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平
摘 要: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關鍵詞:初中語文;美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316-01
語文教學為美育開辟了用武之地,美育使語文教學生動活潑、富有情趣。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力和審美創造力。美的教育是語文教育的靈魂,更是語文課的精髓。在語文教學中,作為教師既要把知識教學與能力教學結合起來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里,滲透審美情趣和審美追求的教學。就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實施美育,談談幾點膚淺認識。
一、掌握豐富的詞匯語句,為美育提供知識積累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必要的美學知識,難以實施美育。對初中生用抽象的美學原理就概念到概念大談美的類型等知識是無用的,也是徒勞的,應結合教材內容有計劃逐步地展開并從語境中自然得出。《與朱元思書》一課中對富春江兩岸的描寫“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貌,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泛泛作響……”顯示了生活中的自然美。《珍珠鳥》一課末尾句:“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順理成章地揭示了哲理美。語文老師在教讀這些文章時,完全可以依據美學知識,有意識地使學生對美的形態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有所直觀了解和憑借,不致于架空。這樣,為美育提供了一些知識積累,為入境創造了條件,即“明知”。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語言是突出的樸實和口語化,文中絕對找不到晦澀怪異的詞句,也極少有形容成分,正是“豪華落盡見真情”。如父親的幾句話,不僅簡潔,甚至樸拙,但卻格外生動傳情。送別上車時,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進去吧,里邊沒人”。話語極為簡樸,但表現出父親真摯的“愛子”之情。這些言語只有反復朗讀,仔細品嘗,才能嘗到甘美之味。酈道元的《三峽》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山水散文,作者用“重巖疊障,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的優美語言,再現三峽的壯美,它具有明顯的美育內容。教師應使學生在掌握字詞句章知識的同時,領會祖國山川的壯美,從而培養學生審美情操,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運用聯想,引導學生進入審美境界
優秀的文學作品各有獨特的意境。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聯想,揣摩作品美的意境,產生情感共鳴。如 陶淵明詩《歸園田居》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根據詩的創意,設計一個悠然自得的詩人形象,設計出圖畫,畫面中,主體與客體融為一景,將詩人所追求的“真實”寄寓其中。學生通過分析和欣賞畫面,不僅可以深刻理解作品內容,而且還能使學生進入詩情畫意的境界,得到美的享受。借助音樂美術效果,創造意境,在范讀課文《與朱元思書》時,一邊用選好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中[化蝶]一段音樂相伴,一邊在幻燈屏幕上展現出自制的富春江風景圖,音樂中鳥語花香、流水潺潺,圖片上江闊天空、山青水綠。學生眼見美景,耳聽音樂,一個個如癡如醉,心往神馳,仿佛置身于美不勝收的富春江上。另外,教師的板書,它也算是一種教學手段,也存在優化、美化的問題。板書是教學中文章思路、教師教路、學生學路三者熔鑄的藝術結晶,是教學過程的主旋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創設科學和優美的板書可以增添課堂教學中的強化效應和思索效應。我們應該力求字跡美觀規范,布局講究章法,色彩搭配合理,增添教學美的效果,給學生美的感受。
三、結合語境,闡發美的哲理
劉心武的《起點之美》一文,顯示了人生之美在于全身心投入,展示了一種人生追求、人生理念,蘊含著深刻的哲理,鼓舞人們奮進。在鑒賞、思考、闡發哲理美時,教師一方面應有足夠力度聯系直接描寫起點之美的佳句,諸如:“……各自凝聚起他們靈魂的注意力拼搏進取,并透過他們的每一塊肌肉每一根筋腱顯現出他們肌體所蘊藏的爆發力、彈射力、承受力,他們簡直就是一列力與美的活雕像”,“凡凝神諦聽他的指令并全力準備投入的人,都是美的”。另一方面,對照文中所羅列的一個個生活中的起點,譬如:“一個想向文壇進軍的青年,在深夜燈下鋪開了稿紙……”,“一個明天要應考的中學生,捧著課本貼在胸前,忍痛關閉了電視機,前點著下巴背誦、學習。”并可生發開來或教師揭示或學生發掘說說生活中美的情形。上述各步均需自然結合語境,運用審美眼光,引導學生入情入理,調動學生對審美的理解,感受跳動著的優美語言,領會深刻的哲理美并對照自身行動,促進學生樹努力之心,鼓奮斗之勁。學生闡發了與人生有關的美的哲理,會誘發對人生問題的初步思考和正確看法,擺正自身位置,走好人生之路,樹立起初步的正確的人生觀,達到智育和美育的融合。
四、積極引導,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課中,魯達那三拳打得“鎮關西”鼻子歪斜,眼珠迸出,動彈不得,真可謂痛快淋漓。魯達的嫉惡如仇可見一斑,讀者為之喝彩,這是人性美的顯示,也是見義勇為的顯露。物及必反,如果教師不注意聯系小說中魯達所處的時代,簡單仿效,默認打壞人就可往死里打,那就極有可能使學生美丑不分,善惡不辨,甚至稍有不順就抱以拳頭打天下的心理,勢必走歪了人生之路。再如《百草園》末尾處,有“為什么要將我送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文字中似乎透露出作者對讀書的反感,欣賞到此,學生可能心存疑慮。作為教師應牢記“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一社會責任,可設計“讀書真的令人厭惡嗎?”讓學生思考,從引導、分析中明確:一方面突出百草園是我的樂園,顯示童趣、童真;另一方面,可適當聯系下一段《三味書屋》的內容,至少使學生了解魯迅是對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滿,而不是對讀書本身的厭惡,否則他也成不了文學巨匠。應堅持健康的審美情趣,摒棄可能會出現的不健康的情感也就非常必要和重要了。
五、開拓美的領域,積累美的情感
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美在生活”。別林斯基說:“情感是詩人天性中一個重要的活動因素,沒有情感就沒有詩人”。從美育的實際情況看,人們接觸最多的是現實生活中的美。用審美的眼光觀察、感悟自然、社會和生活,美不勝收,目不睱接。燦爛的陽光、和煦的春風是美的;果香飄逸的果樹林是美的;和藹可親、甘為人梯,誨人不倦是美的;同樣,孜孜以求,勤奮攻讀也是美的。……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缺少感悟。引導學生對五彩繽紛的大自然和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廣泛接觸,留心觀察,盡力發現,及時捕捉周圍的美,積累美的情感。美就在生活,美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