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
摘 要:初中歷史教學要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成為重要的教學課題。備課和教研方面,樹立教師合作和學科知識綜合、滲透的新觀念;適應知識經濟對創造型人才的需求,教學中力求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科學地分析歷史,總結經驗教訓,指導現實,展望未來。
關鍵詞:歷史;創新;觀念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037-01
隨著全國高校擴招規格的不斷增大,向全國推行學科考試的改革也勢在必行,擴招意味著有更多的畢業生能升入理想中的學校。考試命題也必須會隨考試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深化而變化,因此,初中歷史教學如何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成為重要的教學課題。為此,筆者在教學和教法改革實踐中做了一些嘗試。
一、備課和教研方面,樹立教師合作和學科知識綜合、滲透的新觀念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習慣于以學科為中心開展割據的單一教學。而歷史教學的綜合性、多變性,要求教師走滲透、兼容、團結、協作的新路子,尤其鄰近學科知識的這種合作、遷移更為明顯。例如政史地三科,歷史是時間,地理是空間,政治是意識,這三者構成了社會科學的主體框架。歷史教學中,我們普遍經常地運用哲學原理,如:原因和結果,共性和個性,主次矛盾,必然與偶然,內外因,階級分析法去分析歷史事件、評析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又如,講授巴以沖突問題,需同地理老師探求有關巴以兩國的地理位置、經濟發展特點等內容。需要了解政治方面我國對解決類似問題的原則和立場等。通過這些學科滲透性問題的解決,學生對跨學科問題形成的認識就不是過去那種孤立的、片面的認識了。而是立體的、多角度的、多側面的。類似的問題還有許多、許多,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歷史學科教學中教師合作的必要性、緊迫性。
二、適應知識經濟對創造型人才的需求,教學中力求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創造性思維不是隨意地創造和想象,甚至幻想,而是一般表現為打破傳統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依據較為新穎的且有一定科學性的論據而支持的獨創見解。而這種思維品質恰恰是素質教育今天課堂教學中大力提倡的。為此,課堂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創設多種歷史情境,激發學生的學史興趣。如:以歷史知識和現實熱點的結合而產生的知識美激趣,尋找學生關注的焦點設疑激趣等。如:講到抗日戰爭中的南京大屠殺等日本侵略問題時,設問:日本今天教科書否認侵略性質,你怎樣看?從而激發學生求知興趣。
2、改變灌輸式傳統教學模式,構建以問題式為主線的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模式。推行這樣的教學模式不但需要我們教師在備課上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代價,更重要的是課堂實踐的操作上把鼓勵、啟發、訓練學生的思維作為主旋律。
首先,課堂上隨時誘導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創造一個寬松和諧和積極競答的課堂氛圍。
再者,課堂教學中時時滲透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訓練。如:鼓勵學生多角度地分析認識歷史問題:講到中國古代史“兩宋封建經濟進一步發展,兩宋為什么又積貧積弱?”啟發引導學生從宋初封建集權的弊端為起點,對北宋歷史發展重新認識,然后得出多種討論。另外,對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應引導學生增強換位思考的意識,即逆向思維方式。如:講到世界現代史“英法美的綏靖政策”,有的同學提出了疑問:若二戰前大國早早放棄綏靖政策,世界大戰是否有避免發生的可能性?類似這樣的問題,教師不但要多加引導,而且對有此思維的學生給予鼓勵和肯定。
3、努力增大學生知識的外延也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必要手段和重要因素。例如,講到清朝攤丁入畝而實行的地丁銀制度時,與明朝一條鞭法的賦稅改革進行對比,教材主要是簡單介紹了背景、內容、結果,表象上看均為賦稅折銀攤丁人畝而收稅,但實質上內容截然不同。這就要求教師進一步介紹和擴展兩項稅改的不同內涵。即:一條鞭法雖人頭稅折銀攤丁人田畝,但國家稅收項目始終包含有人頭稅,并隨國家所控制的人口數額及其他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人頭稅并未廢止,而地丁銀則是把固定的人丁稅額攤入團,以后田畝成為惟一的征稅標準,而不隨人口變化而變化。實際上中國古代史長期存在的人頭稅被廢止了。通過這些知識的擴展和對隱性知識的挖掘分析,才能創造性地得出兩種稅法推行后,納稅的丁身所承擔的義務及國家對人身的控制是不同的這樣的理性結論。
三、科學地分析歷史,總結經驗教訓,指導現實,展望未來
歷史知識都是對過去的記錄和總結,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從歷史中看現代,展示未來,做到以史為鑒,指導現實和未來,這應該是歷史教學的歸宿。
例如:中國近代史講到本世紀末,1957年以后“左”傾錯誤在經濟領域的不斷發展給黨和國家的經濟建設造成了巨大損失,針對這一問題應及時對學生進行經濟發展規律和國情教育。這樣,需要對“左”傾錯誤的根源、表現及當時和深遠的危害進行透徹的分析,并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經濟發展的規律速度與國力之間的辯證關系去分析,然后得出以下結論認識:1、經濟建設必須遵循客觀的經濟規律,否則會受到應有的懲罰;2、統治者制定的經濟政策正確與否關系著國家經濟發展的繁榮和衰亡;3、以史為鑒,正確認識當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進行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從而使
學生得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歷史轉折是總結以前正反經驗教訓的偉大成果。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獻身祖國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