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碧瑜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364-01
創設教學情境,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出于教學目的的需要,依據一定的內容,創設出師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統一、融洽和步調一致的情緒氛圍。它對于課堂教學起著很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前蘇聯教育學家贊科夫認為,“智力活動是在情緒高漲的氣氛里進行的,這種氣氛會給教學帶來好處,同時也明助于完成教育任務。”《數學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也指出:“數學教學活動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環境”。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數學教學情境有哪些小竅門呢?
一、從生活中提取情境素材
生活中處處涉及數學知識,我們可以運用真實的生活情景創設教學情境,尤其是數學,更應聯系日常生活,讓學生從感性上體會到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如教“有余數除法”時,可以創設這樣一個情境:有一天,媽媽買來一些糖,想平均分給到家里來做客的3個小朋友。每人能分幾顆呢如果讓你分,你會嗎?看看你能有什么新發現。(學生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每個小組都準備了一些糖,但各組的糖果數量可能不同。)學生的積極性可高了,馬上進入了狀態,興致勃勃地按要求分起來。接著全班一起討論分配的結果。在匯報結果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就發現:從分配的結果看,可以把這些情況分成幾類:正好分完的,余l顆的和余2顆的。老師適當引導:會不會出現余3顆或者3顆以上的?馬上有學生反駁道:“不可能,夠3顆又可以再分一次了。”在這個分糖的情境中,學生通過自己親自動手分配,研究分得的結果,于是自然地從感性上明白了“余數一定要小于除數”的道理。
二、從數學實踐中提取情境素材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它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即強調活動、操作,強調直接經驗,與傳統教學中強調間接知識學習截然不同。此外,實踐出真知,真正的學問是在不斷的實踐中體會、內化,進而形成的一種能夠靈活運用的個性化智慧。否則,一切只能是紙上談兵,不會產生真正的力量。數學教學離不開實踐,數學學習中的實踐是數學教學中設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實踐可以設置許多生動、有趣的情境。如在教學“千米”時,就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自己親身體驗1千米到底有多長。如果光在課堂中學“千米”,學生就會感覺很抽象,也很難理解。但假如讓他們自己到操場上去走一走、跑一跑,親身感受一下,那效果就明顯不同了,而且這樣印象也比較深刻。在這同時,還可以讓學生自己測試一下從學校走到家里所用的路程有沒有l千米。又如在學“元、角、分的認識”
時,就可設計一個去“超市”買東西的場景,讓學生自己拿著錢到“超市”去買東西。買了哪些東西,花了多少錢,找回多少錢,都自己算一算。在實踐中進行這一游戲,學生不僅學起來興致高昂,而且很快就掌握了知識。
三、從“問題”中設計教學情境
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開始對“有用”“有挑戰性”的數學更感興趣。所以我們在創設情境中更應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設法給學生經歷“做數學”的機會,讓他們在開放性、探究性問題中表現自我、發展自我,從而感覺到數學學習是很重要的活動,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夠而且應當學會數學地思考”。如,在講《比例尺》一課時,教師課前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畫出學校教學樓的平面圖,盡管學生認真努力,但畫出來的平面圖五花八門、不盡人意。老師讓學生找出畫不好的原因,學生通過討論認為,遇到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確定,一個是不知道實際的距離畫在紙上應當畫多長。因此造成所畫的平面圖不是自己頭腦中理想的結果。這時教師因勢利導:我們先看第二個問題,你們認為實際的距離畫在紙上應當怎么畫就準確了。學生積極思考,認為應當把實際的長度都縮小相同的倍數畫在紙上。我們看到在這里,教師沒有上來就講比例尺的知識,而是創設讓學生畫教學平面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進而產生學習的需求,從而使學生知道了數學的來龍去脈,解決了數學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過程,認識了數學知識的實用性。使學生把數學學習作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渴望,從而學到了有用的數學。
四、從故事中設計教學情境
學生對故事非常感興趣,并百聽不厭,因此,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創設情境,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數學故事、數學典故有時反映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有時反映了知識點的本質,用這樣的故事來創設問題的情境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高數學的審美能力。
如教學《0的認識》這一課時,教師給學生講了個故事:“一天,小貓和貓媽媽去河邊釣魚,貓媽媽一心一意的釣魚,釣到了一條又一條大魚。而小貓三心二意,一會兒捉蜻蜒,一會兒捉蝴蝶,一條魚也沒有釣到。”“貓媽媽釣到一條大魚可以用幾表示,釣到二條大魚呢?小貓一條也沒有釣到能不能也用一個數字來表示?”學生在交流中認識到,小貓一條也沒有釣到,“一個也沒有”可以用“O”表示。本來數的認識教學是比較單調、乏味的,聽到這個熟悉的故事后,學生的興趣濃厚,很自然地就把學習轉化成一種內在需要和問接興趣,從而促使學生產生對知識的渴求,進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中去。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的竅門很多,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做一個有心人,巧設情境來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識矛盾,使學生產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讓學生的智慧潛能進發出來,成為知識的發現者與創造者。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智能與身心的和諧發展,全面提高素質,成為富有創新精神的新一代的開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