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雪
6月16日,“中國電影教育國際化——電影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高峰論壇”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召開。上海戲劇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院長胡雪樺主持了論壇,上海大學電影學院院長陳凱歌導演與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主席、韓國東西大學林權澤電影影像藝術學部學部長李庸觀,USC(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副院長艾倫·貝克,紐約大學Tisch藝術學院副教授大衛·歐文,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戲劇電影電視學院副院長杰佛里·伯克作為嘉賓,就電影教育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招生模式和教育體制亟需改變
自2015年7月5日受邀擔任上海大學電影學院院長以來,陳凱歌一直在探索電影教育的改革與創新。此次論壇上,他再次強調,教育問題是中國電影發展的源頭問題,希望能夠改變中國電影教育的招生模式和教育體制。
陳凱歌表示,中國電影院校的生源主要是從高中畢業生中招考進來的,“從一個學校進入另外一個學校,以這樣的路徑培養優秀電影導演基本上是行不通的”。他認為年輕人具備一定的社會經驗和精神感受之后,才有可能成為合格的電影導演。他非常認同導演田壯壯曾經提過的,要求本科畢業生必須經過至少3年的社會歷練后再去報考自己研究生的做法。
陳凱歌表示,中國電影教育體制是從前蘇聯學來的,學生的學習方向由校方決定,而非學生自己決定。這種做法不符合電影教育的特點規律,因為只有在一年、兩年甚至是三年之后,老師們和同學們才能夠更清楚地判斷,某位同學適合從事什么樣的行業。
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陳凱歌試圖在上海電影學院打破固有模式,為社會上那些沒有機會通過高考進入電影學院的年輕人提供機會。同時他也希望改變現有電影類高校一上來就讓學生分好專業科系的模式,嘗試前幾年先做全知教育,讓學生加深對電影方方面面的了解后再選擇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
陳凱歌的想法得到了在場的三位美國電影教育專家的認同。他們表示,美國電影院校招生時,最重要考察的是學生能否講好故事,因為無論是影視,還是新媒體、社交媒體、動畫、游戲,都是從故事開始的。
艾倫·貝克表示,USC電影藝術學院并不太注重學生的專業性。“雖然我們有不同的專業路線,但學生們還是被要求選別系的課,他們會挑出最適合自己的課程。所有人都想做導演,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導演,我們給他們各種各樣的嘗試機會,一旦他們發現了自己的興趣點,就可以深入下去專注研究。”
UCLA戲劇電影電視學院的杰佛里·伯克副院長介紹了UCLA的本科培養過程。在UCLA,學生通常會先學習2年的本科項目,之后再學其他專業,比如說文學等等,然后再回到電影制作,花1年時間學習跟電影制作相關的所有內容,最后再去選擇自己的專業。在他看來,最初幾年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整個流程,廣泛涉獵,之后再進行專業化學習。
來自韓國的李庸觀表示,過去韓國的電影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美國,最近這些年他們開始強化有關亞洲方面的教育。他介紹說,韓國電影教育非常強調人文素質的培養,在劇本方面傾注了更多心力,也特別注意吸收國際化的營養。“這些年來,中國電影產業飛速發展,我們現在也開始同中國傳媒大學、上海大學等合作舉辦亞洲大學生電影節。總的來說,東西方大學的電影教育一方面是參考美國模式,另一方面也在參考中國模式,追求融合發展的方式。”
讓學生成為學校的主體
幾個月之前,陳凱歌去了一次紐約和洛杉磯,參觀了USC電影藝術學院。USC校園緊張忙碌的氛圍給陳凱歌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感覺那里不像是一所學校,更像是一個制片廠。“所有的學生都很忙碌,忙著做各種各樣的工作,整個校園的環境氛圍非常不錯,你會發現這些學生臉上都掛著微笑。剪接室、劇院……學校里各種各樣的硬件以及各種講座也非常多。”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學生必須要經歷非常嚴酷的高考才能進入大學學習,很多人在進入大學之后就完全放松,四年大學生活過得非常懶散。陳凱歌強調,“在大學期間,除了學習技術以外,學生還應該培養健全的人格。”
另一件讓陳凱歌印象深刻的是,USC非常注意讓學生成為學校的主體,讓學生得到被尊重的感覺。USC有座上世紀30年代建造的戲院,室內裝飾全部用珍貴的橡木板鋪就。“我想,學生坐在戲院里所感受到的東西應該是——‘我很重要,我將會更加重要,這都會對學生日后的發展和學習發生重大的影響。”
陳凱歌表示,高看自己一眼的人,將來有可能有更多的成績。他認為,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學生被置于很次要的位置,因此需要培養學生學會尊重自己,同時也學會尊重別人。“我們的所有工作都應該圍繞著學生進行,不斷考慮怎么樣讓學生成為學校的主體,怎么讓學生得到精神上的尊重。”
陳凱歌已經在上海電影學院開始了一些嘗試。他提出“聯合作業小組”的概念,“或許未來上海電影學院的‘系是空的,系里面只負責教本專業的專業課程,并不真的擁有學生,直到學生畢業前一年才劃分自己的系別。”在他看來,這樣才是真正的以學生為本,學校應該圍繞學生進行教學,并幫助學生對將來自己適合做什么進行選擇和判斷。讓學生們忙起來,從開始就培養每個人的動手能力,培養他們的興趣,使他們感覺到一定程度的選擇自由。“上海電影學院應該辦成一家首先要對學生有極大尊重的學校。”陳凱歌強調。
不過陳凱歌的想法并沒有得到張會軍的贊同。張會軍表示,如果按此操作,最后的結果一定是3萬人學表演,3萬人學導演,其他別的專業基本空缺,“這就是中國電影教育的現狀。”他部分同意陳凱歌的說法,可以允許一些藝術院校就自身專業特點有不同的做法,比如招生、學分制、學費以及授課形式等等。“但是在目前的中國電影教育情況下,還是要給每個學生相對固定的專業,然后加大通選課程、交叉課程和跨專業的課程,學生三、四年級時可以給他選擇和改變自己專業方向的機會,這樣也不失為一種補充的方法。”
陳凱歌表示,電影創作本質上是非常個性化的。“中國電影在工業化的同時,也要尋找自己電影的個性在哪里。電影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發現和培育只屬于他們本身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