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怡
養老金是大多數人在退休后的生活保障,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同時巨大的不公平性使養老金制度問題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及經濟的發展。
1、中國養老金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1)收不抵支,缺口越來越大
大缺口的原因第一是在92年明確制度之前個人不需交養老保險,而目前老齡化嚴重,需大批資金撥給這部分未繳費但已需領取養老金的群體;第二是目前雙軌制中,公務員不需繳費但可領取高額的養老金;第三是投保需長期,部分人員特別是農民工等低收入人群退保或棄保,減少了國家養老金的儲備。
(2)覆蓋面不全,差異巨大
目前國家的養老金制度主要針對公務員及企業人員,與農村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分屬兩個不同的系統,結果造成農民工游離于社會養老保險之外。這樣龐大的社會群體的養老需求沒有納入養老制度,會造成養老金的供需嚴重失衡,最終成為國家的養老負擔。
2、外國養老金制度
①美國:是多支柱養老金體系,第一是強制性的社會養老保險,覆蓋了幾乎全美國的就業人口;第二是企業養老保險,帶有福利性質,由企業出資;第三是個人退休賬戶,個人自行管理自愿參與,由聯邦政府通過提供稅收優惠而發起。同時,美國的社會保險由聯邦政府的社會安全(保障)部署集中管理,辦法統一,機構垂直領導。
②北歐國家:荷蘭是世界上養老體系最好的國家,其社會養老金是居住在荷蘭且年滿65歲的任何居民都可以申請領取的;公司養老保險是公司與某保險公司簽訂合同,所有員工都擁有,一般公司會支付50%的費用;個人養老金保險除了個人投資外還可以存入國家規定的養老賬號,未滿65歲一般不得取出。丹麥、瑞典、芬蘭等國家,均是建立多支柱體系,由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為養老金買單,而近五成均是由中央及地方政府支出。
③德國:是最早提出養老保險的國家:法定養老保險的覆蓋面較廣且是強制性的,繳費比例為工資的20.3%,由雇主和雇員各負擔一半,當雇員月收入低于某一限額時,由雇主單獨支付;企業補充養老保險是自愿性的,由私人公司經營并設立了養老保險基金會作為擔保機構,若企業破產導致無法支付本企業的補充養老金,則由該基金會支付。另外,德國的公務員不參加養老保險,實行退休制度,養老金由財政預算安排。
3、完善養老金制度的建議
(1)根據情況制定適合的制度
中國的老齡化問題加劇且人口眾多,因此不能照搬北歐等高福利國家的養老金制度。中國貧富差異懸殊,因此不能完全依靠個人養老制度。同時,中國弱勢群體及低收入群體龐大,國家應該把這部分群體納入養老金制度的考慮范圍并給予重視,提高養老金的覆蓋率,保障社會各個層次都能享受到養老金補貼。
(2)制定法律法規,加強管理
相對比世界多國,中國現行的養老金制度沒有一系列強有力的法律法規進行保護和維持,存在很多退保、棄保、不保的現象。國家應出臺強制性的員工養老計劃,要求所有雇主都必須為全體員工設立員工養老金帳戶,每月雇主和員工按一定比例存錢進賬戶。對于個人也應實行強制儲蓄,可規定個人每月工資收入的8%-10%存入養老金賬戶。而在22歲以下的學生和兒童,可規定由家庭為其儲蓄,儲蓄金額根據家庭收入而定。
(3)形成多元化的養老體系
除了國家的養老金外,還可以制定企業養老金、個人養老金,由三方一起分攤,減小養老金缺口。可以借鑒歐美建立專門的個人養老金賬戶,規定未到60歲不得取出,其利息可適當提高并免除稅費。繼續大力發展私人養老金保險,減少對國家財政的依賴。鼓勵保險公司設立養老保險,推出多種不同保險金額的養老保險以供不同收入公民選擇。政府可以對這些養老保險減低或免除稅費,或制定一系列專門針對養老保險的稅法制度。發展投資型養老模式,允許成立專門的養老金基金公司,為養老金基金設立綠色通道。政府也可規定將高增長易賺錢的股市劃入養老金投資中,把養老金股市專門化。但要設立專門的部門對養老金基金和股市嚴格管理,制定相關的法規,確保養老金基金和股市的安全性。
(4)注意保值增值問題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通貨膨脹,養老金保值增值問題亟需重視。國家可以把養老金同步工資的漲幅,提高工資的同時也提高養老金領取額;聯動物價自動調整養老金的領取額,物價飛漲若養老金不提高那就無法保障退休后生活;發行一些高于銀行存款利率的特定國債,專供于養老投資;在國有壟斷性的重點企業上市中,可以劃分3%-5%的股份允許養老金特殊參股。
總的來說,中國的養老金制度仍不夠完善,改革漫長但勢在必行。
完善的制度是社會工作持續發展的關鍵,是穩定社會、促進經濟的重要因素。必須要借鑒外國的成功經驗,吸取失敗教訓,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制定出能讓國民老年生活有所保障的可持續發展的社保制度。
參考文獻:
1.李文穎《中國養老金制度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社會福利》(2013年04期)
2.《養老金如何保值增值》,《經濟日報》(2013年07月09日)
3.《外國養老金制度一覽》,《國際金融報》(2013年0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