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霞
摘 要:語文是一門學習如何通過口語交際和文字書寫來傳情達意的綜合性學科。以小學語文為研究對象,詳細地分析和探討了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實現讀寫結合策略的教學模式和具體措施,以期為小學語文老師提供閱讀教學方面的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讀寫結合;策略
兼具文學性和實踐性的小學語文融合了視、聽、說、寫、想等多方面的文學知識和語言技能,為學生今后高級別的語文學習和其他學科的文字理解能力打下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礎。其中閱讀教學就是專門培養和鍛煉學生讀寫能力的一門課程。
一、讀寫結合的三種教學模式
將閱讀和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有效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根本性途徑。因為閱讀的就是別人寫作的文章,自己寫的就是別人即將閱讀的作文。二者有著緊密的關聯性。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閱讀課程中實施讀寫結合的閱讀教學,有兩種主要的教學模式。一是在學生讀完文章后有感而發,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表達出來與人分享,在聽取了同學之間不同的觀點之后,分析總結自己的感想,寫成讀后感。二是通過練習寫作描述類的作文或是敘事類的作文來對閱讀過的文章進行復述或轉述。三是模仿文章的寫作手法,聯系自身的真實經歷,發散性思考和想象來完成同類型文章的寫作。
如,在學習巴金《海上日出》的時候,在語文老師深入揭示了巴金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以后,可以要求學生針對文章中日出前的各種景色描寫和虛實結合的意向展開討論,結合作者的生平來完成一篇讀后感。在學習卡夫卡的《變形記》時,因為這是一篇出場人物較多,故事情節較為曲折的短篇小說。卡夫卡在字里行間隱匿了非常深沉的思想和復雜的情感。語文教師可以選擇第二種模式來訓練學生讀寫結合的能力,要求學生在閱讀完《變形計》之后用自己的話來復述故事或轉述故事,啟發和鼓勵學生將作者隱晦的潛臺詞給解讀和表述出來。而在學習朱自清描寫自己父親的文章《背影》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選擇自己身邊某個人的一個特征或特寫來練習人物寫作。在文章當中可以刻意避開人稱,然后在課堂上讀出來,讓學生猜測寫的是誰。這樣就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兩全其美。
二、抓準讀寫結合的有效落點
閱讀和寫作原本就是需要結合在一起來進行教學的。小學語文教師要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就要善于抓準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相結合的有效落點。一篇文章凝聚著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豐富的思想感情。所以語文教師應該在閱讀教學中從課文精彩的語言處和情感萌發處來引導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結合。另外,大部分的小學課文都會有留白的地方。這些留白是專門為了啟發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想象空間而留下的。所以語文教師還可以從課文刻意的留白處來引導學生讀寫結合的能力。
如,在教授《荷塘月色》的時候,在講解到關于荷葉和水珠的時候,朱自清用到了一連串的比喻和擬人,將月下荷塘描寫得美艷不可方物。語文教師就可以從這些修辭手法入手,讓學生嘗試著對同一個事物使用排比的比喻句和擬人句,同時練習通感和頂針等較為少見的修辭手法。在讀到那句“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時,教師要重點講解這句話中包含的無奈和孤寂之感,分析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以此解讀出作者一筆帶過的愁苦之情。而在最后結尾的時候,作者默默地回了家去。這就和因心中不愉而出門的開頭首尾呼應。作者為了什么而心中不愉,回了家去后又會和之前的心情有什么變化和差異?這樣的留白就可以讓學生天馬行空地進行合理的想象。
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中占有很大一部分的比例。在新課標和素質教育雙重改革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只有對學生實施讀寫結合的綜合性教學,才能有效提升小學閱讀教學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