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華
摘 要: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見,興趣是個人成功的動力與源泉,是點燃智慧的火花。要想給學生上好課,就得千方百計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
關鍵詞:語文教學;興趣的培養;運用學科特點;改進教學方法;創設情境;調動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264-01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是互動關系,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取決于雙方的和諧,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要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意識,讓提問成為學生學習的線索,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讓學生學會知識的同時,也學會學習的方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運用學科特點,引起學習興趣
每一門學科都有各自的特點,在這些特點中,只要善于發掘,總有一些使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尤其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是聲情并茂,文質優美的作品。只要教得得當,定能引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特殊興趣。如不少語文教師在上課時娓娓動聽的講解、朗朗上口的朗讀、惟妙惟肖的表揚、精心設計的提問、隨機應變的機智,常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覺得聽課是一種樂趣與享受,因而他們所教的學生對語文學科總感到其了無窮。例如:《北大荒的秋天》理解第四自然段的第三句話中的“榛樹葉子全都紅了,紅的像一團團火,把人們的心也給燃燒起來了。”我把這句話與“榛樹葉子全都紅了。”進行比較。請學生說說哪句話比較好?好在哪里?為什么?學生都認為第一句比較好,然后各抒己見,有的說寫出了榛樹葉子的顏色非常紅。我趁機問是怎樣的紅?學生齊答像一團團火。有的說反映了人們的心情,我趁機問是什么樣的心情?學生七嘴八舌的討論開了,不論他們回答的是否正確都一律給以鼓勵。以此來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發表見解,激發學習興趣。
二,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學習興趣
多年的教學經驗證明:方法單調死板的教學,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為了調動學生的興趣,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教無定法,教師“教”的關鍵在于教會學生學,善于啟發、引導學生學,促使學生產生“愛學”的態度、“樂學”的情緒、“會學”的技巧和“自學”的能力。例如:蘇教版第五冊《掌聲》一文中寫小英演講以后,變的開朗、自信了,“她不在憂郁,開始和同學們一起交談、游戲,甚至還走進了學校的舞蹈房┄┄”此時,我引導學生發散想象,小英除了交談、游戲、跳舞之外,還可能有那些變化?同學們有的說小英競選當了班干部,有的說小英體育課上不再逃避,有的說小英通過這次演講自信了,學習成績越來越好┄┄總之,學生調動了已有的生活經驗,較合理的發揮了想象,填補了課文的空白。這樣就從教與學的對立與統一中,把教法與學法聯系在一起,既注重教法的研究,又重視學法的指導,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使學生的求異思維得到了訓練,思想感情得到了陶冶,學習興趣得到激發,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好戲能把人唱醉,壞戲能把人唱睡。”“親其師而信其道”。在教學實踐中,創設課堂情境,對學生的學習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師精心設計情境,如一個故事、一首歌、一個笑話、一句諺語、一個游戲等,或者在教學中開展多種活動方式,如小組競賽、小品、分角色朗讀、講故事比賽等,使學生在一個特定的角色中承擔 某種責任,完成某個任務,并因此在取得成功后獲得滿足,增強學習興趣。例如教學《東方之珠》時,先讓學生把文章內容改寫成導游詞或解說稿,課堂上教師創設旅游情景,讓學生模擬導游,以導游身份把香港介紹給其他同學(游客),然后通過記者采訪,互相置疑答疑,這樣一來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牢固掌握了課文內容。而且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學生自主創新提供了機會。
四、把握好提問的時機,調動學生的興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問要注意時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興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堂課開始時設疑提問,這時,學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起到快速激發學生的求知心理的效果。課中提問,應根據課堂教學實際需要,選擇學生注意力最集中、興趣最旺時實施,因為此時學生新的需要與原有心理之間產生矛盾,急切需要教師通過各種途徑激起疑問的火花,以利于觸發學生的思維共鳴,聽課精力比較集中。在課尾提問,既可以考察學生對本課所學的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時認識到所講授內容的不足,以便查漏補缺,同時又可以引導學生預習下一節新課內容,一舉兩得。
總之,激發情趣,促進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以學生為主體,立足于學生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綜合語文素養,我們在實踐,在探索,在飛速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