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江
摘 要:小學數學的課前預習,很多教師都是提倡的,但目前流于形式。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課前預習習慣,對于提高學生的課堂興趣、課堂探究都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準備;規范;激勵;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263-01
當前的小學數學課教學中,數學教學受制于枯燥與繁難這一因素,學生在數學課堂上聽課的很少,發言的很少,成績出彩的也很少。盡管老師們探討了很多新式的教學方法,但收效還是不理想。在此,筆者設想,是不是可以在數學課前讓學生進行一番努力,這樣,學生把不懂的帶到課堂,教師再有目的地進行解釋。實際上,這就是課前預習!小學數學的課前預習,很多教師都是提倡的,但目前流于形式。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課前預習習慣,對于提高學生的課堂興趣、課堂探究都有一定的意義。
一、讓學生明確數學課前準備的意義,形成數學課前準備的習慣
如何讓學生做好數學課前準備?我認為首先要讓他們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只有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做課前準備才會成為他們的愿望和追求在心中生根發芽,也才會產生內在的動力支配行為。所以,教師可以播放課堂上的同學們因準備不足而影響學習的課堂錄像,讓學生看到錄像上的學生沒有好的課前準備,數學課和語文課分不清,文具盒歪歪斜斜地躺在在課桌上,學習用品滿桌子都是,最令人心煩的是——課上到一半,突然一聲巨響,哦,原來是一個小朋友的文具盒掉地上了,這時,老師講課的思路被打亂了,學生學習的環境也亂了;老師讓學生做練習,有學生還在到處找練習本,等找到練習本再來做練習時已經浪費了很多的學習時間;上課的鈴聲響了,還有好多小朋友轉來轉去,習以為常地笑著,有的還在嘰嘰喳喳說著什么。哎,反正是一團糟,一堂課不僅浪費了時間,很多人還沒有學到知識。學生看到這樣的事例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由此反思自己的行為,從而逐漸認識到課前準備的重要性。隨后展開討論:怎樣才能讓我們的課堂避免類似事情的發生呢?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做好課前準備能提高學習效率,否則課堂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從而認識到要想課外少吃苦,少補救,那就首先抓住課堂!要想抓住課堂,首先從做好課前準備開始!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要養成一種習慣,必須經過反復的歷練。”學生自控力差,單憑老師的一句簡單的“做好課前準備”絕對不行,必須通過實際演練,學生才能摸到門道,才能按規則去做,進而養成習慣。在教學中我創設一種情景如:現在下課了,下一節課是數學課,可能要數數,要準備些什么文具?……一系列問題,在如同游戲的訓練中,學生明白了什么是“課前準備”。然后進行實際操作,反復演練,讓學生做到又快又好。但學生并不是人人都這么聽話,老師講一遍就都能乖乖地去做的,就有那么一些學生“沒耳朵”,總有那么些個學生不長記性。怎么辦?練唄!除了練還有其他方法嗎,做為老師,我也在反思我的行為,學生沒有養成習慣,是我們老師的功夫還不到家!因此首先要加強提醒、督促。剛開始的幾天,我每節課前都特地來到教室,提醒學生下一節是數學課,幫助他們做好課前準備。慢慢地讓他們自己看課程表做好課前準備。我還讓學生輪流管理、督促,下課后安排專人逐一檢查,看同學們是否已準備好課堂上需要的學習用品,而且是否已擺放整齊;如發現未準備妥善者,則去提醒他。
二、規范學生數學課前準備的行為
只認識到數學課前準備的重要性是遠遠不夠的,明確細致地給孩子們提出做好數學課前準備的具體要求很重要,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懂得如何去做,進而養成習慣。我向學生提出每節課下課之后第一件事是,收好這節課的學習用品,看課程表,明確下節課上的科目,找到下節課要用的學習用品,如書本、學具、練習本、作業本等,在桌上一一擺放,左邊的同學把它們放在課桌的左上角,坐右邊的同學把它們放在課桌的右上角,擺放整齊。其他所有與上課無關的東西必須放進抽屜或者收入書包,使桌面保持干凈、整潔。課間活動時要記得喝水,上洗手間,不能到離教室較遠的地方玩耍,以免聽到鈴聲不能及時趕回教室上課。上課鈴聲響了以后,要趕快回到課桌邊坐好,雙手放在課桌上,靜候老師來上課。
三、激勵學生養成數學課前準備的習慣
我們都知道“好學生是夸出來的”。獎勵是一種積極的強化手段,良好行為的強化物,是一種有利的教育方法,對學生要堅持表揚為主。我把課前準備與班里的評星、爭章結合起來。為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習慣,剛開始,我在當天能全部做好課前準備的孩子的書上畫一朵小紅花,而后換成獎章貼在爭章欄上。漸漸地,大部分學生的行為已得到強化,于是,我讓管理的學生按小組在評比欄上打上五角星。為了防止個別學生不放心上,老要別人提醒,我還可以和學生共同制定班規:每一節上課前都必須做好課前準備,否則本節課后將要向老師說明理由,以示懲罰,讓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讓班規來約束他,而不是老師、同學要懲罰他。班規是必須人人遵守,無一例外的,包括老師,大家共同監督執行。這樣所有學生會行動起來,繃緊課前準備這一根繩。現在,做好數學課前準備已成了我們班大部分孩子的自覺行為。
四、培養學生數學課前獨立思考的習慣與能力
獨立思考是學好知識的前提。學習數學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師講解,而學生沒有經過獨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學知識,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獨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在3—5年級階段首先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獨立鉆研教材,課堂教學中要盡量多的給予學生自己思考、討論、分析的時間與機會,使他們逐步學會思考。
小學數學枯燥,要使學生能完整而不走神地聽完40分鐘課,這除了我們教師要有一套吸引學生的教學方法外,還需要學生有一個良好的數學習慣。小學生課前養成良好的數學習慣,這對改變數學教學的“漫長”和枯燥具有非凡的意義,我們廣大小學數學教師,要在良好習慣上深挖渠道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證40分鐘能讓學生聽得如癡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