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良田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139-01
校園暴力無疑是一個老話題,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校園暴力事件頻發,有些是出于校外因素,比如社會暴徒為泄私憤,闖入校園攻擊學生;也有些案件純粹發生在校園內部,傷人的可能就是老師或者學生。暴力手段超乎人們的想象,動不動就揪頭發、脫衣服、拍裸體照片發到網絡空間,更惡劣的,甚至逼自己的同學吃屎喝尿等。校園暴力事件頻發,反映出一些家庭和學校家風、校風堪憂,也折射出我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中的存在問題。那么,校園暴力為何頻發,對此有何對策?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深思。
校園暴力頻發主要有哪些原因呢?
校園暴力事件頻發,教育首當其沖要反思。在中考、高考的升學壓力下,當下家庭、學校重視學生的智育、輕視學生的德育的現象普遍存在。應該說,學校德育的成效主要在學生道德觀念的培養和確立上,而這些成果又逐漸被智育化了。比如,許多道德觀念和標準被用于政治學科的測試或者用于寫作,用于“得分數”去了。同樣,考試可以說是智育的主要手段,甚至也可以看成是智育的內容,因為考試本身也是學習。而考試不作弊,僅僅是德育中一個極小的內容。誰都知道作弊不好,那么就考試而言,正確的“道德觀念”已經形成了,但很多學生為了分數而明知故犯。所以說,如果沒有行動去落實和體現也是空泛和無意義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讓教育回歸本真,教學生首先學會做人,需要我們的家庭、學校乃至全社會為之共同努力。但是,教育是春風化雨的長期工作,需要持之以恒的堅持。
校園暴力事件頻發,與施暴者處罰過輕,甚至免于處罰也有很大關系。誠然,校園暴力中的很多施暴者,還是不懂事的孩子。從保護未成年人的角度,應當替他們的未來著想。但是,這不等于不要處罰。這方面,我們不妨借鑒西方一些國家的做法。以美國為例,學生施暴可能被告上法庭,并受到處罰,這種處罰可能是罰款(父母不得代為付款),也可能是參加強制性社區公益勞動。另外,未成年的孩子在外面胡作非為,家長至少沒有盡到教育、監護職責,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校園暴力事件頻發,也和傳媒文化影響有關。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未成年人深受網絡游戲、暴力電影、色情圖片及影像等荼毒,崇拜甚至模仿暴力行為。目前,雖然法律法規規定網吧、游戲廳、歌舞廳等不能讓未成年人進入,但業主受利益驅動,有令不行、“屢禁不止”,甚至將未成年人“鎖定”為主要顧客。雖然我國有關保護青少年的法律禁止孩子接觸暴力、色情文化,但實際上沒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規定。在影視文學作品、音像制品、小報小刊、電子游戲中,青少年可以很方便地接觸到暴力、色情場面。 暴力和色情因素對尚不具備辨別能力的未成年人造成負面影響較大,孩子們很容易學壞。“導致校園暴力犯罪的誘因主傳媒文化影響幾個方面。”福州市中級法院少年庭副庭長林守霖認為,環境是目前校園暴力事件頻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校園暴力事件頻發,也和家庭教育的缺失有很大的關系。暴力孩子背后常有不稱職的父母, “在一般學校就讀的弱勢群體家庭成長的孩子,校園暴力傾向高于其他孩子。”林守霖分析說,這些孩子的家長為了生計奔波,缺乏對孩子的關注和愛護,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往往采用打罵方式教育孩子,很容易使孩子形成壓抑、逆反、對抗的情緒。此外,家長外出打工,留守孩子教育是當前一大問題。“留守兒童的監護權實際上是缺位的,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讓這些孩子缺少親情關注,感覺孤單,甚至心理壓力過大,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
那么,面對校園暴力,我們該有何對策呢?
第一,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輔導。專家指出,青春期少年心理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健康科學的引導、教育、幫助、疏導。福建附一醫院心理咨詢室主治醫師莊子森認為,消除“校園暴力”,心理教育要跟上。他建議每個班級配備一個心理輔導老師,由學校加強對心理輔導老師的相關培訓,同時關注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建立特殊生心理檔案,積極予以輔導,將“校園暴力”解決在萌芽狀態。有業內人士認為,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要更加傾注關心與愛心,無論家長或老師,都應秉持平等觀念,耐心地與孩子溝通交流,讓他們生活中充滿陽光。從心理學的角度,犯罪的青少年大致分為兩種類型,有偏執傾向的占80%,平時就有暴力傾向的占20%。因此,對于學校而言,建立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可明確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有針對性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很多學校都有心理教育課程,配備了專職心理教師,但校園暴力事件依然不斷,并不是說這些課程設置不科學,而反映了當前一些學校沒有利用好這些教育資源。”專家指出,落實心理教育是許多校園當前要做的一件事。
第二,加強家校聯系,呼吁家長要負起引導責任。校園暴力事件雖然促使大家反思目前的教育方式,但更要“棒打”最負引導責任的為人父母者。專家指出,事件反映了很多父母的不稱職,“不能一味以成績為中心,要關心孩子的成長,關心孩子的生理變化、思想品德、健康狀態、行為修養、法律意識等方面的情況。”
第三,要加強學生的法制教育。從長計議當然必須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入手,進一步增強人們的法制意識。從眼前來看,必須盡快健全科學的、合理的、有效的懲罰機制,讓施暴者受到應有的處罰,讓施暴者家長承擔相應的責任。至于網絡上的那些暴力圖片,也要依法治網,進一步凈化網絡環境,避免那些校園暴力中的無辜受害者再次受到傷害。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通過請法院走進校園和學校進法院兩種形式,開展“以案說法”的法治宣傳,加強中小學,特別是普通中學的法治教育。同時,適度介入家庭教育,幫助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輔導,改進家長的教育方法。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為欺凌不但對“受傷者”造成傷害外,而且對“欺凌者”和“旁觀者”同樣造成傷害。面對校園暴力,只要學校、家庭、社會對校園傾注更多的關注,群策群力,多方合力,一定能夠漸漸遏制校園頻發的勢頭,還學校一方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