍下來保存,我掏出手機一頁一頁把那些手稿都拍下來。這個時候,我覺得手機也不全是一個煩人的東西,它偶爾還是能發(fā)揮一點作用的。
電視劇《最后一個匈奴》在央視黃金時間上映,我記得那天我剛好在外面,身邊也沒有電視,隨行的一個年輕人說,老爺子,在手機上也能看。我有點兒疑惑,手機上能看電視直播嗎?在年輕人的幫助下,我在手機上居然還真的看了兩集,非常流暢,移動4G的網(wǎng)絡(luò)速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小玩意兒真是方便。我相信在古老的時代里,這樣的事情簡直就是一個奇跡:一個老頭兒用手機看電視劇。聽上去就顯得有那么點酷。
走在路上,我聽到有人說“現(xiàn)在是移動網(wǎng)絡(luò)的時代”,對于我們這一代人來說,這是一個新名詞,似乎將每個人都硬生生地拽著往前跑,不管你愿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