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 管子慧
?
基于DEA模型的商業銀行碳金融效率差異性的研究
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 管子慧
摘 要:本文利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數,對2010年~2014年我國商業銀行的碳金融效率進行測度,結果表明,從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來看,國有控股銀行除了在純技術效率上不具有優勢,在其他方面的表現均優于非國有控股銀行;從效率的增長率來看,國有控股銀行的碳金融效率增長全面落后于非國有控股銀行。對商業銀行而言,應提升項目成功率,完善內部管理,積極探索業務創新,以促進碳金融業務的發展。
關鍵詞:碳金融 效率 商業銀行 DEA模型
碳金融是指服務于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各種金融制度安排和交易活動。我國碳金融發展處于初級階段,商業銀行在碳金融領域的實踐主要是實行綠色信貸,減少對“兩高一資”企業的貸款,并對綠色企業給予信貸優惠。碳金融作為新興業務,客觀上要求商業銀行創新業務運作模式、金融產品服務和風險管理方式,這對推動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戰略的轉型具有重大意義。目前,研究我國商業銀行碳金融效率及差異的文獻很少。鑒于此,本文基于多階段DEA方法的BCC模型以及Malmquist生產效率指數,對2010年~2014年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面板數據進行測度,并對比研究國有控股銀行與非國有控股銀行的碳金融運行效率的差異,最終為提升商業銀行碳金融運行效率提供理論參考。
DEA(數據包絡分析方法)是一種通過構建線性規劃模型來評測一組擁有多投入和多產出的決策單元(DMU)間相對效率的方法。BCC模型是基于規模報酬可變的假設,同時測度技術效率(TE)、純技術效率(PTE)和規模效率(SE)。因此,本文最終選定BCC模型來測度商業銀行碳金融效率。

Malmquist生產效率指數用來描述不需要說明具體行為標準的多投入多產出變量的生產技術。該指數可以用以下等式表示:


因此,商業銀行碳金融效率增長率的各指數包括:綜合技術效率增長率(EFFCH)、規模效率增長率(SECH)、純技術效率增長率(PECH)和技術變動率(TECHCH)。此外,利用Malmquist生產效率指數可以得到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即有TFP=EFFCH*TECHC H=SECH*PECH*TECHCH。當TFP及其分解項大于1時表示相關指標改進,等于1時表示沒有變化,小于1時表示倒退。
2.1樣本選擇
根據分層隨機抽樣的基本原則,本文選取的樣本為:第一類為國有控股銀行,包括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第二類為非國有控股銀行,包括興業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本文確定的投入變量為:碳金融業務額、員工薪酬和固定資產投入;產出變量為利息收入。參照2011年~2015年銀行年報中的數據,以碳金融貸款占年總貸款額的比例作為權重來計算。
2.2實證結果及分析
本文運用SPSS19.0軟件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碳金融員工成本、碳金融業務額、碳金融固定資產投入分別與碳金融業務利息收入在1%的水平下顯著正相關,因此滿足DEA評價的基本要求。利用DEAP2.1軟件,計算商業銀行碳金融效率的具體指數,得出實證結果。
2.2.1BCC模型結果分析

表1 商業銀行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變動表
由表1可知,總體上TE達到1的有3家,PTE達到1的有4家,SE達到1的有3家。其中,TE、PTE、SE均值分別為0.879、0.943、0.930。在非國有控股銀行中,PTE達到1的有3家,TE和SE達到1的有2家。在國有控股銀行中,僅有中國工商銀行的TE、PTE及SE均達到1。值得注意的是,非國有控股銀行的TE和SE均低于總體均值,而國有控股銀行僅有PTE低于總體均值。因此,在TE和SE方面,國有控股銀行的總體表現最好;在PTE方面,非國有控股銀行的總體表現最好。
就單個指標的效率水平來看,技術效率(TE)表示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生產相同的產出壓縮投入使用量的能力。雖然各銀行的TE普遍高于0.7,但是,各銀行間的差距較大,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純技術效率(PTE)表示由內部經營管理方面的純技術因素造成的效率水平。從表1可以看出,除中信銀行、中國銀行外,其余銀行的PTE均超過平均水平,表明商業銀行碳金融業務的內部管理效率較高,但是,部分落后銀行需加強碳金融業務的內部管理。規模效率(SE)衡量的是隨著決策單元投入的增加,規模收益是否會同比例增加,規模收益較大比例的增加或減少都說明決策單元未達到最優規模。部分銀行的SE低于0.8,且多數銀行的效率遞減,表明商業銀行碳金融業務經營規模與現有的管理水平不相匹配,投入較大而產出增量略小,應整合碳金融業務的資源,在拓展業務的同時更多地關注項目是否切實可行,從而努力提高碳金融項目的盈利率。
就單個銀行的指標變化來看,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和工商銀行每年碳金融業務的TE、PTE及SE均為1,三個指標都處于有效的前沿面上。興業銀行作為國內最早實施碳金融業務的銀行,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而工商銀行憑借其龐大的資金規模,各方面投入量明顯高于其他銀行,這是其效率一直領先的主要原因。招商銀行的碳金融業務額雖然不及工商銀行,但逐年穩步增長,緊追興業銀行發展綠色信貸的腳步,因而其碳金融效率排名靠前。因此,一方面,參與碳金融業務的時間順序對未來發展的影響很大,市場先入者可以提前獲取較多的資源和信息,其碳金融業務得以迅速發展;另一方面,銀行自身的資金規模以及信譽度也是碳金融業務發展的重要因素,利用生產技術的優勢,在減少投入的同時盡可能提高碳金融業務產出的水平,碳金融業務發展較快。總體來看,商業銀行起步差異并不大,應注意加強對碳金融業務的重視力度,積極探索業務創新方式,碳金融業務發展效率容易形成趕超效應。

表2 商業銀行各類效率及其全要素生產率變動表
2.2.2Malmquist生產效率指數結果分析
由表2可知,在非國有控股銀行中,綜合技術效率、技術變動、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均值分別為1.017、1.136、1.011、1.007、1.156,表明非國有控股銀行各類效率及其全要素生產率每年均處于增長趨勢;在國有控股銀行中,綜合技術效率、技術變動、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全要素生產率的均值分別為0.971、1.122、0.988、0.982、1.089,表明國有控股銀行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每年呈下降趨勢,僅有技術變動和全要素生產率保持增長。因此,非國有控股銀行各指標逐年穩步增長,在各類效率及其全要素生產率指標上均顯著優于國有控股銀行,國有控股銀行全面落后于非國有控股銀行的發展。
樣本銀行TFP的Malmquist指數值在2011年~2014年間波動上升,從2011年開始逐漸下降,至2013年呈上升趨勢,技術退步較為明顯,這表明技術變化是制約樣本銀行TFP變動的主要因素。就外部環境來看,隨著2011年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銀行業所處的宏觀經濟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過去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不再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銀行貸款方向從“兩高一資”企業轉變為綠色企業的過渡期,碳金融業務發展沒有跟上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內部管理流程、金融服務和產品沒有符合市場需求,導致其在2011年~2012年間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2013年后,商業銀行迅速針對金融市場的情況做出反應,紛紛加大對碳金融業務的發展力度,TFP指數呈現回升的趨勢。
對樣本銀行TFP及其分解項的變化趨勢進行分析,非國有控股銀行和國有控股銀行各項效率指標的變化趨勢大體一致。在技術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變動保持相對較高水平時,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變動和規模效率相對較低,因而嚴重影響了TFP的上升。這反映出商業銀行碳金融業務內部管理并不規范,大量的要素投入并沒有得到等值的產出,這可能與商業銀行在原有生產技術上進行盲目的碳金融業務規模擴張,而不注重投入產出效率有關。此外,非國有控股銀行各指標均高于國有控股銀行,表現出更為顯著的優勢。一方面,非國有控股銀行身處競爭激烈的金融市場中,比國有控股銀行的警惕性更高,對碳金融業務市場方向的把握更加敏銳,推出綠色信貸等可持續金融業務,不斷推動金融創新以適應市場變化;另一方面,新能源或環保行業大多數為中小企業,其償債能力和盈利能力尚待考察,而國有控股銀行主要與國有企業或其他大型企業進行信貸交易,導致碳金融業務在發展初期就落后于非國有控股銀行。
本文利用DEA模型以及Malmquist生產效率指數,對比研究國有控股銀行與非國有控股銀行的碳金融運行效率的差異,得出以下兩點主要結論。第一,在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方面,國有控股銀行的總體表現最好;在純技術效率方面,非國有控股銀行的總體表現最高。第二,非國有控股銀行各指標逐年穩步增長,在各類效率及其全要素生產率指標上均顯著優于國有控股銀行,國有控股銀行全面落后于非國有控股銀行的發展。
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碳金融業務總體規模較小,雖然碳金融運行效率逐步上升,但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本文通過實證分析我國商業銀行的碳金融運行效率,提出幾點建議:首先,在進一步開拓碳金融業務的同時,要關注項目的未來發展和投入產出率,提高碳金融項目的成功率,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其次,將碳金融業務的發展規模與完善的內部管理結合起來,建立健全的碳金融業務經營機制;最后,國有控股銀行要借鑒非國有控股銀行的碳金融創新模式,對碳金融業務加大關注力度,并且各銀行都要積極推進碳金融業務的創新和發展,從而促進中國碳金融市場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陳游.碳金融:我國商業銀行的機遇與挑戰[J].財經科學,2009 (11).
[2]李清.商業銀行經營效率的差異性與影響因素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5(8).
[3]張文遠.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碳金融的運行效率研究[J].經濟經緯,2015(3).
中圖分類號:F8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5(c)-0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