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榮,黃孝靜
(湖北省中醫院光谷院區,湖北 武漢 430000)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肝硬化并發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分析
張喜榮,黃孝靜
(湖北省中醫院光谷院區,湖北 武漢 430000)
[摘要]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肝硬化并發急性上消化道出血(UGBC)的療效。方法選取100例急性UGBC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給予奧曲膚聯合奧美拉唑進行治療,觀察組在垂體后葉素聯合奧美拉唑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加用參麥注射液和三七粉進行治療。對2組臨床療效、止血時間、輸血量、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進行觀察和比較;對2組進行為期12個月的隨訪,對2組住院期間及出院至隨訪期結束的再出血率、死亡率進行觀察和比較。結果觀察組療效分布和臨床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P均<0.05),且止血時間和輸血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2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住院期間及出院至隨訪期末的再出血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UGBC能夠提高臨床療效,快速止血并減少失血量,降低患者近期再出血率,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療法;慢性肝硬化;肝硬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肝硬化是一種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肝臟慢性、進行性、彌漫性病變,其病情呈不可逆進展。隨著肝硬化的進展,慢性彌漫性肝細胞損傷可導致竇性門靜脈高壓癥,并產生食管靜脈曲張(EV)。在機械物理性損傷、化學性刺激、腹內壓增高等誘發因素的作用下,合并EV的肝硬化患者可發生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EVB),而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UGBC)是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最常見的致死性并發癥之一,因此探索可用于UGBC患者急救的安全、有效的內科方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近年來,中醫藥在UGBC輔助治療中的作用被逐漸揭示,這也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之一,本研究針對中西醫結合治療UGBC的療效進行了觀察和分析,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肝硬化導致急性UGBC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排除因非肝硬化原因引起UGBC的患者,合并有嚴重腎功能損害、消化性潰瘍、消化道腫瘤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方案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齡36~73(48.3±4.6)歲;肝功能分級:A級62例,B級26例,C級12例。應用隨機數字表分為2組:觀察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齡37~71(47.8±3.9)歲;肝功能分級:A級30例,B級14例,C級6例。對照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36~73(48.4±4.1)歲;肝功能分級:A級32例,B級12例,C級6例。2組年齡、性別構成、肝功能分級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2組入院后均取平臥位,將下肢抬高、頭側位,以免大量血液反流引起窒息,視患者情況給予吸氧及禁食,對患者的血壓、脈搏、出血量及每小時尿量進行監測,必要時對中心靜脈壓和心電圖進行監護。當血紅蛋白低于70 g/L、收縮壓低于90 mmHg(1 mmHg=0.133 kPa)時,立即給予患者輸入足量新鮮全血、右旋糖酐或其他血漿代用品。對照組在常規療法的基礎上給予0.1 mg奧曲膚進行靜脈推注,而后以25 μg/h的速度持續泵入奧曲膚,總劑量為0.6 mg,輸注時間持續48~72 h,而后給予奧美拉唑40 mg靜脈推注,每天1次。觀察組在常規療法的基礎上給予10 IU垂體后葉素進行靜脈推注,而后以0.1 IU/min的速度持續滴注垂體后葉素40 IU和硝酸甘油4 mg,同時給予參麥注射液30 mL、奧美拉唑40 mg進行靜脈滴注,每天1次,三七粉水溶液(三七粉20 g溶于生理鹽水20 mL)進行胃管注入,每天2次。2組均連續用藥3 d。
1.3觀察指標①2組臨床療效。②觀察2組止血時間、輸血量、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③對2組進行為期12個月的隨訪,統計2組住院期間及出院至隨訪期結束的再出血率、病死率并進行比較。
1.4療效評定標準顯效:治療24~48 h后,患者嘔血、便血等臨床癥狀消失,黑便次數明顯減少或轉為黃色,血壓恢復正常,脈搏低于90次/min,試驗室檢查便隱血試驗結果陰性;有效:治療48~72 h后,患者的嘔血、便血等癥狀消失,黑便次數減少或轉為黃色,血壓、脈搏恢復正常水平,試驗室檢查大便隱血試驗結果陰性;無效:治療72 h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及試驗室檢查結果均未見好轉。臨床有效=有效+顯效。

2結果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療效分布和臨床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2組止血時間和輸血量比較觀察組止血時間和輸血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2 2組止血時間和輸血量的比較±s)
2.32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比較2組治療期間各項不良反應發生率和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經對癥治療后,2組不良反應均得到緩解,未見因不良反應影響治療的情況。

表3 2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比較 例(%)
2.42組再出血率、病死率比較觀察組在住院期間及出院至隨訪期末再出血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而2組在住院期間及出院至隨訪期末的病死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再出血率、病死率比較 例(%)
3討論
肝硬化患者可出現EVB等失代償事件,而肝硬化一旦進入失代償期,則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20%。UGBC在肝硬化患者中的發生率較高,每年發病率為10%~20%,特別是出血后的患者仍有較高的再出血及死亡風險。UGBC的臨床救治是棘手的臨床問題之一,安全的血管活性藥物聯合急診胃鏡治療是UGBC治療的金標準,但是在缺乏液體復蘇與氣道保護時對于UGBC患者進行急診胃鏡手術的風險是很大的[1]。奧曲肽聯合奧美拉唑是UGBC治療中的常用方案之一,可達到提高臨床療效、縮短出血時間和住院時間、降低再出血率及病死率的目標[2-3]。
近年的研究結果顯示,由于UGBC的手術治療的危險性較高,臨床上一般將藥物治療作為針對UGBC的初始治療方案,但單純西藥治療很難達到理想療效,而且可能加重患者的肝腎功能損害,因此中醫藥治療方案越來越多地被引入UGBC的輔助治療,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本研究將參麥注射液和三七粉2種中藥制劑進行靜脈和胃管聯合應用作為UGBC的輔助治療方案。參麥注射液是由紅參和麥冬兩味中藥組成的中藥復方注射液,源于《癥因脈治》中的“參麥飲”。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參麥注射液中主要含有原人參二醇型、原人參三醇型、麥冬皂苷以及多糖等多種物質。藥學研究結果顯示,人參皂苷Rb1、Rb2、Rc、Rd、Re、Rg1以及麥冬皂苷D是參麥注射液中含量較高的活性成分[4],其中的人參皂苷具有增加心肌收縮力、增加心排血量與冠脈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與心律失常、抗病毒、抗休克、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等作用[5]。有研究結果顯示,參麥注射液能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計數、血小板壓積、平均血小板體積、大型血小板比率、網織紅細胞百分比、未成熟網織紅細胞指數、血紅蛋白含量等血小板、網織紅細胞及紅細胞相關指標,有利于疾病的康復[6]。同時可改善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的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和纖維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標,有利于患者凝血功能的穩定[7]。三七是一種傳統的中藥,具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傷正的特點,可發揮止血、補血、活血化瘀、消腫定痛和增強免疫力等多重作用[8]。近幾年的研究結果顯示,三七總皂苷具有延長凝血時間、抑制血小板凝集、降血脂血壓、抗炎、抗氧化、抗癌、改善微循環、防治缺血再灌注損傷等藥理作用[9-10]。在臨床上,三七主要被用于治療心血管系統、腫瘤、血液系統等方面的疾病,其制劑類型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11]。近年來,有學者開始嘗試應用三七粉與大黃等干粉制劑來預防UGBC患者治療后的再出血,結果顯示,患者在治療后6,12,18,24個月后的再出血發生率均得到顯著降低[12],而且動物模型研究也顯示,三七粉可顯著改善肝纖維化小鼠模型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γ-谷氨酰基轉肽酶等指標,而小鼠肝組織的纖維化病理變化也可得到明顯的好轉[1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療效分布和臨床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且止血時間和輸血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在UGBC治療中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案可顯著提高治療的臨床療效,達到快速止血和減少失血量的目的,有利于提高治療效率;2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說明在UGBC治療中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案,不會導致不良反應的增加,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觀察組在住院期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10.016
[中圖分類號]R57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8849(2016)10-107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