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鳳釗
【摘要】 多媒體教學是教學手段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集視、聽于一體,集游戲、學習于一體,人機交互等諸多優勢在幼兒園的課堂教學領域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眾多教學實踐證明,多媒體網絡環境能夠充分調動幼兒自主學習,能夠培養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 幼兒教學 多媒體技術 實踐能力
運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是一種現代新型的幼兒語言教學模式,它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充分考慮幼兒、教師、媒體三者互動,并以力求使每個幼兒始終處于探索發現的主動活動過程中為目標。因此,我們應該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幼兒搭起情感、思維相互交流的操作平臺,以此來培養幼兒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從而激發幼兒創造的火花。
一、多媒體有助于提高幼兒運用語言的創造性
多媒體輔助教學為幼兒創設了特定的聲樂境界或聲像氛圍,讓幼兒在流暢、輕松的聲像環境中自由地理解和遐想。在發散思維狀態下,吸取教學內容的精華,理解其豐富內涵,加之觀察、理解、思維、記憶,并運用語言進行再創造,表達各自的思維動態,對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素質是一種良好、有效的途徑。幼兒雖然沒有很多的知識和經驗,但他們的思維也沒有很多條條框框限制,他們可以隨心所欲的想象,既可以想象星月上的世界,也能夠幻想昆蟲小草的天地??把自己帶進幻想的世界。然而,幼兒的想象力,畢竟是隨機、缺乏邏輯的。為此,我們既需要設法激起他們的思維興趣,又必須將復雜的問題分解成若干簡單的問題,循序漸進的誘導幼兒通過觀察和想象,比較全面的認識事物。運用多媒體技術,完全可以為幼兒構建更廣闊的想象空間,例如,在以“季節”為主題的語言活動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春姑娘用春雨喚醒嫩芽,用春風喚醒花蕾”,然后引導幼兒想象:春雨是怎樣喚醒嫩芽,春風是怎樣喚醒花蕾的?生動美麗的畫面及音響效果,觸發了幼兒們豐富的想象,有的說:“春姑娘說嫩芽寶寶,快快醒來,披上綠衣,快快長大”;也有的說:“春姑娘,小花小花快起床,不能再睡懶覺了”。孩子們的回答如同百花齊放,動聽的音樂激發了幼兒靈感;美麗的卡通形象引起了幼兒聯想。
二、多媒體便于教師語言教學活動的開展
眾所周知,幼兒主要是依賴事物的具體形象和表象進行思維活動的,而多媒體技術具有的定格放大,信息處理等功能能同時提供視、聽刺激,將視、聽形象的結合,有助于幼兒對不同事物的深層理解,促進幼兒語言理解能力和表述能力的發展。
2.1突破語言教學的重難點
多媒體教學能較好地運用不同的手段幫助幼兒自主學習,及時產生刺激、反饋、鞏固知識,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這是其他教學工具所無可比擬的。如案例中,教學目標中將“幼兒能通過自己的想象、理解,從而表述將大象怎樣幫助小兔的”,作為該活動的重難點。如果單憑掛圖或是教師語言表達可能無法解決。于是我就利用多媒體,將大象的鼻子、尾巴,小兔如何從大象的身上過去等幾個畫面進行了動態處理,使幼兒較好地理解了這一動態過程,并且富有真實感的動態 效果大大刺激了幼兒語言的表達欲,他們在感知、理解的基礎上紛紛表述,這樣就較好地突破了該教學活動中的重難點。
2.2營造學習語言的氛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的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對新生事物有著天生的親近感。多媒體以其特有的感染力與形象性,能夠迅速引起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就拿小班語言活動《小雨點的朋友》為例,傳統教學就是出示圖片,引起幼兒的注意,然后老師講故事,接著幼兒了解故事中的人物,最后知道故事中發生的事。而運用了多媒體手段后,當屏幕上剛一出現小雨點,小朋友的積極性就來了。老師點擊畫面的同時,也點擊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他們都情不自禁的喊:“下雨了,下雨了!”,這時,教師加以引導,和幼兒一起發現小雨點的動作、表情,并以它為導線,引導幼兒去發現小雨點的朋友是誰?是認真看書的小兔?是正在睡覺的小熊?還是正在跳舞的小松鼠?形象生動的畫面為幼兒構建了通向語言的橋梁,促進了幼兒的語言學習。
2.3寓教于樂,語言教學多樣化
《綱要》指出:“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擴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边\用多媒體技術教學,能很好地將娛樂和教育融為一體,為幼兒的語言學習提供生動形象的畫面,增強語言教育活動的趣味性,從而使幼兒思維能力,語言能力,表演能力的培養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案例中,我設計了讓幼兒結合課件分角色表演,讓幼兒在連續播放的動態畫面中,接受表演的信息,在引人人勝的立體動畫和聲音中,激起表演欲望。
在《大象救兔子》表演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到每位幼兒都能激情投入,對小兔、大象、老虎的音容表情與一舉一動情不自禁地進行模仿和創編。通過表演,在濃厚的興趣中即讓幼兒鞏固了故事中角色的對話,同時也讓幼兒的表演能力在語言活動中得到發展。
參 考 文 獻
[1] 王新華,黃永芬,張金光. 多媒體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J].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02).
[2] 吉萍. 運用多媒體為幼兒教學活動增趣添彩[J]. 中國校外教育,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