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云
摘 要: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培養幼兒動手能力非常關鍵,同時也十分重要。培養途徑主要有:實際動作活動、心理影響、自主自立動手能力與合作動手能力的引導。幼兒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做好對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幼兒動手能力;心理影響;自主自立動手能力;合作動手能力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134-01
幼兒期是各種能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最為關鍵的時期,幼兒各種能力的培養在這一時期尤為重要。作為幼兒教師,必須抓緊這個時期努力發掘和培養他們的各種能力,即動手能力、語言能力、交往能力、觀察能力、自理能力、活動能力、自控能力、創新能力等等,使其在入學前具備足夠的良好素質,從而受益終身。在這些素質能力培養中,幼兒的動手能力是重中之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幼兒動手能力培養方面提出以下建議,權作一些探討,以達拋磚引玉之效。
動手能力的培養,能夠保證幼兒的自主自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心理健康的發展,在幼兒的素質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動手能力培養過程中幼兒教師的角色理應成為了幼兒學習活動的最好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幼兒的動手協調能力,而且要注意幼兒的動手能力與認知心里的相互影響;不僅要培養幼兒的自主自立動手能力,而且還要培養幼兒的合作動手能力。
一、幼兒動手能力培養的意義
綜上所述,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手的活動能促進大腦的發育。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心理活動(包括智力活動)是大腦的機能。一個人智力水平的高低,創造能力的強弱都取決于其大腦的機能是否成熟與發達。讓幼兒多動手就能促進大腦很大一塊區域的發展,當雙手活動時,指頭上的神經細胞會隨時將信息傳到大腦,因而加強幼兒手的活動是開發大腦潛在機能,培養創造性的重要環節。所謂“心靈手巧”如是也。
手的活動能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幼兒經常動手動腦,獨立從事力所能及的活動,不但能促進其身體發育、智力發展,而且還有助于其性格及自信心的形成。
二、幼兒動手能力培養的途徑
1、在實際動作活動中培養幼兒動手能力
(1)體育方面動手活動
拋氣球
目的:鍛煉孩子的手、眼、四肢協調。
過程:讓孩子吹氣球,然后將充滿空氣的氣球往上拋,當球快落到地上時,用身體的各個部分向上頂氣球,使氣球不著地。
(2)區角活動方面的動手活動
手工區——穿肉串
目的:讓孩子在動手的過程中認識顏色的分類。
過程:將各種各樣顏色的“肉塊”熟練的按照顏色分類穿到小棒上。
2、表演區——小豬睡覺
目的:感受歌曲的歡快、活潑的情緒,讓孩子根據歌詞創編動作。
過程:欣賞歌曲《小豬睡覺》,引導孩子創編小豬吃的飽飽、睡覺、扇耳朵、搖尾巴等各種動作,讓孩子隨音樂情緒的變化進行表演。
3、智力方面的動手活動
圓形折貼畫
目的:嘗試用折貼的方法,拼貼成不同形狀的畫面,鍛煉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過程:教師進到孩子把手中的圓形紙折疊成不同的形狀,并擺成與眾不同的畫面,如:花兒、動物、汽車等,并讓孩子互相交流,共同學習。
三、引導幼兒形成自主自立動手與合作動手能力
老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要努力的引導孩子自主自立動手,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動的建構信息的意義,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而是在自己的動手和動腦中逐漸形成的。”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有意義的集體活動,要求每個幼兒的積極參與,強調的是社會建構的意義,而不是單向傳遞的意義,即由教師組織在同一主題下的探索活動,在必要的時候進行同伴交流和表達,鼓勵以群體之間的相互影響來建構有個人特點的知識經驗。這就體現出培養幼兒之間合作動手能力的重要性。比如“照鏡子”活動,目的就是讓幼兒能夠動作敏捷、反映迅速地與同伴進行游戲,嘗試根據同伴的動作做出相應的鏡面動作,感受與同伴相互模仿的樂趣,這樣可以體現出幼兒在合作動手中獲得樂趣。
未來是屬于孩子的,孩子的未來要靠他們自己去走,他們未來的生活要用他們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在幼兒園,幼兒教師要積極、正確的引導,精心安排,潛心教學,用愛心、耐心、責任心,為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和動手能力發展奠定基礎。想讓孩子“心靈手巧”就應該讓孩子認知和了解不斷參與動手活動的步驟并且看到變化的結果,達到其心理的成就感,“手巧”使得“心靈”。讓他們教有所學、心有感應、靈有所動,培養出有一定適應社會的生活能力和創造精神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