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小鋒(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最早看到“一個人的畢業照”時似乎是三年前,當確認這不是新聞炒作而是鐵定的事實時,頓覺胸口被猛擊一拳,有說不出的難受。這樣的窘況和尷尬如果不扭轉、不采取積極措施,幾年后,就會出現該專業解散和絕跡的悲劇。“一個人的畢業照”,是高校招生以就業為導向極致化的必然結果,是社會對人才需求取向功利化、短視化的曲折反映。誠然,大學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確實要考慮市場需求,如果不及時調整各專業招生人數,勢必會造成熱門專業人才缺少和冷門專業人才過剩,增加就業壓力,影響學子前程。但如果大學過分以市場需求為招生人數指揮棒,以就業前景良否、培養成本多寡為人才培養“方向盤”,可能會滑入利益金錢至上、功利主義盛行的泥潭,在這種文化氛圍中熏陶出的學生,其價值觀難免不帶上“一切向錢看”的色彩。大學既驚呼社會利己主義盛行,又無形中助長這種世風;既諄諄教誨學子要有家國情懷、民族擔當,又在現實中無奈秉持著追本逐利、扶強抑弱的辦學理念。大學,不光要讓培養的人才能找到滿意的工作,還要培養出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各類人才、引導他們投身富有價值的事業。
@鐵錚(北京林業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北京大學古生物學專業從2008年創立至今,每年都只有一個畢業生,至今已是“六代單傳”。對于出現這種特別的“一個人的畢業照”現象,還是應該辯證地看:既不可簡單地拍手叫好、草率復制,也不能輕易地加以否定、一味棒殺,而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采取不同的對策。在高等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的進程中,為了提高辦學效益、滿足更多人求學深造的需求,擴大招生是大勢所趨,并且在人才奇缺的情況下發揮了積極作用。那時,一個班、一個專業,學生眾多、甚至人滿為患,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單純從辦學的經濟效益這個指標來看,用較小的投入培養了較多的學生,是十分合算的。隨著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入,隨之而來的將是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精準化和小眾化。在滿足社會對人才一般性需求的同時,逐步重視有針對性的、量身定做式的精細化培養,會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這也是社會不斷發展、改革不斷深入的一個標志。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精細化、小眾化培養的前提是科學把握教育教學規律、科學地預測和分析社會的需求,需要有科學的決策,既不能搞“長官”意志,也不能想當然。
@ 韓寶志(天津大學檔案館館長):
“一個人的畢業照”走紅:一方面,是畢業之際,學子們各種有創意的網絡畢業照中,這張反差最大;另一方面,這也是公眾對一個人能對自己理想堅守的一種敬佩。其實,能一個人讀完這樣的專業,既需要學生的堅守,還應該感謝學校的堅守,對學生的愛護,對學生理想的守護。因為,這樣的課上起來“成本”太高。但分析一下,學生們的興趣,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但最后卻只有一個人堅持自己的興趣,上了一個“冷門”學科,不能不說,這與社會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對物質利益追求勝過興趣愛好的現象有關。一個人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才會樂之、好之,才會不知疲倦,有所成就。我們應認真分析背后的原因,繼續深化教育改革,讓不同專業的畢業生都可以有尊嚴地生活,讓學生們能夠追隨自己的興趣發展。
@ 藍曉霞(北京交通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近日,北大古生物學專業畢業生薛逸凡“一個人的畢業照”再度“刷屏”網絡。當前,我國高校的專業設置,除了延續傳統之外,大多因循社會發展趨勢,根據市場變化有所調整。一方面,我們看到一些冷門專業的堅守,即便只招收一人也堅持做學問的本真,在冷僻專業里“為往圣繼絕學”,培育人才貴在精而不求多。另一方面,也看到一些曾經的熱門專業遭遇就業寒流。所有專業人才都是社會需要的,隨著時代發展在一定時期內的需求也有所側重,但如果缺乏長遠發展規劃,追趕熱門一哄而上進行擴招,必然會埋下就業市場供需失衡的隱患,也會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對學生個人而言,報考熱門專業是在情理之中,也是個人選擇,但高校應該有更加長遠而持續的專業人才培養規劃,既不忘探索真理、仰望星空;又懂得與時俱進、腳踏實地,有堅守、有傳承,抓機遇、求創新;如此,才能破解專業人才培養的尷尬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