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麗
摘 要:高年段語言文字運用特點之一是挖掘、提煉文本蘊含的核心價值內容,找準語言文字運用的切入點,學會取舍,一課一得。在舍與得之間選擇最適宜的教學內容,處理好理解與運用的關系,激勵學生在嘗試運用中習得語言,落實語言文字運用,真正實現教學目標突出年段特點,語言訓練目標符合課標要求及教材、學生實際。
關鍵詞:學會取舍 ;理解與運用的關系; 嘗試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315-01
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陳先云在“2013 中國小學語文特級教師高端論壇”上的總結發言《如何理解與把握語言文字運用》中指出高年段語言文字運用特點之一是挖掘、提煉文本蘊含的核心價值內容,找準語言文字運用的切入點,學會取舍,一課一得。在舍與得之間落實語言文字運用,使學生學有所獲,真正實現教學目標突出年段特點,語言訓練目標符合課標要求及教材、學生實際。如何做到教學內容取舍恰當,容量適中,重點突出,拓展適度、有效,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選擇最適宜的教學內容,凸顯文本的語文核心價值
如何選擇最合適的教學內容?用鄭桂華老師的話說,要“凸顯文本的語文核心價值”。重點挖掘課文隱含的語文學習價值,重點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重點完成語文課應該完成的教學目標,而適當弱化文本中可能隱含的其他教育價值,比如科學普及價值,社會生活認知價值,思想品德養成價值,生活能力指導價值等,一句話,盡量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鄭桂華《凸顯文本的語文核心價值》)如何判斷什么樣的內容是一篇課文里的“語文核心價值”?鄭桂華老師講了四個維度:(1)具有語文特點。即關于語文的知識,語文技能,或者說只有通過語文課才學到的知識。(2)具有明顯的特征或代表性。這種特征可能是顯性的,也可能是隱性的,但是一旦被解讀出來,往往能被公認為是該文本的主要特征。(3)具有統領性。從這一特點出發,便于整體把握文章的內涵,走進作家的世界,建構起對文章豐富意義的認識。(4)便于上升為“類概念”。即可以遷移、用于理解同一類文章、同一種語言現象。
例如我在教學西師大版小學語文第九冊《少年閏土》時,面對這樣的名篇,典型事例、細節描寫、人物刻畫、深刻內涵、時代背景等等,林林總總,可講可學之處甚多,如何取舍?如何體現年段目標?幾經刪減,我將目標定位在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反映人物生長環境和經歷這個點上,通過反復品讀比較、猜測作為忙月的兒子閏土與作為少爺的“我”的不同,了解特殊歷史背景下生活在江南農村的少年閏土的特點,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二、找準語言文字運用的切入點,處理好理解與運用的關系
我們很多老師對語用的理解還是比較片面,認為語用就是要表達,要練筆,于是,備課的時候就從練筆點出發去尋找文本的教學價值,看到哪里好遷移寫作就把那個地方確定為理解重點,簡單地讀課題,讀全文,初步地把握主要內容以后就直奔所謂的理解重點,草草地理解了這個重點以后就開始拿出作業單開始練筆。這樣很容易忽略文本的整體意義,忽略片段與整體的緊密關系,學生很難領會到那個片段的精妙之處究竟在哪里,這個時候的遷移也只能是形式上的模仿,學生為了表達而去表達,而不是心中真的有表達的情感積累與需要才去表達,這樣的表達訓練很容易入過眼云煙,練了就忘了,落不到學生心理,更達不到我手寫我心這樣的境界。
例如,一位老師在處理《六個兒子》這個文本時把理解、表達與拓展整合得非常自然。《六個兒子》是一個很簡單的童話故事,它的最大特點就是相同的六個段式構成了一篇文章,這是童話常用的寫作方法。這個老師把學生分成六個組,每個組去理解一個兒子養活自己的方法,讓他們猜每個兒子分別養的什么動物并找出相應的詞句來佐證自己的判斷,老師很有意識地把學生找到的詞句分為兩個角度,一是外形特點二是習性特點,這實際上是在理解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在關注內容背后語言表達的角度和形式,六次這樣的反復下來,學生對語言形式有了初步的認知;接著老師出示了螃蟹的一張圖片,引導學生觀察螃蟹還有哪些文章中沒有寫到的特點呢,學生紛紛發現并口頭表達,老師接著說“瞧孩子們,我們發現那么多螃蟹的特點。把這些特點加進這段話里,我們就更容易猜出這是螃蟹。(出示填空語段)自己練習說一說。”這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片段,從表面上看這仍然在理解內容,但實際上已經開始向表達遷移,遷移的層次是先口頭后書面,這樣的設計把理解、說話與寫作非常自然地整合在一起,這就是我們要的水到渠成——理解是為了運用,運用反過來促進理解,理解與表達相得益彰,語用得以落實。
三、創設合理的語言運用情境,激勵學生在嘗試運用中習得語言
我們發現,學生平時在語文課或閱讀課積累的詞句不少,但一到表達時就詞匯貧乏,不會運用。怎樣才能突破從能理解到會運用語言這個重要關卡?在讀懂了內容,領悟了表達方法之后,再創境激趣,引領學生嘗試運用。如,學習《少年閏土》時,在學生領悟了“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反映人物生長環境和經歷”的方法之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嘗試著進行運用:閏土初次見到“我”這個少爺時,他眼中的“我”的外貌是怎樣的?嘗試寫一寫,教師是當提示歷史背景和地域特色。通過嘗試運用,既學習了語言運用方法,又能在此過程中加深對課文思想內涵的理解,這樣就能實現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得言又得意的目的,同時又通過嘗試運用,加深對文章內容和情感的深入理解、體驗和感悟,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語文課程特點。
語文教學是通過語言實踐來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的特殊活動。學生語言運用等語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語言實踐。教學流程經歷“閱讀理解——領悟方法——嘗試運用——獨立運用”。依此經常練習,就能逐步掌握“語言文字運用”的奧秘,形成“言語運用”的表達技能。
參考文獻:
[1] 陳先云《如何理解與把握語言文字運用》;
[2] 鄭桂華《凸顯文本的語文核心價值》;
[3] 王榮生《語文教學內容重構》;
[4] 張詠梅《落實語言文字運用 建設小語卓越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