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迎
【關鍵詞】小學 文言文 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A-0029-02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也是一種藝術。學好文言文,學生不僅能積累豐富的語言,提高寫作水平,還能為積淀文化底蘊、傳承璀璨的中華文化作貢獻。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呢?以下,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探討三種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韻味朗讀,培養語感
小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第一步是“讀”,這里的“讀”是指放聲朗讀、有韻味地朗讀,并配以符合學生天性的形體動作,或仰天閉目,或搖頭晃腦,或手舞足蹈,“讀”出節奏,“讀”出語感,“讀”出喜愛之情。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讀。
(一)讀準字音,讀清句讀
文學家朱熹說:“學者觀書,務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讀一字,不可少讀一字,不可多讀一字,不可倒讀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這句話強調了讀書要讀準確。文言文中有許多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教師在指導小學生朗讀文言文時,要做到讀準字詞,如果讀錯了,他們對句意的理解將會出現偏差,甚至影響對文章大意的理解。例如人教版語文教材第十二冊《學弈》一課中有句子:“為是其智弗若與?”學生如果把“為是”中的“為wèi”讀成“為wéi”,意思就變了,詞性也跟著改變??梢姡x準字音是理解文章內容的先決條件,文言文不僅要讀準字音,而且還要讀清句讀。句讀是句子中的停頓和句子間的停頓,每個句讀就是一個意義單位,停頓不同其意義便相去甚遠。例如《學弈》中“思援弓繳而射之”一句,正確的停頓應該是“思/援弓繳/而/射之”,如果停頓為“思援/弓繳/而/射之”,意思就含混不清,學生也就難以理解了。教師予以引導幫助,讓學生切實掌握讀清句讀的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二)模仿練讀,讀出韻味
在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中,教師的范讀至關重要。教師應以輕重有度、舒緩有節、抑揚頓挫的范讀,讓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初步感知語速、停頓、重音和語調,激發小學生朗讀的興趣,便于他們有樣可依,模仿練讀。在讀通、讀順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趁勢指導學生學習朗讀方法,達到眼觀文、口出聲、耳悅音、心會義、神會情的多重效果,把蘊藏于無聲語言中的情感,外化為抑揚頓挫的有聲朗讀,從而領悟作者寄喻文中的情感。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伯牙絕弦》這篇課文時,筆者首先要求學生注意停頓和節奏,畫出停頓符號,其次處理好音節的輕重和語調的高低。朗讀前,筆者讓學生先標出重音符號、語調上揚和低沉的符號,做到成竹在胸。如朗讀“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時,教師指導學生語調要上揚,這樣才能體會伯牙遇到知音時欣喜若狂的心情;而讀到“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指導學生語調要低沉,這樣才能讀出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絕的心情。這樣教學,反復強化有韻味、有感情的朗讀,就可以讓學生通過有聲語言感受無聲文字背后蘊含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與作者產生感情共鳴,達到心靈相通。
(三)圖文配樂,賞析品讀
在學生對文言文內容初步了解之后,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優勢,借助形象的課件變靜為動,創設情境,為學生的抽象思維提供形象依據。例如在教學《伯牙絕弦》這篇課文時,筆者根據文意配圖,并以《高山流水》這首曲子作為背景音樂,讓學生在精美的圖像、悠揚的音樂中深情地朗讀課文,讀出情感、讀出氣勢,使得學生更深刻、形象地領悟文言文的意境,既培養他們的語感,又能讓他們感受到文言文的美感,體會讀懂文言文的樂趣,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激趣背誦,內化積淀
中國著名古代文史學家、教育家程千帆先生說:“背誦名篇非常必要。這種方法似笨拙,實為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風格、節奏等都銘刻在自己的腦海中,一輩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有可能由于對它們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朗讀是將無聲的文學藝術外化為有聲的藝術,而背誦則是將有聲的朗誦內化為無聲的文化積淀。在小學階段,學生做到有韻有味地朗讀之后,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有聲有色地背誦,并以此作為文言文教學的著重點,這對于進一步強化小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愛好、理解和感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背誦就是“吟誦法”,是學生學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背誦是積累知識、感悟文學的良好方法。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理解背誦,讓學生借助注釋理解課文的含義,畫出理解古詩文含義的關鍵詞進行背誦。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板書指導學生背誦。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第十二冊課文《兩小兒辯日》時,筆者把關鍵詞寫在黑板上。
學生看著板書背誦課文,這樣就能輕松地把文章背誦下來。其次是形象背誦。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想象詩文所表現的畫面,或者看著課本的插圖進行背誦。學生還可以運用回憶背誦法,在朗讀到一定程度后,合上書本試著背誦,這樣能增強背誦的效果。背誦的形式可以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為,多種多樣、多姿多彩、有聲有色。課堂上,可以是師生互誦,可以同伴互誦;在家里,可以是親子背誦;在班級、年級里,還可以舉行賽詩會,或者把學過的古詩文進行分類背誦,比如田園詩、思鄉詩、季節詩、邊塞思等,教師通過多種形式的背誦指導,有效強化學生對文言文的記憶和理解。
三、故事延伸,升華情感
在小學文言文教學中,針對小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特點,筆者補充與文本內容相關的故事,并以此作為延伸點,延續和伸展學生的文言文學習熱情,為文言文教學做有益拓展,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例如在教學《伯牙絕弦》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伯牙為什么破琴絕弦,筆者繪聲繪色地講起伯牙與子期相約而不能見的故事:“有一年八月十五,伯牙遇到知音鐘子期,兩人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眼看要分別了,兩人灑淚而別,約定來年中秋再相會。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而至,但鐘子期卻因病離開人世,迎接伯牙的是冰冷的墓碑。伯牙哀嘆、痛哭、絕望、萬分悲痛,他凄楚地彈起了古曲……”學生入情入境地感悟文本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此時,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學生在朗朗的誦讀聲中,不知不覺理解了伯牙痛失知音的極度悵然,體會到知音的難覓、情誼的可貴,珍視友情的種子播種在學生的心中,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教師從朗讀促語感,背誦以激趣,故事加拓展三個維度入手,大膽創新小學文言文教學,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