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漢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在經歷從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變。隨著這種經濟社會的轉型,人們消費的自我認同價值觀悄然發生著三大變化,即從商品消費的客觀實用型向主觀感受型、從商品消費的實物依賴性向符號依賴性、從商品消費的立體化向平面化等方面發生轉變。這三大轉變正在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生存境遇產生比較大的影響。三大轉變預示著我國經濟發展正在從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變,人們原有的消費理念和消費行為正在經受沖擊,改變著人們消費的自我認同價值觀。人們消費的自我認同價值觀的改變,無疑也給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現實生活帶來一定的危機感和風險。這種危機感和風險加重了一些人對消費自我認同價值觀改變的焦慮情緒和彷徨。尤其是近些年,堪稱消費社會的美國,引發了全球的經濟動蕩,更使一些人對我國正在經歷的消費自我認同價值觀的轉變產生心理陰影。毋庸置疑,人們消費自我認同價值觀的轉變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這種轉變是經濟轉型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邁入現代化必須承受的危機和風險,承受這樣的危機和風險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是巨大的挑戰。因此,研究我國從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消費自我認同價值觀的三大轉變,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具有極其深刻的理論價值和重大的實踐意義。
一、自我認同價值觀從商品消費的客觀實用型向主觀感受型轉變
消費型社會與生產型社會相比較而言,其消費文化使人們的自我認同價值觀發生了變化,即從商品消費客觀實用型向主觀感受型轉變。生產型社會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主要以消費對象所具有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對主體需求的滿足為價值取向。消費型社會人們消費的自我認同價值觀,是在獲得實用性商品的過程中,主要是滿足自我的心理感受,即構成消費者消費沖動的一個潛在心里驅動力就是消費者為了實現自我。可以說人們在生產型社會消費行為中,消費者建立的自我認同價值和用以確認自我人格的標準是物對人的客觀實用性,在這種社會境遇中,消費者建立起的自我人格是一種崇尚客觀實用型人格。而在消費型社會,人們的消費行為主要是看能否給消費者帶來自我快感和情緒化波動,這是消費行為發生與否的價值取向。美國學者坎貝爾認為,“現代消費的本質是為了實現自我夢想。消費核心不是對商品的實際選擇、購買和使用,而是對想象性愉悅的追求,真正消費的主要是這種精神上的享樂主義的產物。”正因如此,消費者在消費行為上才表現出對商品有著無盡的需求并永遠處于不滿足的狀態,但是這種不滿的追求又不是以物的占有為目的的。消費者在其消費行為中所面對的對象已經不再是物質意義上的商品,而是以特定方式接近感覺中的東西和想象中的自我。“事實上,我在‘吃一個幻想,而與我們所吃的物品沒有關系。我們的消費行為根本不考慮我們自己的口味和身體。我們在‘喝'商標。因為廣告牌上漂亮的青年男女在喝可口可樂的照片。我們在‘喝那幅照片。我們在喝‘停一下,提提精神的廣告標語。”在這種狀況下,消費者是以盲目的受誘導構建虛幻的自我認同價值觀。我國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的經濟轉型,正在經歷這種從物的追求到滿足人們心理主觀感受的自我認同價值觀的轉變。
從商品消費的實用型向主觀感受型的自我認同價值觀的轉變,必將挑戰人們長期形成的消費理念和消費行為。30多年的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居民的收入不斷增長,財富不斷積累,消費能力不斷增強,一些人的消費欲望出現了自我認同價值觀的漂移。比如商品消費的奢侈之風,金錢至上的享樂主義,財富炫耀的浮躁心態等。毋庸諱言,這些消費自我認同的價值觀在當今社會具有一定的市場。它扭曲了人們的心靈,污染了人們消費的自我認同價值觀。這種畸形的注重所謂滿足自我心理感受的消費自我認同價值觀,盡管不是社會主流的消費自我認同價值觀,但是,它對人們的消費理念和消費行為帶來巨大的沖擊,社會風氣出現萎靡,道德滑坡,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面對這種畸形的消費自我認同價值觀,人們彷徨,不知所然,甚至懷疑我國從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型的正當性。
從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型是我國邁入現代化社會的必經之路。這種經濟轉型必然會對生產型社會的消費自我認同價值觀帶來沖擊,同時也會出現一些負面的所謂注重自我心理滿足的奢侈頹廢的消費行為。如何面對這種畸形的自我心理滿足的消費自我認同價值觀?我以為必須要正本清源。在我國從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變過程中,既要滿足人們消費的心理感受,又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自我認同價值觀,認清其邊界,同時還要清醒地認識到對物的消費本身是人類創造財富的本質所在。
二、自我認同價值觀從對實物依賴性向對符號依賴性的轉變
從對實物的依賴性向對符號的依賴性轉變是消費型社會自我認同價值觀的重要特性。在生產型社會,人們的消費理念和消費行為是在對實物的占有、使用和感受過程中形成自我認同價值觀,對實物的依賴性是人們形成消費自我認同價值觀的基礎。實物在歷史時空中的穿越,以每一代人對其依賴而具有認同的意義感、歷史感和價值感,而后一代人總是從這種實物中汲取認同的力量和資源。這種實物的存在不僅僅是滿足人的實用性需求,更是關系到擁有者自我的確認和身份的存在。在消費型社會,日常生活世界中物的組織結構的變化使人與物以及人與他人的關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自我認同的價值觀使人用以達成自我確認的物成為系統中的符號,使人與物的關系變成人與符號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過程中,實物的色彩、質料等都失去了傳統的規定,既不在表達什么也不再與自然直接相連,而是成為了抽象的、同質的東西能夠被組織進社會系統之中。
消費型社會中主體通過對符號的依賴性達成消費自我認同的價值觀。生產型社會中用來標識性確定自我達成認同的實物,在物的系統中被抽象化為符號,它們像文化符號一樣是同質的,能夠被設置進一個連貫一致的系統中。消費對象在符號系統中超越了傳統予之的實用物品的概念,而成為各種抽象的符號。消費是一種系統化的符號操作性行為,為了成為消費品,物品必須成為符號。“當我們消費物品的時候,我們就是在消費符號,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界定我們自己。”我們正是通過消費才能與作為符號的物發生關系,與他人發生關系。物在消費的現代性變遷中成為符號,消費者通過消費原本由實物的實用性所擔任的、而現在被符號化的物品來確認身份獲得意義,人們消費自我認同價值觀從對實物的依賴性轉向了對符號的依賴性。
消費型社會從實物的依賴性轉變為符號的依賴性,其意義將加快物流,節約交易費用,因而必然伴隨著制度性變遷。首先,消費型社會人們的消費行為更加強調現代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然現代消費把實物變成了符號,那么人與人之間的交換活動就應該建立在現代信用制度的基礎上。否則實物性消費就很難變成符號性消費。節約交易費用的目的就難以實現。其二,從實物性消費轉變為符號性消費,還必須建立和完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和機制。符號消費本質上還是一種交換行為,如果沒有現代市場經濟體制和機制作保障,最終符號消費還將回歸到對實物的消費。很難實現加快物流的目的。其三,符號性消費需要現代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消費型社會的來臨,必然預示著社會財富的快速增長和消費行為的更加多元化。現代金融工具既是人們財富集聚和增長的指示器,又是人們進行符號消費的主要手段。伴隨著人們財富的不斷集聚和增長,人們符號消費的意愿會更加的強烈,人們消費的方式也會更加的多元化,因而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就會加速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節約交易成本,加快集聚財富,滿足人們符號消費的多元化需求。
三、自我認同價值觀從立體化向平面化轉變
自我認同價值觀從立體化向平面化轉變,預示著人們在消費自我認同的存在狀況方面發生了變化。個體自我認同的達成往往借助于個體的所有物、社會關系和個人經歷中獲取的意義資源。生產型社會中與個體有關的用品都極其富有自我的意義深度。比如我的衣服、我的書籍、我的作品,甚至我的名譽、我的地位、我的身份對于我個人的自我認同都具有著重要的定位價值。薩特認為,“我的占有物反映著我的存在的整體。我就是我有的東西。”個體與其所有物之間在意義認知上難以劃出一條明確的界線。個體借助這些外在之物表達對自我的認同確認。對此詹姆士做了通俗的說明:“我們對某些事物的認識和處理態度極像對待自己一樣。我們的聲譽、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工作,可能像我們的軀體一樣親切。如果它們受到攻擊,會使我們像軀體受到攻擊一樣,會采取同樣的報復態度和行為。” “最普遍的觀念是,認為人的自我可以包括他認為屬于他的一切的總和,不僅是他的軀體和體能,還有他的衣飾和房屋、他的妻兒老小、他的祖先與朋友、他的榮譽和成就、他的土地和馬匹,以及他的游艇和銀行存款,所有這一切,對他都有同樣的意義,如果它們發展或趨向繁榮,他便洋洋得意,如果它們衰落消亡,他便沮喪消沉。”由此可以說,在傳統社會中自我認同是基于對個體占有物所具有的私人意義深度挖掘而形成的。在這種人與物的相互關系中,物相對于人來說具有多維指涉和深度意義。而隱藏在人與物關系背后的人與人的關系也得益立體呈現。這種自我認同所達成的人格形象是意義深刻、內涵豐富的立體化形象。
在消費型社會,人們用以達成消費自我認同價值觀的實物存在形式發生了轉變。日常生活中消費品的高度商品化和四處充斥的商品,使得那些原本高度個人化、表達著個人品味和自我歷史深度的東西喪失了原有的維度,被高度抽象為同質的和平面化的東西。它們不再承載著有關個人自我認同歷史的信息,也不再象征著個體自我健全的趨向標識。較之生產型社會,存在之物在人的眼中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一向認為不能出讓的東西這時都成了交換和買賣的對象……這個時期,甚至像德行、愛情、信仰、知識和良心等最后也成了買賣的對象……這是一個普遍賄賂、普遍買賣的時期,或者用政治經濟學的術語來說,是一切精神的或物質的東西都變成交換價值并到市場上尋求最符合它的真正價值的評價的時期。”物的買賣的普遍化使得在傳統社會中高度私人化的物品失去了歷史感、意義感和價值感。失去自我主體與其占有物之間的人性化的聯系,即意味著人不能再理性客觀地把握現實、認識自我和達成認同,消費自我認同的存在狀況逐漸從立體化轉變為平面化。
在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型過程中,貨幣交易的消費行為使得一切用貨幣衡量的東西發生了貶值。消費型社會中,人在存在之物普遍同質化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自我認同必然是平面化的,主體自我在從立體化向平面化轉變過程中喪失了認同深度。“人們反復表達的一個憂慮是,個人除了失去了其行為中的更大社會和宇宙視野外,還失去了某種重要的東西。有人把這表述為生命的英雄維度的失落。人們不再感覺到有某種值得以死相趨的東西……換句話講,我們受害于激情的缺乏。”這種“激情的缺乏”更加加劇了自我認同活動在其社會生活場域中價值的喪失, 人的認同狀態更加從立體的、豐富的狀態走向了平面化的認同狀態。
在我國由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型過程中,人們消費自我認同價值觀出現的從立體化向平面化轉變,沖擊著人們善良的神經,彌漫著一股頹廢的氣氛。自我認同價值觀的平面化,誘發金錢至上的價值觀,使一些人喪失理想,失去人生的崇高追求。這種消費自我認同價值觀的平面化,應該說是從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負效益。既然出現這種負效益,那么我們就應該通過教育和制度性建設,抑制這種負效益,尤其要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重樹人們的世界觀和對金錢價值觀的認識,同時還必須通過一系列制度性建設,抑制消費自我認同價值觀平面化對整個社會造成的沖擊和傷害。
綜上所述,在我國從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型過程中,人們消費的自我認同價值觀出現三大轉變。在這個社會中,消費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的主要內容,我們這個社會是消費者的社會。人們在消費過程中,自我認同的價值觀出現急劇的變化,這種變化給經濟學研究提出了新的問題,經濟學研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反思。對消費自我認同價值觀三大轉變的深入研究,一定會找到解決癥結的路徑。
(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