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光
摘 要:教書是一門藝術,沒有枯燥的科學,只有枯燥的講授,上好一堂課也是如此。上課,是教學的中心環節。從備課到上課是一個發展過程,是由準備材料到使用材料的一個飛躍,所以,上好課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教學目標的設計是重點。傳授知識和程序是關鍵。綜合技能是基礎。激發興趣是誘因。總之,按既定的目標上課,發揮學生的特長,靈活提問學生,處處、事事、時時著眼啟發學生思維,課堂教學效率就會不斷提高。
關鍵詞:目標;優化;基礎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262-01
語文教學只有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才容易進入課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好習慣是人們存放在神經系統中的生活資本,人在一生中都可以不斷享用它的利息。和語文相關的好習慣很多,自主、認真地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學習語文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兩項。大凡習慣培養,宜早不宜晚。早,白紙作畫,易于起筆;晚,荒地種谷,需先除草。然而,早也應有度。過早,生活、知識、能力基礎不具備,培養便無可能性。在日常的工作實踐中,我對語文教育教學策略進行了深入研究,偶得幾點淺顯認識與各位同仁切磋。
一、愛心是教育的關鍵
每接手一個新班級時,我始終堅持建立班級學習互助小組,把班集體“普遍的友愛”傾注給后進生。其實建立小組的目的是“溝通”,為了使他們有個交流的機會和場合,不論是學習上還是思想。精心營造一種平等、和諧、友愛的氣氛,讓后進生能夠感受到集體溫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反之,班主任不關心他們,一心想著學習好、表現好的學生,那么,班主任的偏愛會強化一部分同學的自負心理,班主任的冷淡則強化后進生的自卑心理,使學生與老師之間產生隔膜。班主任對后進生的轉化工作難度則加強了。班主任只要有顆仁愛之心,經常設身處地的為后進心考慮、解決問題,則他們也會時時為你著想。可怎樣讓后進生感受到班主任關心他們呢?安排座位,我堅持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好生幫助差生;課堂提問,我激勵后進生踴躍發言,使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師教課中,更少時間思想開小差;班級活動,我不忘留給他們一展身手,表現自我的機會。對父母離異的學生,經常與他們交談,解開他們思想中的困惑,把家庭不正常帶給孩子的心理障礙盡量化解。對屢教不改的,我則寓愛于嚴,嚴中有愛。以愛心撫慰他們的心靈是成功教育后進生的關鍵。千萬別說“我都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你怎么還……”,更不要動輒叫家長等等。做后進生的思想工作不要簡單地認為通過一次談心他們就能徹底改好。遇到后進生不良行為出現反復,班主任一定要有耐心客觀分析不良行為反復出現的原因,要及時發現、及時抓住、及時誘導,做到防微杜漸。當然,這里所指的耐心教育并不是消極等待,而是要做有心人,為后進心的轉化積極創造條件,古人云:“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才也。”后進生雖然有很多不足之處,但即使再差的學生也總有某方面的特長或優勢,比如學習差的,他在體育方面很好,或在音樂、美術方面有特長,班主任要善于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發掘其身上的潛能,充分肯定,千萬不要吝惜“好話”,積極的評價能使學生的進取之火燃得更旺,使后進生重新找回自我,獲取克服缺點的勇氣和信心。
二、巧設懸念,激發情感
在讓學生接觸課文之前,可先自己復述課文情節,在關鍵處停下來,讓學生去猜測情節會如何發展,人物的命運會怎樣。這樣巧設懸念,往往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學生閱讀課文的熱情就會大增。如教學《孔乙己》、《競選州長》、《變色龍》這一類課文時,教師可采用這種方法去激發學生的情感。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針對所講內容,提出一個或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集中,積極地期待著問題的解決。這樣導入新課,能較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感,增強講課的吸引力。
中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他們愛聽愛看有趣的故事。教師可以抓住青少年這一特點,針對教學內容,從與課題有關的趣聞軼事出發導入新課,能夠激發學生對所學新課產生濃厚興趣。同時,授新課前,花極短時間,用繪聲繪色的語言,講述一則引人入勝的故事,顯得親切自然,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入學習。
三、如何引導學生進行積累和梳理
積累和梳理是語文學習中必須要養成的習慣,語文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積累、梳理的過程。新課標明確指出:能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要素的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積累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1、顯形積累,是事實性的、知識性的。它包括字詞句篇等語言材料、知識、素材、典型的語言運用案例,包括用得精彩的巧妙的實例,有代表性的錯誤用例和語言修改范例,通過運用、積累成為自己的“語言庫”;2、隱性積累,包括思想的積累,方法的積累,情感的體驗,生活的經驗,方法的積累等。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積累和梳理,指導學生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習慣。我在教學中是這樣指導做的:
方法一:誦讀。記誦是有效的積累方法。典范的語言材料,包括古今詩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須記誦。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通過記誦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方法二:做筆記、記卡片、剪報紙。老師幫助學生分類歸納,指導學生運用做筆記、記卡片、剪報紙的方法進行積累;方法三:閱讀。通過課外閱讀,讓學生去感受、體驗,并在閱讀過程中寫讀書筆記,記錄自己的感受、體驗、和思考;方法四:測試。測試也是一種較好的積累、梳理的方法。對所學知識進行專項整合,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構件完整的知識體系。
教師要指導學生積累和梳理的習慣,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積累、梳理的良好的學習品質。教師要注重方法的歸納,不能搞成大運動量的操作,不能泛而無序,亂而無章,引導學生對具體語言材料、素材、規則、方法等觀察歸類,不宜搞成學科知識條紋識記。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猶如一股新鮮的血液融化了僵硬的、傳統的教育思想,它使師生交往在更加融洽的氛圍中互動,打開學生的心窗,走進學生的心扉,感悟學生的真情,教師要想方設法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教育教學的基礎和教育教學成功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