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嬌
【摘要】作為當前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以及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實施者,輔導員教師隊伍建設問題越來越受到高校的重視。本文以輔導員工作課程化為主要研究對象,對輔導員工作課程化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建立科學的輔導員課程體系進行了系統的論述,旨在提升輔導員工作的水平與效率,為當前高校輔導員工作提供必要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輔導員 工作課程化 課程體系
前言
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輔導員教師工作的內容 、性質和水平直接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等重要問題,關系到高等教育的成敗。由此可見,推進高校輔導員工作課程化建設,明確高校輔導員工作課程化的必要性以及工作課程化體系的建立,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的關鍵, 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與不懈追求。近年來,高校頻頻探索以“課程化” 模式開展輔導員工作就是要更好地兼顧輔導員的教育與管理職責,使輔導員工作更加系統化,因此,建立輔導員工作課程化顯得十分必要。
一、輔導員工作課程化的必要性
在大學期間,與學生接觸最多的就是輔導員教師,從學生剛剛入校起,無論是生活方面還是學習方面,輔導員教師都是全程相伴的。當前,由于許多高校輔導員教師在學歷上參差不齊,知識結構過于單一、專業水平不高等原因只能就事論事地進行相對簡單的說教,這種說教往往流于形式,無法滿足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工作的實際需要。為此,實施輔導員教師工作課程化,一方面,可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加系統、更加全面,與學生的實際需要更加貼近,使得輔導員說教不再空洞,且更易于學生的接受和認可;另一方面,對輔導員教師隊伍職業地位的提升以及整體素質的完善,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以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效機制都是非常有利的。另外,從現實情況看,當前輔導員教師隊伍存在數量相對不足、結構過于混雜且人員的流動性較大等問題,這一問題嚴重影響了高校輔導員教師的隊伍建設與健康發展。由此可見,只有輔導員教師隊伍走上專業化的道路,才能有效解決這些。實施輔導員教師工作課程化, 可以使得輔導員教師從繁雜的、不相干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在授課的過程中獲得較強的專業素質,并逐漸發展到專業自立;可以使得輔導員教師隊伍在發展過程中,形成鮮明的專業標準,獲得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可以使得輔導員教師擁有穩定的專業地位 這是安心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條件。
二、輔導員課程體系的建立
建立一套系統、完善的課程體系是高校輔導員工作課程化的核心。首先,應該突破“課程即學科”的傳統課程觀,按照新課程觀理念——課程是知識,課程是經驗,課程是活動——來構建輔導員教師工作課程體系,注重向學生傳輸知識,更注重通過該課程體系的實施使得學生感悟、體驗并能掌握日常學習和生活的技能,課程內容應更加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其次,應該根據高校教學制度的相關要求來設計輔導員教師工作課程體系,包括課程名稱、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方法、課程教材、課程時間和課程考核等,并將其納入高校每學期的教學計劃,促使該課程體系更加規范化。最后,還應該緊緊按照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來梳理和構建輔導員教師工作課程體系,立足高校實際和學生的需要,發揮優勢資源,靈活設計教學內容、形式和方法。
(一)建立完善的輔導員課程化制度
制度是推進輔導員工作的重要保障,只有完善的教育教學制度才能夠全面推進高校輔導員教師工作課程化的順利實施。要有科學其系統地反映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教材,這是順利開展輔導員教師工作課程化的基礎環節。教材中不需要有過于精深的理論,但必須要與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高校實際情況以及輔導員教師的工作經歷相符合,要注意通俗易懂,注重實用性,以便學生喜歡閱讀而且可以經常性地閱讀;要有較為完整的教學計劃,這也是實施輔導員教師工作課程化的關鍵環節。高校教學管理部門要與專業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相一致為輔導員教師的日常工作進行排課,輔導員教師要嚴格按照課時的安排和課表進度進行授課,還應進行期末考試或者考查。除此之外,還要健全例如教師教學的觀摩制度、聽課制度、集體備課制度等其他相關的教學制度。
(二)實施靈活的輔導員課程化方式
首先,輔導員教師工作課程化并不意味著輔導員教師就一定要在課堂上通過上課的方式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內容和豐富多樣的形式決定了輔導員教師工作課程化不比一定要在課堂上進行,它也可以在校園中或者校外的任何一個角落進行,既可以在操場上,又可以在宿舍中,既可以通過校園活動或者社會實踐的方式,又可以通過班會或者團課的形式,只要是能夠對學生進行教育即可,總之,不需要對課堂形式固定化。其次,在實施過程中,也不一定總是輔導員教師在授課。實踐證明,總是輔導員教師授課,學生也會“審美疲勞”。輔導員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利用自身各種社會資源,邀請專家學者、社會人士、職場達人、往屆校友等來為學生做各種主題報告、座談會、體驗訓練等,只要能滿足學生的需要、輔導員教師的要求,符合高校德育工作和教學工作的安排即可。
(三)完善輔導員課程化內容
在課程化中,輔導員教師要立足本校實際,教學內容也符合校情;要充分把握本校學生的總體特點,教學方式要符合學生的現實需要,教學形式必須靈活多樣,不可固定化或僵化,切不可把該課程體系變成另外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另外,課程應主要在新生年級開展,其目的是為了引導新生快速轉換角色,適應從中學到大學在學習、生活上的一系列變化,同時,向學生介紹在入學后、大學期間和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的心理問題及調節方法。在學時安排上,第一學期可多一些,第二學期可少一些。鑒于大四學生的主要精力都在求職就業上,因而引導類課程安排應該在大一至大三3年間實施完成,該課程主要是向學生進行“三觀”的教育、形勢與政策教育以及黨團基本知識教育,繼而引導學生提高政治素養,有效辨別各種社會思潮,同時輔助黨團組織吸收先進分子等。
高校輔導員工作課程化是一項極為復雜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以多門學科為基礎,并經過反復的認識、 多次實踐,合力推進,要做到科學、規范,必須領悟其深刻內涵,分析其主要特征,把握其基本原則,論述其得以實施的現實條件,構建切實可行的機制與體系。
【參考文獻】
[1]肖文學,葉玉清. 高校輔導員工作課程化的實現途經[J].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334-336.
[2]王禹,肖文學. 高校輔導員工作課程化的現實條件及原則[J]. 江蘇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S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