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靜
一、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的科學內涵與本質特征
作為新生事物的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學術界對其尚沒有統一定義,只是從不同視角進行了闡釋,這些闡釋內含的核心觀點基本一致,即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是一種新型的合作經濟組織,基本原則是自愿參與、自由退出,服務對象主要是合作經濟組織的成員,服務內容主要針對農戶家庭個體無法實現的部分,目的主要是增強合作、抵御風險并增加經濟收入等。
新型集體經濟組織仍具有鮮明的特征:其一,結合方式自愿化:以經濟利益為紐帶的自愿聯合方式。其二,成立方式合法化:以法律法規為基礎的成立方式。其三,經營形式企業化:以現代企業組織為依托的經營形式。其四,營利方式雙重化:以對外營利、對內非營利為原則的營利方式。其五,分配方式多元化:按資分配與按勞分配相結合的多元化利益分配方式。
這有別于農村傳統集體經濟組織以犧牲農民個體利益,保障國家工業化或繳納農業稅,進行集體提留后,家庭承包收入各自分配的單一化分配方式;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采取的是以按資分配為主,按勞分配為輔的多元化利益分配方式,它有利于激活各種生產要素的效用,提高要素使用率,進而實現集體經濟組織整體效益的最大化。
二、剖析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現實困境
由于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尚處于探索階級,且發展的外部環境較為復雜多變,因而目前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面臨著諸多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七大層面:
1.合作意識淡薄,自生能力趨弱
2.發展資金不足,競爭力削弱
3.經營形式單一,缺乏產業支撐
4.人力資源匱乏,供需矛盾突出
5.民主管理機制尚未形成,內部人控制嚴重
6.剩余索取權不明確,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雙缺失”
7.政府行政介入不當,介入“度”難于掌控
三、創新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對策體系
本文試圖從塑造農村新型合作文化、強化財政“適時、適度”扶持力度、明確剩余索取權、把握政府介入“度”等方面入手,構建新型對策體系。
1.提升農民合作意識,塑造農村新型合作文化
提高農民合作意識,塑造農村新型合作文化,具體可從兩個層面努力:其一,通過典型示范與引導,降低農戶間合作成本,增加合作收益,提高單個農戶的合作意識。其二,通過政策支持,提高合作社的合作意識。其三,塑造農村新型合作文化。
2.完善資金籌措機制,強化財政“適時、適度”扶持力度
主要措施包括各地政府可以按征收土地出讓金總額的一定比例提取土地補償基金,專項用于支持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充分發揮各級農投公司的作用,為缺乏發展資金的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提供必要的信貸擔保等。
3.創新經營形式、走多元發展道路,增強產業支撐
4.創新用人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培養與使用機制
面對人才缺失的狀況,必須創新用人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和使用機制,以培養人才、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
5.創建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機制,提高監管效率
其一,在各級設立集體資產管理委員會,確立集體經濟的專門管理主體。各地政府應盡快研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集體資產管理辦法》等相關文件,在其管轄范圍內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予以規范,對集體經濟組織管理機構的設置和產生及其權利義務進行界定,同時,明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章程、規章制度等。其二,健全農村集體資產產權證制度,賦予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地位。任何經濟組織要真正融入市場經濟激烈的競爭中,就必須擁有明確的法人地位,具備法人資格。其三,建立健全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的監管體制。相關部門要指導、督促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按照《公司法》要求完善相關手續,核實其利益聯結機制、分配機制等。
6.明確剩余索取權,實現機會主義行為減少與監督成本降低的“共存”
在道德層面,可以提高集體資產經營管理者道德素質和道德修養,樹立其為集體服務的強烈心理,以減少機會主義行為,但這一措施的力量有限;在經濟層面,可將一定的剩余索取權分配給經營管理者,使其與全體社員利益取向完全一致,形成利益共同體,以減少其機會主義行為。
7.把握政府介入“度”,真正履行“支持”職責
政府對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的扶持把握好“度”,并在遵循平等性原則、市場化原則、制度性原則的基礎上,重點支持以下三個層面:即維護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的本質屬性,使其始終是農民自愿結合并為其共同利益服務的經濟組織;增強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的服務能力,增強為社員謀福利的能力,為逐步實現共同富裕貢獻力量;推行合作制度,促進集體經濟組織之間的合作,以壯大規模獲得更大發展。
當然,政府對于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的支持必須在構建二者順暢、常態化的信息溝通機制的基礎上,支持基礎設施建設,解決資金瓶頸、人才培養、專業人才引入等問題,以確保政府正確的支持行為和較高的支持效率。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