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
【提要】我國古詩詞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我們重要的精神食糧之一。她語言凝練,意蘊豐厚,五彩斑斕,美不勝收。她具有審美教育功能,在對高中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心靈的凈化、精神的提振、語文能力的培養、文學素養的形成等諸方面,均起著不可估量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但如何進行有效教學呢?筆者提出了“少教多學”的方法。
【關鍵詞】審美 教育 塑造 陶冶 凈化 提振 培養 形成
詩歌被稱為文學的極品,“文學之上乘”。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關關雎鳩”到“古詩十九首”,到唐詩、宋詞、元曲。幾千年的歷史沉淀,幾千年的歲月滄桑,凝結而成這一首首一篇篇思想與形式完美統一的珍寶。在華夏文明燦爛的長卷中,詩人燦若星河,作品浩如煙海,風格異彩粉呈。然而,就是這樣情感豐富的作品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是怎樣呈現的呢?
1.解析式教學
有些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一味追求講深講透,對每首詩詞都逐字逐句串講,不注重學生的閱讀體驗,以自己的體驗與解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學生的主體地位未得到應有的尊重。
2.放影式教學
有的教師單純依靠現代教育技術,課件設計得很精巧、全面,音像文字俱全,在課堂上一路放來,熱鬧非凡,省時省力;從學生角度來看,缺乏應有的記誦、思考、品味、體驗、感悟、鑒賞,只是與看電影一般成了過眼云煙,幾無斬獲。
3.應考式教學
有些教師將古詩詞的閱讀方法與應試技巧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把一首首優美的詩詞設計成了一道道冰冷的訓練題目,用繁復的訓練代替閱讀、鑒賞。
4.放羊式教學
教師對詩詞閱讀教學缺乏規劃與預設,對學生的學習結果不加以評價。單純地鼓勵學生個性化鑒賞,教師的主導地位喪失。
以上幾種教學理念都是有悖于高中課改要求的,是我們新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師應該堅決摒棄的。那么,在新形勢下,我們作為一線教師應該怎樣把詩歌的魅力傳達給學生?應該怎樣使學生自己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水平呢?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以少教多學作為自己的教學原則,下面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1.給學生話題導入權
每首詩歌都包含著不同的主題,不同的情感,都有著不同的存在背景,如何邁好第一步至關重要,教師也總會因為教學中的詩歌的“進門”問題煞費苦心。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大多數時候是教師入了境界,學生還不知所以,所以我在每節課前進行三分鐘口語訓練,主題便是本首詩的導語設計,每次都比一比,看誰的導入最讓我們感動,最能引入課題,最具有啟發性等等。比來比去,不知不覺間便已醞釀好了情感的基礎,這豈不比教師“按著驢兒喝水”要更來得輕松又有意義?
2.給學生背景介紹權
古詩詞賞析中有一條重要的方法便是“知人論世”.每一首詩詞總有它產生的契因,依據作者的生平、經歷、當時的社會概況與周遭的人際關系,當時大致的心情軌跡,大致就能將一首詩的內容、情感和主題分析出個八九不離十,但一首詩詞也不過幾十個字而已,相關的信息內容往往數百上千字,如果每篇課文一開始都是兩個相同的步驟:第一步板書課題,第二步“何許人也”———篇篇如此,等到完整的“知”完“人”,“論”完“事”,大概要花去約十到十五分鐘,有時更長些,這些內容重不重要?有沒有必要每位都完整交待?能不能每位作者都同腔調同步驟地進行?這樣辛苦地講解沒漏下一位來,學生又記住了幾位?所以我們第二步應讓學生對歷史文化名人有濃厚的興趣,激發他們對名人的主動崇拜,讓他們在自己的探尋中逐一而深刻地感受名人的風采與人格魅力。只需不到五分鐘,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再加上其他同學的整理補充,沒有不能解決主要問題的,即便是介紹不完整又如何呢!一篇完整卻不帶任何印象的介紹與一段不完整卻頗有感觸的交流,哪個會令學生印象更深呢?如實在落下了重要的一兩點,教師也興致勃勃地加入兩句討論不就更圓滿了嗎?
3.給學生生詞梳理權
語文課文中生字生詞的積累是應當的也是必要的,對于此點的權力更可徹底下放,當個甩手的掌柜。不僅課前整理板書生字詞的權力可下放,上課時小組長也得負責將課前黑板上整理的字詞花三、二分鐘時間領讀,課后也可由他們隨時負責將自己小組整理的幾課字詞隨機在自習課上聽寫或字詞競賽,這樣一個周期下來,效果顯然是相當的好。
4.給學生提問權
一首詩《錦瑟》,如果講成了一篇標準版白話文翻譯,恐怕李商隱也會氣憤地跳出來大罵吧。即便是王維的“明月松間照”,也顯然不能按照字面直譯,否則何來美感,就是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淡淡的、
或是喜悅、或是悵然的復雜味道,怕才是這首詩在“詩佛”心中的定
位吧。所以詩詞的研究,應允許學生大膽地假設,大膽地提問。
5.給學生整篇主導權
信心是積累起來的,口才是逐漸訓練出來的,當學生們興趣增加了,能力提高了,教師就應該放心放手讓他們嘗試高飛,不要以為學生們只能處理一些小問題,而不能駕馭全篇,這種擔心毫無道理。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范文講解的方法,以后學生可以依據詩歌鑒賞的方法去鑒賞和領悟類似的詩歌了。
總之,詩歌教學,龐雜而多緒。,我們教師只能授之學生以“漁”,這樣學生才能在有限的課堂中學到更多的技能,從中獲得更透徹的知識與相關感悟,從而達到“少教”而“多學”的教學目的。如能如此,方能彰現教學之真諦,課堂也才能成為“真”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