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娟
在二十幾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結合學生的年齡、心智、認知等特點,適時有效地運用“拓展”手法,培養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審美能力、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下面談談我的實踐、收獲和感悟。
一、課堂教學拓展的重要意義
拓展環節是由知識向能力遷移的教學手段,課堂內外相聯系、學科內外相融合,旨在加強對教學內容的深入理解,在深度和廣度上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興趣,開發學生的認知領域和情意領域,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因此,我認為拓展的意義:一是掌握和擴充知識范圍,鞏固已學知識,拓寬知識領域。二是培養和提高實踐能力;三是訓練和開發學生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精神。
二、探索有效的“拓展”途徑
1.在比較對照處拓展,積累寫作特點
由于形式局限于年齡、家教、閱歷、積淀等方面存在差異,造成學生在解讀文本時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困難。同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我在閱讀教學時,有意識地將一些有著各方面相似性的課文進行比照分析,多層面地解讀文本,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例如,學習古詩詞時,將多首詩橫向比較,如將《贈汪倫》《靜夜思》《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獨坐敬亭山》《春望》《江雪》等進行寫景抒情異同比較,不僅使學生感受到詩中所描繪的景物不同、背景不同、風格不同、寓情不同,加深學生對每首詩個性的感悟,而且也使學生對抒情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共性特征及寫作方法有所感觸、感悟。
2.在開闊視野處拓展,豐盈知識底蘊
一些歷史性作品學生不了解當時的文化背景,對作品的認識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我通過課前拓展,布置一些搜集資料的活動,開闊學生的視野。如,學習《草船借箭》時,讓學生課外觀看電視劇《三國演義》,搜索有關曹操各方面的資料等任務拉近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受到啟發,產生頓悟,思維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更快、更有效地進入閱讀情境,很好地領會了作者的寫作意圖。
3.在續寫補充處拓展,培養想象能力
續寫是對文中內容做順延發展或補充說明的拓展,可以對文章進行再創造,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后我是這樣要求拓展訓練的:“假如那個小女孩來到你的身邊,你會告訴她什么?請你以《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身邊》為題,續寫故事。
通過想象補白,課文的情節更完整,學生對賣火柴小女孩形象的認識更鮮活豐滿,既加深了學生對文章思想內容的體會,又培養了他們憑借語言文字進行再造想象的能力。
4.在文字美妙處拓展,感受文字之美
我經常嘗試運用課文的寫作方法進行寫話練習,體現語文教學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如,在讀了《我真希望》一文后,我讓學生在體會文質兼美的同時,出示“我真希望,煙囪里飄出來的,不是 ,而是 ”句式讓學生仿寫。盡管寫得還很稚嫩,但我覺得比課文多了許多童真和童趣。……不是刺鼻的濃煙,而是淡淡的花香;……不是黑色的煙霧,而是新鮮的空氣;……煙囪里飄出來的,不是細末粉塵,而是清澈的溪水。
以上的寫話訓練,既是對文本語言形式的遷移,也是審美移情的體現,由文本情境遷移到生活情境,由作者的情感世界遷移到學生自己的內心世界,使孩子們從小知道保護環境,爭當環境小衛士。
5.在矛盾生成處拓展,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矛盾生成處進行拓展,可以攻破教學的重、難點。如,學習《“妙極了”與“糟透了”》這篇課文課堂上,當學生對“妙極了”與“糟透了”提出質疑時,我先是用不同的形式讓學生反復朗讀描寫母親和父親的話語,接著組織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感受到不同的方式表達相同的愛意,從而理解了“妙極了”和“糟透了”這似乎完全對立又相輔相成的話語,理解了如山的父愛,慈祥的母愛成為一直伴隨著“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成長的不竭動力。
當然,在語文課堂上進行拓展的地方還有很多。如,在學生認識浮淺處拓展;在強化思考與理解時拓展;在情感升華時拓展;在語感培養處拓展;在文本對話時拓展……
總之,我們作為語文教師,只有強化自身學習,豐富知識內涵,才能科學有效地實施好教學中的拓展環節,才能真正讓語文教學充滿智慧與活力,實現教學藝術與效果的雙贏。
參考文獻:
張桂霞.創設語文教學情境 拓展學生想象能力[J].中學時代:理論版,201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