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衣物、食品等商品的消費支出的比例明顯下降很多,用于旅游、醫療、交通等帶有服務性的支出比例不斷上升,很明顯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處在升級階段。本文會對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的升級進行分析,并解釋其成因。
關鍵詞: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變遷;成因
改革開放使得我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市場經濟在逐漸壯大起來。隨著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不斷融合,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恩格爾系數的變化和人均GDP水平的變化。一般情況下,當恩格爾系數低于百分之五十的時候,居民的生活可以被評定為進入了小康型,當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的時候,被認定為是消費型的消費模式。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在不斷地升級,而生產和消費兩者互為基礎,消費結構在受到產業結構的約束的作用的同時,也會影響產業結構,所以消費結構的良性運行對產業機構的優化升級來說非常重要。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變遷基本上和消費總量的變化有關系。
一、中國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的變遷史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本文將從1978年至今分為六個階段對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進行闡述,主要歸納為以下幾點。
1.1978年至1984年的消費結構變動情況
改革開放開始階段,居民消費支出主要集中在食品和衣著之上,這些消費在總的消費支出中占得比重也在逐漸上升。在計劃經濟的指導下,我國對食品等有了嚴格的供應制度,基本上是憑票領取等,改革開放后,放松了對這方面的價格管理并進行了一些制度改革,這直接導致居民在食品和衣著上的消費支出比例增大。與此同時,1981年開始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的經濟體制開始發生改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農業食品的供應上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也促進了城鎮居民在食品和衣物的消費上的支出增加。
2.1985年至1988年的消費結構變動情況
從上一個階段過渡過來,居民在基本的衣食方面的需求得到滿足后,消費的目標開始指向耐用消費品,家庭設備消費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在不斷呢增高。所以在這一階段,城鎮居民消費情況呈現出來了集中、超前、和趨同的三個性質,在這個階段城鎮居民對耐用品的耐用品的消費達到了最高峰。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時候,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情況中,電風扇、洗衣機、電冰箱、彩電等已經高百分率的普及。同時,居民在醫療保健和居住的消費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比較小,這反映的現象就是當時在醫療和住房方面的改革比較少。
3.1989年至1996年的消費結構變動情況
在這一階段,衣物和食品的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的占得比重持續下降,基本上低于了50%。由此看出,中國城鎮居民已經結束了溫飽階段的消費,同時邁進了小康水平的消費。在上一階段家用機電的普及率已經非常高,使得家電等一系列的家庭設備的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占得比重逐漸下降,居民的消費目標逐漸轉向了醫療、交通和居住等方面。
4.1997年至2003年的消費結構變動情況
在這一階段,衣物和食品的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的占得比重持續下降,而隨著醫療、交通、居住等消費支出在總支出的比重增加,娛樂消費、文化消費的支出也在不斷的增加著,城鎮居民居民收入在不斷的增加。隨之而來的是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消費結構開始出現升級現象,同時經濟體制的改革也促進了消費結構的升級,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醫療、住房、教育等方面開始不斷的改革,改變了以往的傳統消費結構和消費觀念。
5.2004年至2010年的消費結構變動情況
消費結構持續升級,在交通和通訊方面的消費需求也在不斷的增加著,衣物的消費支出在總支出的比重由稍微的上升,其余的消費種類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沒有較為明顯的變動。我國人均GDP在2003年的時候首次超過了1000美元,具體表現在居民的收入明顯增加,享受型模式的消費模式開始在大眾中風靡,城鎮居民的消費需求不斷的在擴展,開始對旅游、汽車等種類的消費需求增加。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通訊、交通等工具的消費需求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持續增加。居民對衣物的需求目的已經不再是簡簡單單的遮丑保暖,開始向著時尚的角度消費,這樣導致了衣物消費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出現了增加。
6.2011年至今的消費結構變動情況
在這一階段,人們的新消費觀念逐漸呈現多元化的狀態,對食品的消費支出在出現小的增加后邊逐漸穩定,享受型模式的消費模式開始成熟,人們逐漸開始關注服務的質量,對服務類產業的需求更大一些,導致居民在消費支出中多了一筆,同時居民更加注重在生活中的享受,導致高科技產品的消費支出在總支出中的比例逐漸變大。娛樂性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在這一個階段陡然上升,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的城鎮居民過上的是衣食無憂的生活,工作生活質量的提高要求他們注重娛樂消費,對歡樂谷、KTV等等這些放松性的產業要求更高更多,往往在這方面的支出開始變得多了起來。
二、中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成因
消費結構是根據消費對象而定的,主要分為精神消費和物質消費;消費者自身的消費能力屬于消費水平,根據收入水平分為高、中、低三等;消費習性收到地域、文化等因素限制;中國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的變化收到很多方面的影響。
1.經濟方面的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人們的收入水平也隨之增加,經濟方面實現了長期的平穩發展,在國際上更是有了質的飛躍,著就導致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促進了消費結構的升級。同時,在共同富裕這一共同目標的指導下,先富起來的那一部分人民在經濟上對于經濟落后的人民的幫扶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中國的經濟市場,使得中國近些年來GDP得到了快速增長,也為消費結構的升級提供了動力。
2.居民收入的因素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居民的收入也在不斷呈現著上升的趨勢,這就給居民的消費支出提供了原始的資金基礎,沒有最基本的資金收入,就沒有消費觀念的多元化,也促進不了消費結構的升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民不再需要為溫飽問題而擔憂的時候就開始了更高要求的需求,由物質需求到精神需求的變化,無形之中也給中國消費結構的轉型提供了方向。
3.人口方面的因素
中國人口的變化是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的一個重要因素,經過一系列的調整,中國人口得到了基本的穩定,眾多的人口在就業方面也得到了歷史性的突破,之前存在的龐大的失業大軍,在隨著經濟多元化的發展后,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對就業人員的需求不斷增加,解決了大量的失業問題,增加了居民的收入,人們開始關注消費,產生先進的消費觀念,促進了消費結構的升級。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落后的生產力與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在這一方面,國家做出計劃生育的政策及時控制了人口結構,為中國消費結構的轉型解決了后顧之憂。
4.文化方面的因素
中國文化處在一個不斷革新的狀態,在保留發展本民族優秀的文化的同時也在不斷的汲取著新的先進的外來文化,除過本民族以外的優秀文化或者外國優秀文化等,都在不斷的熏陶著人們認知事物的態度,對事物會有新的想法,新的觀念,在消費觀念革新的時候也促進了消費結構的升級。改革開放以來,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引導下,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的社會主義進程使得國民在觀念上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觀念帶動老觀念,國民不再以溫飽作為生活的基本需求,這就為中國消費結構的轉型提供了保障。
5.國際方面的因素
西方國家經過工業革命以后,居民的消費水平在不斷的提高,消費觀念也在不斷的更新,消費結構的升級比起我們國家來更快一些,隨著經濟文化在不斷的國際化,更多的外國人在我國進行商品購買或進行一系列其他的商業活動,無形中帶給我們的是他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所以我國城鎮居民在消費觀念方面也越來越向國際靠攏,促進了消費結構面向國際化升級。
中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不斷變遷升級具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總的來說,是經濟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的不斷增加、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數量的合理控制和國際化的傾向越來越明顯這幾個方面。
三、結束語
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處在不斷發展的狀態,隨著我國城鎮居民的收入不斷增加和消費支出的增加,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也會長期處于升級狀態,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也會逐漸變得多元化。
參考文獻:
[1]袁志剛等.中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變遷及其成因分析[J].世界經濟文匯,2009,04:13-22.
[2]岳田浩.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與消費需求變遷的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2007.
[3]蘇鵬.城鎮居民收入分布變遷的消費市場效應研究[D].吉林大學,2014.
[4]張鑫.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成因的演化路徑研究[D].遼寧大學,2009.
[5]王婷.中國城鎮居民收入結構變化對私人消費的影響[D].山東大學,2013.
作者簡介:吳相瑾(1992- ),男,漢,湖南懷化,湖南師范大學商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消費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