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成
閱讀能力,對一個小學生來說,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時也是學生應該具備的一個重要素質。閱讀能力的強弱,與學生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興趣,增長見識,以及培養自學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聯系。小學生閱讀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夠加強小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感體驗,而且通過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形成良好的語感;去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從而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同時也能發展他們的個性,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其中小學階段閱讀量達成145萬字”,課程標準中對學生閱讀的課外讀物提出了建議,如童話、寓言、故事、科普、詩歌、散文等,鼓勵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倡導課堂閱讀教學延伸到課內外,體現了現行教學對課外閱讀指導的重視。然而在農村,由于受辦學條件、社會家庭等因素的影響,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少,農村學生要達到這個目標確實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指導農村小學生完成新課標規定的課外閱讀量,提高農村孩子的課外閱讀能力不是一件易事。可見在當前新的教育形勢下,農村小學要重視并大力推進小學生的課外閱讀。
當前我校學生課外閱讀狀況:學生全部來自農村,課外閱讀現狀不容樂觀,突出表現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觀念落后,忽視閱讀。許多學生家長和學生長期忽視課外閱讀,有65%的學生家長不懂何為課外閱讀,認為學生只要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上好課,考試能考個好成績就可以了。有17%的家長認為多讀課外書會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 。(2)興趣不濃,主動性差。根據調查,農村許多學生對課外閱讀興趣不濃,有一小部分同學根本沒有閱讀的興趣,許多學生把時間浪費在電視動畫片上,缺乏閱讀的自覺性與主動性。(3)書源偏少,好書難覓。一方面,農村學生地處偏僻,距城區書店較遠,看的書大部分是畫冊畫報。大部分的家長也沒給孩子買課外書的習慣。長此以往,學生自然不可能讀到比較多的優秀圖書。另一方面,學校閱覽室的圖書資源也不夠豐富,且更新速度較慢,學生的閱讀量與閱讀面就很窄。(4)缺乏指導,收效甚微。小學生由于年齡特點,往往不懂得如何去選擇圖書進行閱讀,學生不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即使是認真讀過幾本書,也往往是囫圇吞棗,收效甚微。
蘇霍姆林斯基把課外閱讀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并提出閱讀與學習緊密聯系的主張,認為閱讀能給學習創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實施“學習”和“課外閱讀”兩套教學要求。因此,廣大農村小學教育工作者要想方設法、因地制宜地推進小學生的課外閱讀。
閱讀能力的提高,而僅僅靠課堂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加強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提高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的能力。而目前在農村小學,由于受辦學條件的影響,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少,導致作文能力低,學生閱讀興趣不高,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如何針對農村的教學實際情況,提高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喜愛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課外閱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
1.談自己的讀書感受讓學生樂于讀書。教師要經常講述自己閱讀讀物后的收獲和體會,用“現身說法”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
2.利用榜樣的力量讓學生想去閱讀。教師要經常向學生介紹歷史人物、科學家及身邊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3.發揮故事的魅力讓學生主動去閱讀。故事人人都愛聽,尤其是從小就伴著奶奶的童謠、媽媽的童話長大的孩子,一聽到老師說要講故事,個個精神抖擻,雙耳立豎,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聽為快。
二、“授之以漁”,讓學生學會閱讀
光有興趣是遠遠不夠的,如:有的學生憑著興趣,凡有生動情節的內容就走馬觀花地讀讀;有的則讀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積累知識,吸取技巧,用到寫作上。顯然這樣的讀書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引導他們不僅愛讀,而且會讀,要讀得更好,更有收效。作為讀書的指導者,我們應該向學生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1.略讀法。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
2.精讀法。就是對書報上的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3.默讀法。默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書報,不發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而是快速地觀其概貌。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的瀏覽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
4.摘錄評價法。此閱讀法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注釋,寫評語。
5.寫心得體會法。教師要鼓勵學生經常寫日記或讀后感。也就是要求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后,用日記或讀后感的形式對文章的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想法,并在課外閱讀活動課上進行交流。
三、創造條件,讓學生快樂閱讀
1.開放學校現有圖書資源。學校圖書室是學生讀物的主要來源,信息時代要求我們的學校開放學校現有圖書資源,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有了圖書閱覽室,教師組織學生可以上課外閱讀指導課,這樣讓學生感受到圖書室是一個學習的樂園,是遨游知識的的好場所。
2.建立班級圖書角。為了彌補學生書源的不足,教師可動員學生把個人的圖書暫時存放在班里,組織學生自己管理借閱。圖書角設在教室一角,課間課余隨時借還,十分方便。這樣就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閱讀條件。
3.給學生創造足夠的閱讀時間。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及時推薦合適的讀物或文章,實現課內外的溝通。同時減少書面作業,增加閱讀作業,為學生課外閱讀提供空間和時間。除了允許學生在“早讀”或“自習”時,既可朗讀所教的課文,也可翻閱課外的書報,還可每周劃出一、兩節課時,保證有計劃地開展課外閱讀及指導。
4.優化讀書環境。加強班級文化建設,突出班級特色,在窗明幾凈的教室內,裝點上幾幅書畫作品,增添了文化氣息。讀書時,放上一曲優雅舒緩輕音樂,學生在音樂的伴隨下,盡情地讀書,平和的心境,互相感染,融入書海而不亦樂乎!
四、積極評價,讓學生堅持閱讀
1.學校要建立有效的閱讀評價體系,讓學生的閱讀活動一直處于積極快樂的狀態。讓學生在閱讀方面時時感受到老師的表揚。學校或班級每學期評選“讀書之星”,給予表彰獎勵。以便總結讀書成果,交流讀書心得和經驗。
2.密切配合使學生堅持讀書。教師和家長應互相配合,加強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使學生善讀書,增強課外閱讀積累。在教學中要努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他們做到:定書、定時、定量。課外閱讀關鍵在于堅持,教師及家長要經常了解學生課外閱讀的執行情況,督促學生完成閱讀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