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玲玲
摘 要:高中歷史教學應堅持以學科主干知識為載體。以現代意識和歷史學科的社會教育功能為指導,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對歷史材料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問題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真正實現歷史教學的最高目標,本文闡述了在高考形式下如何實現對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高考;高中歷史;學科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201-02
《2015年全國新課程標準歷史高考考試大綱》對文科考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做了較高要求:“歷史學科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查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注重考查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016年開始,高考試卷可能在積極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考查學生的新思維即學科素養方面表現更為突出,因此加強高中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已成為符合高中課程改革、改變高中歷史教學現狀和適應高考命題改革的需要。
歷史學科的基本素養是通過日常教化和自我積累而獲得的歷史知識、能力、意識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反映;它所表現出來的是能夠從歷史和歷史學的角度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歷史素養培養的主要環境就是課堂教學和探究實踐。基于以上具體目標,筆者在平時的高三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漸進式的探索與實踐。
一、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歷史思維
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習慣,必須讓學生形成準確的歷史時間觀念,這樣才能讓學生學會在特殊的歷史情境下分析、評價歷史事件。高三一輪復習我們采取了專題模式,從某種程度上打破了時空順序,學生很難形成清晰的縱向歷史發展脈絡,無法理清史實的先后順序。為此,筆者做了以下嘗試和實踐:第一,學生自己動手制作重大事件年代表,根據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結合教材知識,編寫“以時間為經,以空間為緯”的重大事件年代表,具體可以采用數軸定位法、按年代順序列舉法、按因果關系羅列法等。第二,學生自己動手總結階段特征。學生分類
梳理史實,分析得出每一類史實的本質特點,最后師生共同概括不同類史實的共同本質,或者通過分析不同類史實的內在聯系,揭示歷史階段特征或發展規律,從而構建起階段歷史時空觀。第三,學生完成特定歷史時空的小論文,如19世紀末中國社會的變化,二戰后歐洲與世界政治格局演變之間的關系。
二、培養和加強學生的歷史探究能力
1、培養學生閱讀歷史的能力。考慮到高三學生學習任務比較重,課余時間較少,筆者利用歷史課堂時間開展閱讀實踐,上課前十分鐘事先準備好閱讀材料讓同學們閱讀,內容豐富多樣,有時是一段史料文獻,有時是時政或時評,有時是與歷史相關的文學作品。雖然用課堂時間閱讀有點奢侈,但收效明顯。通過閱讀,學生注意到歷史敘述中顯示的人物動機和意圖,領悟歷史的敘述中的現象和本質。筆者特別要求學生避免用現今的觀點和價值標準判斷、衡量歷史,而要站在歷史的角度考慮事件的前后聯系和具體情況。
2、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意識。筆者經常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歡迎學生對授課內容提出不同意見,鼓勵他們對課文敘述發表相反觀點,并說明理由,從而養成凡事問一問、想一想的習慣,提高邏輯思維的水平。引導學生參與質疑問難,使學生切實感到具有批判精神的重要性,相信有懷疑,才有發現。
3、學習質疑方法,培養學生質疑能力。運用多種質疑方法,逐步提高質疑層次。懂得方法,將事半功倍,如審視驗證法、聯系比較法、材料補充法、過程揭示法。
4、參與解疑實踐,培養學生探究能力。解疑是學生質疑思維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徑。
三、提高學生解決歷史問題能力
1、教會學生“整理歷史”。高三文科綜合考試對歷史學科綜合能力的要求是聯系歷史現象,主要表現為對歷史現象的橫向聯系、縱向聯系和學科聯系的能力要求。學生需要構建歷史知識框架,將所學歷史知識體系化、系統化。教師應教會學生用發展的眼光,形成對整個歷史長河發展變化的整體性認識,并有自己的一套歷史見解和感悟。高三復習課時,打破教材知識體系,讓學生整理出歷史發展的全過程,構建歷史小專題。
2、運用所學知識解答各類考題和練習題,并對測試效果進行自我分析和評價。高三階段,考試是檢測學生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解答考題的技能是培養學科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獲取歷史信息是歷史學科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按照教育部的“考試說明”,在“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要求中,就分成“理解尸體提供的圖文材料和考試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的解讀”三個層次。筆者做法如下,如某些考試過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己對照參考答案,相互進行閱卷或自我打分、自我評價。學生通過轉換角色的自評互評可以進一步理解命題的原因、思路,掌握命題的一般規律,了解答題的基本要求和要領、知道得分、失分項在哪,在此過程中發現自己解答問題時存在的不足,得到經驗教訓,不斷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類問題的能力。
3、嘗試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現實問題。讀史使人明智,學習歷史的最終目的在于通過認識歷史、思考歷史把握現在、預見未來。學生可以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思考現實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的一系列問題,對當今種種社會現象形成自己獨特的的認識和理解,并嘗試對其發展趨勢作出較為合理的判斷或預測。
4、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活動。開展此類活動是提高學生歷史素養的又一。種最佳手段。因為學生要解決問題,就必須正視歷史的時代問題,對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思想等聯系進行分析、思考,并加以比較,這些活動都會使學生個人更深入地參與歷史的教學之中。例如: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為什么最早興起于東南沿海?要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就必須聯系中國古代明清的經濟、東南沿海的地理位置、近代這里的社會、經濟狀況及其變化等等知識來進行思考。通過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在歷史問題的分析中,提高自己認識、評判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歷史學習不只是了解過去,還要認識現實。所以,采取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參與對歷史和現實問題的解決,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也更好地培養了現代中學生的人文素養,為我們的社會培養了更多的合格人才。
高三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是提高學生學習歷史水平和能力、提高高考成績的重要途徑,但過程是艱難復雜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師生轉變觀念,科學探索,積極實施,堅持不懈,穩步推進,教學質量和高考成績才會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 陸元峰,張愛平.新高考方案下高中歷史教學目標設計初探[J].中學教學參考,2015(16)
[2] 郭 霞.做好歷史教學與高考的銜接[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5(3)
[3] 鮑赟,周強.從高考試題看教學中的歷史與現實聯系[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