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以菊
語文教學并不只是通過簡單的手段傳授語文基礎知識。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在品味語言、欣賞名作的過程中獲得一些想象不到的驚喜和對生活的獨特發現,給學生不同于一般的生活體驗和認識。語文教學要給學生深刻的語言體驗能力,靈活的文字表達能力,特別的欣賞能力,以及對語言文字特殊的敏感,與眾不同的修養和超凡脫俗的氣質等。
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用自己的心去體會。讓學生在語言體驗中感受學習語文的幸福。學生只要在語文學習中體悟到了快樂,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有的語文教師缺乏對語文的敬畏之情,語文教學沒有了對語言的體驗,沒有了詩意和美妙,語文的神圣性蕩然無存。語文要回歸它的真面目。語文課堂要有語文的思維方式,語文的語言,語文的味道,語文的色彩,語文的學習、體悟和感受方式。
語文教師要有語文的意識、語文的眼光、語文的情懷和語文的素養。語文教師要愛語文,懂語文,要時時思考語文。一個不愛語文的語文教師,真不知他是如何教語文。只有懂語文,愛語文,才能引領學生去學語文。讓學生明明白白地學,讓學生對語文有好感,有興趣,有期待。
語文教師要做一個駕馭語文的高手,要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真經。要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懂得如何品味生活,參透人生,鑒賞世界。
只有懂語文的人,才能感受到語文的多彩,語文的精深,語文的無窮魅力。只有懂語文的人才會真愛語文。愛語文,不應說說而已,應對語文有特殊的感情。
一個和語文格格不入的人,是很難走進語文世界的。一個對語文沒有感情的人,也不會和語文產生碰撞,產生愛的火花的。愛上語文,不需要其他,只需要好好讀就行啦。讀書,讀好書,天天讀書,就能愛上語文。
語文教師不能浮在語文的表面,要鉆進去,深下去,潛下去,沉入語文的底部,用心去觸摸語文的靈魂。
盡管一些學生在學語文,其實是被迫無奈學語文,是為了分數,為了升學。抱有這種目的的人,他并不是愛語文。語文學習不能只追求短期利益,而是要提升素養、豐富內涵、完善人格。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假愛語文到真愛語文,讓學生喜歡上語文,喜歡上語言,讓學生對語文有一種別樣的情懷,有一種別樣的心境,有一種刻骨的愛,讓學生眷戀語文,癡情于語文。
有人說,語文很簡單,很好教。說簡單,那是你把語文看簡單了,你小瞧了語文。確實也是如此。如果你理解了語文,鉆研透了語文,對語文有了深厚的感情,把握準了脈搏,你能熟練地操作,肯定語文很好教,學生學習語文也挺簡單。可在有的人那里,語文教學程式化,試題化,語文學習變成了冷冰冰的試題。語文學習要有溫度,有情義。語文素養不是靠試卷提升上來的。如果把語文訓練變成了題海,這是對語文的粗暴褻瀆,無情玩弄。語文教師要維護語文學科的尊嚴,讓人人都敬畏語文,敬畏語文教師。
由于錯誤的引導,學生學習語文就如同學習數理化一樣,那么呆板,那么枯燥,那么生硬,那么機械。語文學習變得索然寡味,簡單機械,生硬無比。語文教學沒有美感了,語文也就沒有美感了。語文沒有了自己的味,沒有了自己的道,語文變成了非語文。這是我們不能容忍的。
把語文看得過于簡單,想淺淺地教也行。但是,語文并不淺,語文的豐厚、博大、精深讓我們不能用簡單的辦法去教,學生也不能用生硬的辦法去學。語文教學必須靈活機智,敢于放,也敢于收。能淺也能深,能寬也能廣。語文教學要靈活。一活,就進入了新天地;一活,就有了更大的魅力。語文教學只有靈活,才會有靈感,學習才會有靈性和靈氣。
對語文教材的處理功夫,最顯示語文教師的功力。葉圣陶老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對,教材就像數學中的例題,學生學會了分析教材,就學會了學習其他文章,閱讀其他文章。然而,語文教材又不同于數學中的例題。盡管都是例子,但語文的寬度、厚度和深度,是單純的數學例題無法相比的。語文教材是例子,但不代表全部,并不能證明你懂了例子就會了語文。
課文的特殊性,給了語文教師大膽處理的空間。處理課文,不是簡單地肢解課文,而是對課文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發現課文之美。課文之美,美在語言,美在意境,美在靈性,美在豐富博大。
課文都是一些很有價值的文學作品,內涵豐富,理解可以多角度,多側面,多視角,但是有些教師的解讀常常是照抄照搬教材內容,沒有去思考,去理解,去分析。更重要的是,教師不能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去賞析,去挖掘,沒有自己的東西,一切都是教師灌輸的,填充的,所以學生得到的東西都是別人的,而不是自己的。
學生不能走進課文參與課文的理解和賞析,而是讓教師牽著鼻子走,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都是不情愿的,不是自己的。教師要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體味,去探究,去解剖,去生成,讓學生在自己的參與中找到自己對課文的感覺,獲得自己的獨特體會。
語文教師不要做一個簡單的學習引領者,要讓學生有興趣地鉆進去,讓學生在品味文學作品之中體會生活的情趣、生活的滋味和文學作品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