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小淇
摘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對經濟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再是單純的追求經濟增長。同時,經濟新常態所呈現的新亮點、新特征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機遇,我們應該緊緊抓住這次機遇,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關鍵詞:新常態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新機遇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出“適應新常態”的重大命題,他指出“從當前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所謂“新常態”,是對應“老常態”而言的,“老常態”是在過去3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GDP增長年均增長9.8%,這兩年經濟開始回落,還將繼續下調。然而,“新常態”不僅僅是經濟速度的放緩,還有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結構的優化,制度環境的變革,這才叫“新常態”。
一、經濟增速“換擋”,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實現
我國最早從1995年就提出了要轉變經濟的
長方式,但是長久以來并沒有根本性的轉變,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長期以來一直追求速度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以往我國的經濟發展把經濟數量和速度的提高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指標,忽視了經濟質量和效益的增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但注重經濟增長的數量和速度,而且尤其重視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我們要想實現經濟質量和效益不斷的提升,就要加速轉換經濟發展方式,由規模速度粗放型向質量效益集約型轉變。
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轉向中高速,2002-2011年期間,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在9%以上。其中,6個年份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在10%以上而2007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最高達14.2%。但是,2012年以來,國內生產總值增速一直低于8%,2014年前三個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分別為7.4%、7.5%、7.3%。經濟的“換檔”減速,使各級政府不再受高速度的壓力。為了促進經濟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各級政府積極的進行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換,由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各級政府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積極解決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困難,不斷提高經濟的發展水平,促進經濟的和諧發展的同時,推進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此外,在新常態下,經濟的發展也轉向消費主導,消費者對產品的質量也提出了新要求。質量上乘、價格合理的產品越來越受消費者的喜愛。因此,企業越來越重視質量的同時還要追求一定的經濟效益,這也就使得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成為企業和社會不斷追求的目標。政府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的高度重視,企業、社會對質量和效益的不斷追求,促進了經濟的健康發展,推動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
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促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實現
我國的經濟發展存在很多問題:首先,就產業結構來講,我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發展的比較快,第三產業發展較緩慢,產業結構發展不協調。其次,就區域發展來講,我國沿海地區發展好于中部地區,東北地區好于西北地區,區域發展不平衡。最后,就收入分配來講,我國城市收入水平明顯高于鄉村收入水平,收入差距較大,存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現象。這樣的經濟發展不應該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有的經濟發展。
在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一是加快了產業結構的化升級,2013年時,我國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已經超過第二產業,2014年第三產業的增加值所占比超2013年0.5個百分比。二是推進了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多年來我們堅持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習書記又提出了“一帶一路”的規劃,使得我國中部地區快速崛起,東北地區經濟平穩發展,縮小了區域之間的差異。三是促進了收入分配合理化,黨和政府注重農村的經濟建設,為農民在當地創造就業機會,帶動農村的經濟發展,城鄉收入差距不斷縮小。總體上,這些轉變促進了經濟結構的合理化,使經濟更加健康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了經濟保障。
三、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的轉變,促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實現
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民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改善民生。我們在進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過程中,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房價持續上漲問題、股票市場混亂問題、社會保障問題、醫療問題、公共服務問題、就業問題、輿論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看似平常,但卻關系著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如果我們不重視這些民生問題,很有可能就會引發人民群眾的不滿,激發社會矛盾,從而影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新常態下,黨和政府堅持“統籌調控”:穩步增長、調整結構、注重民生、防范風險、加快改革,不斷地解決民生問題,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化解社會矛盾,為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