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棠
【關鍵詞】中學語文 有效課堂 標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A-0014-03
構建和運用符合教學規律的中學語文有效課堂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作用,讓每一名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充分地“動”起來,自主學習新知識,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愉快、輕松、高效地學習,避免課堂教學的微效、無效和負效勞動,讓學生憑興趣選讀想讀的書,選學想學的科目,發展自己的特長,這是廣大教師孜孜以求的教學境界,也是家長期盼的理想課堂。然而,什么是有效課堂?構建有效課堂需要遵循什么理論要求?用什么標準來評價課堂的有效性?對于這些問題,許多教師只有模糊的認識。下面筆者試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探析。
一、何謂“有效課堂”?
有效課堂相對于無效課堂而言,是指教師在相對短的時間里,讓學生學到更多、更深的知識,發展其能力,讓他們獲得更加豐富、積極的情感體驗的課堂。為此,課程論專家、國家新課程標準研制組核心成員、福建師范大學教授余文森教授提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
二、構建中學語文有效課堂的理論支撐
(一)基于語文學科的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學科的特點,在語文課程標準中表述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馬克思說:“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在社會中就要交往,要交往就要借助語文這個工具,所以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個工具之所以最重要,是因為它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最重要的標志,也是這個人區別于那個人的最重要的標志。人和人的差別主要不是來自于外表,而是來自于人的心靈。語文課程標準中所謂語文課程要“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實質是致力于學生心靈的健康、豐富和完善。所以語文學科的性質除了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另一主要性質就是“發展學生心靈的學科”。
(二)基于新生代的特點:高智商、高自尊、高脆弱、高張揚、低自信
當代中學生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即便不是獨生子女,其家庭生活條件也較好,不缺食物,不缺營養,不缺科學的養育,因而智商都較高。但是很多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很多家長對孩子過分保護,讓孩子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導致他們從小喪失自理能力,滋生嚴重的依賴思想,形成了高自尊、高脆弱的個性,容不得他人干預和侵犯,而且意志力不強,碰到困難就繞道走。而有些家長唯恐孩子“越雷池半步”,對他們平時的行為橫加干涉,劃框框定調調,任何事情都要按家長的指令去做。這種教育方式扭曲了孩子的性格,使他們產生自卑心理,遇事唯唯諾諾,缺乏自信,就連那些很優秀的學生也時常說:“我不行。”
(三)基于新課改的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傳統教學的弊端是:以教為中心,學生圍繞教師轉;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甚至只教不學;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這種“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嚴重制約了學生主動性、積極性、能動性的發揮,不利于學生真正地學會學習、掌握知識,更不利于學生學習方法的形成、能力的培養和情感的陶冶。往往是知識與能力不符,高分低能的現象比比皆是;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強、創新能力貧乏。另外,傳統的教學往往重教輕育,弱化了對學生情感和價值觀的引導,有的青少年愛心缺乏、感恩意識薄弱、合作觀念淡薄、責任心不強,甚至對生命價值認識模糊,以至于有不少青少年誤入歧途,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
(四)基于新理論的三個實驗:成功教育、賞識教育、生本教育
上海閘北第八中學校長劉京海創立的成功教育實驗始于1987年,90年代開始擴大實驗,凡參加實驗的學校,其學生的學習成績、自信心、意志力和學習動機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原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呂型偉對成功教育作了充分的肯定,他說:“成功教育是對毀滅個性和特長的平均主義教育的批判;成功教育是對只著眼于少數尖子學生而放棄不能升學學生的教育的批判。”它把愉快教育、自主教育和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結合起來。它的原理是:學習愈成功,持續學習的動機愈強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由此而調動,從而能走向新的成功。
賞識教育運用積極心理學的原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的動機,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及時鞏固學生的好習慣和好行為,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魏書生曾經說過,他最尊重即將畢業的坐在班里最后一兩排的初三學生!這些學生讓教師頭疼得不行,不少教師還嚴厲批評甚至挖苦、諷刺他們,而過后他們還能真誠地問候“老師好”時,表現出的又是一種豁達寬廣的胸懷!正是由于魏書生善于從學生的缺失處尋找閃光點,賞識每一名學生,不同特點的學生都很喜歡并敬重他,因此樂意接受他的教導,做到樂于做事、勤于思考、積極上進。
“生本教育”是華南師范大學教科所郭思樂教授以及課題組成員經過近8年的實驗而總結出來的。它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與“師本教育”相對。它的方法是:先做后學,先會后學,先學后教,不教而教。
三、中學語文有效課堂的標準
在實踐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的一些因素已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如基于文本的閱讀體驗和扎實的語言訓練等,但到底怎樣的語文課才是一堂高效的課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根據上文有效教學的定義以及構建中學語文有效課堂的理論支撐的分析,提出以下幾個標準。
(一)課堂教學師生累不累
用師生累不累來判斷課堂教學的有效程度,主要是考慮到我們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是人,而不是物。人有思想、有情感、有個性,一堂語文課不僅要教給學生書本知識與學習方法,更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思想,發展學生的個性。一堂課的有效與否,不是上課的老師說了算,也不是權威專家說了算,最有發言權的是學生。如果學生能始終被精彩的課堂所吸引,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或討論,在討論爭辯中達成共識,在表演中得到同學的認可,在自主閱讀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在強烈求知欲望的驅使下不知不覺地度過40分鐘,學生的心情是愉悅的,情感是滿足的,40分鐘對他們來說不累,更不是一種痛苦的煎熬。教師也感覺上課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精神享受,上完一節課就盼著下一節課的到來,那無疑就是一堂有效課堂。
(二)學生興趣濃不濃
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著學習效率。語文課的學習方式有很多,可讀、可寫、可思、可講、可議,我們可以根據教材的特點,多用幾種方式進行教學,這個環節照顧不了喜歡表現自我的學生,下一個環節加以彌補,最大限度地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這樣的課堂,學生喜歡,在收獲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還能獲得情感的體驗。
(三)學生的參與程度高不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不參與,或很少一部分學生得到參與,或表面參與實質不能參與的課堂,無疑就是低效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因為少了自學、討論和練習的環節,學生集體參與語文課堂學習的僅僅是集體朗讀,大部分學生在被動地聽老師上課,或者聽少數尖子生與教師對話。經常得不到教師提問的學生,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也就很低,長此以往,就養成了懶于動手、動口、動腦的習慣,學困生就在這種教學模式中逐漸涌現了。最近聽了兩場演講比賽,一場是初中選手,另一場是小學選手,明顯感覺到小學生比中學生講得好,七年級學生又比八年級、九年級學生講得好,年級越高的學生表現得越差,年級越低的學生表情越自然,舉止越大方,聲音越洪亮,節奏越分明,自信心越足,感染力越強。與其他老師交流,他們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并一致認為,這是教育不當造成的,是語文教育的失敗,我們的語文課把學生教得不會說話、不善于表達了。
從范圍上講,參與可以是個別參與、多人參與、小組參與,也可以是全班參與;就程度而言,參與有淺度和深度之別。在通常的情況下,學生個別、淺度參與課堂的時候居多。學生是弱勢群體,要改變不能參與課堂學習的局面只能靠教師。教師備課、上課應面向全體學生,要想方設法,如采取默讀、小組討論、當堂練習等方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把更多時間交給全體學生,對于那些重點、關鍵內容,讓學生充分討論,幫助學生理解,加深學生的印象,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四)學生自學的時間夠不夠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如是說:“……我熱衷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語文課大部分時間用于學生自學。”魏書生每學期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時間與學生見面上課,其所教班級語文成績卻仍排全市前列,全國教育界為之驚嘆,前往學習取經者、邀其講學者很多。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和能力。因為養成了良好的自學習慣和能力,在他不在學校的三分之二的時間里,學生也能把語文學好。
學生學習知識、提高能力的主陣地是課堂,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和上課時忽視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只滿足于從上課到下課的精彩演講,填滿課堂的每一分鐘,學生的自學能力又從哪里來?中學生的字詞量已能滿足他們自主閱讀的要求,碰到的生僻字詞也能通過查閱字典、詞典解決。查找關鍵語句,然后分析段落大意對于中學生來說也不算難事,教師只要稍加點拔,學生就能掌握知識,此時教師就應該多放手讓學生自學,教師如果總是扶著、幫著學生,最終只會阻礙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
教師總是擔心把時間讓給學生多了,當堂教學任務就難完成,顧慮太多,不敢放開手腳去干。其實有這種想法的教師不是好老師,他們不學習新的教育理論,不了解最前沿的被實踐證明是卓有成效的教學方法。早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江蘇省洋思中學在這方面已經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該校主張“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每節課教師只能講4—10分鐘,剩余的三十多分鐘全交給學生自學,所有科目都如此,學生的成績反而突飛猛進,入學一年后各科平均分都在90分以上,連入學時兩科成績之和不到100分的學生也不例外,令許多教育專家嘆服。其成功之處就在于大膽放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習習慣。
教學的關鍵是什么呢?葉圣陶先生對此有個經典的闡述:“教是為了不教。”這是所有語文教師應該追求的教學理想。多講甚至“一言堂”是教學上的低能、低效行為,而少講精講、啟發式的講則是具有很高的教學智慧的表現。用自學的時間夠不夠來衡量我們的語文課堂是否高效,這不失為一條好的標準。
(五)學生討論的機會多不多
除了少講精講,騰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學,討論交流也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好方法之一。
“生本教育”理論的創立者,華南師范大學教授郭思樂說:“不是兒童沒有學習天性,是師本的教育思維的確在剝奪他們的學習天性——兒童一旦進入學校,等待他們的永遠是減法,是被動,是挫折和失敗。這是因為假若老師所傳授的是100,他們永遠是100的一部分,永遠不能超過——我們能不能轉換一種思維,采用‘乘數思維和整體思維?教師給兒童10就要使之得到100以至1 000。”
在生本教育的課堂里,討論是學習的常規。學生幾乎天天討論,堂堂討論,人人討論,只要是學習需要的,什么都放到課堂進行討論。討論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想到一些平時想不到的知識和觀點;可以交換很多信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可以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思辨水平;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曾經積極的討論會使學生終生難忘;可以培養學生的特長,凸顯學生的個性;可以調節課堂氣氛,讓昏昏欲睡的學生也興趣盎然地參與其中;可以解答教師也不能解答的問題……討論富有層次性,不同水平的學生可以在不同層面上進行交流,這能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心理需求,因此,要使課堂產生10倍甚至100倍的效果,教師不妨多使用討論法進行教學,會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六)學生的成功體驗有沒有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人,是心智還不是很成熟、意志還很不堅定的人。他們對問題的認識還不到位,他們的毅力還不強,他們還不夠自信,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差錯。我們不能以成人的標準去衡量他們,而應以賞識的目光看待他們,在課堂中讓他們多一些成功的體驗,讓他們心中裝滿“我能行”“我很棒”“我很特別”的感覺。沒有得到過教師的鼓勵和賞識,課堂中從來沒有過成功體驗的學生,他心中除了壓抑、苦悶、失敗,不會有什么良好的感覺。尖子生、優秀生經常收獲老師欣賞的目光,他們在自學、討論、練習的各個環節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中等生、后進生收獲更多的則是教師異樣的目光,尖酸刻薄的批評、諷刺和挖苦,作業、試卷上的大紅叉。不當的課堂教學方式會讓好學生變得更好,讓學困生情況變得更差,兩極分化到了畢業班尤其明顯,學困生明顯就是一副完全放棄的失敗者心態。
不丟掉每一名學生,關注每一層次的學生,相信成績最差的學生也是有潛能的,都是能把學習搞好的。經常性的表揚和鼓勵像在學生陰暗的心里注入陽光,賞識的目光就如在嫩苗上灑下甘露,而成功的體驗就像在學生的面前鋪開的金光大道。有效課堂離不開學生成功的體驗,教師應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多創造機會,讓更多的學生體會更多的成功,讓他們自信地走向新的成功。
(七)學生的課外負擔重不重
中學生很辛苦。每天七節正課,在校時間甚至長達9個小時。學習的科目由小學的兩個主科發展到七年級的五個主科,八年級的六個主科,九年級的七個主科,高一的八個主科。如果每一科都布置大量的課外作業,學生在課外時間就只能在習題的海洋里掙扎。參與和組織文體活動的機會少了,學習感興趣的科目的時間少了,接觸社會參加社會實踐的次數少了,沉重的課業負擔違背了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剝奪了學生的童心和樂趣,限制了學生全面、活潑、主動地發展。
綜上所述,有效課堂倡導學在課堂、練在課堂,通過課堂的有效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反對通過加重學生的課外負擔,限制學生的個性發展,損害學生的身體健康,降低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來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