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嵐
摘 要:課堂提問是教師啟發思考、監控學習、促進學生完成目標的有效手段,有效的提問能展示教師的魅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然而,當前的生物課堂提問走不出應試教育的樊籬,提問的數量多但缺乏“含金量”,學生疲于應付“轟炸”;問題設置過于隨意,與課堂教學聯系不大,缺乏針對性;重提問輕評價,只是將答案給出,而未分析出錯原因,使學生喪失思考的積極性。
關鍵詞:高中生物;課堂提問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步伐的穩步挺進,高中生物課堂尤其凸顯師生互動的重要性,而巧妙的課堂提問是實現這種動態信息交流的有效途徑。推行探究性教學模式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而在實施過程中,離不開課堂上自身積極的思考和教師有效地提問。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
一、課堂檢查提問的誤區
在實施課題研究之初,我通過深入課堂,分別聽取不同年齡、不同課型、不同年級的生物課,發現在課堂提問的這一環節,當前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比較明顯的誤區:
1.隨意性提問。教師雖認同課堂提問的重要性,但是對所提問的問題缺少斟酌,針對性差,表現為:提問的內容主次不分;被提問的學生層次不分;不考慮提問所耗時間長短;對回答不出問題的學生所采取的措施率性而為,缺少穩定性。
2.放權限時提問。有的教師根據外校的教學經驗采取了學生自由提問的方式:上課伊始,學生全部起立,對桌彼此提問。教師對于提問的內容、學生語言表達的程度、是否能檢查完等沒有成文的規定。而學生隨意提問,不能保證所提問問題的質量,被提問的同學如果答不上來,也沒有什么不好意思;提問的同學可能什么都沒有提前復習過。生物學科所涉及的知識點細、多,如此操作通常效果不大好。
3.先提出問題,后點名。這種提問方式,很容易造成學生在課前不復習或少復習,形成記憶的惰性。長時間采用這種方式,學生的學習基礎難免松散,不利于知識的系統化掌握和學習。但如果是思維量較大的問題,采用這種方式也無不可。
二、提問要有趣味性
“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可見,興趣對于學生學習的成效顯得尤為重要,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注重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培養,致使學生對所學內容逐漸喪失探索的興趣。教師要提出富有趣味性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能抓住他們的注意力,提高授課效果。如在《DNA重組技術的基本工具》教學中,教者提出問題“假若這是一個DNA上的能指導合成某種藥物蛋白的基因,而這是一條煙草的DNA,要實現藥物基因在煙草中的表達,需要做哪些關鍵工作?”生1認為,要把藥物基因切割下來。生2認為,還要將它整合到煙草的DNA上。生3認為,還要將控制合成藥物的基因能轉移。師總結道,中國有句俗語,“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科學家們苦苦探索,終于找到了這三種“金剛鉆兒”,使基因工程的設想成為了現實。一是準確切割DNA的工具——“分子手術刀”,限制酶;二是DNA片段的連接工具——“分子縫合針”,DNA連接酶;三是基因轉移工具——“分子運輸車”,基因進入受體細胞的載體。
三、注重適度提問,確保課堂提問的高效性
高中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個梯度,特別是在解答各種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時,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時,往往做不到面面俱到、一步到位,這時需要教師由簡到繁、由小到大、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地提出問題。譬如:《探究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人教版必修1),夏季晴朗的中午,植物出現“午休”現象的原因?我先讓學生回顧光合作用的過程,然后,要求學生討論以下問題:①自然界中各類現象產生,是外因激發內因,還是內因激發外因?②“題干”中給予的外因有哪些?③植物氣孔關閉影響光反應還是暗反應?④暗反應為光反應提供什么?等等。這樣,步步推進的問題,幫助學生將難懂的問題先分解成一個個小問題,再通過對小問題的總結得出大問題的答案,確保了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當然,在新課程背景下,問題的設置需要教師課前的問題設置,又需要學生課中的質疑性提問以及學生課后思考提出的一些問題。實踐證明:教師問題設置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而學生的質疑創新的水準也同時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所以,師生之間提出的問題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
四、動靜結合,改變提問方式,調控課堂氣氛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設疑提問,教師注意創設問題的情境能夠打開學生的心扉,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從潛在狀態轉變為活躍狀態,形成心“憤”口“悱”、躍躍欲試的最佳心理狀態。教師要根據課堂氛圍的不同,適時提出一些問題來調控課堂教學,激活課堂氛圍,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當課堂氣氛“低迷”時,教師可以創設合理、有效、巧妙、新穎的問題情境提,出一些靈活有趣、貼近生活的問題,改變低迷的思維狀態;當感覺學生單純回答問題很單調時,教師可以給他們一定的“留白空間”,自由提問、相互提問,讓學生從角色的轉換中嘗試不一樣的學習。在教學“基因突變”時,筆者開始展示的基因突變的實物案例學生很有興趣,但當分析基因突變的分子實質和特點時,不少學生呈現思維低迷狀。筆者此時意識到應該來點“刺激”了,于是從最近學生比較關注的“神七升空”事件談起:神七進入太空帶去了諸多植物的種子目的是什么?從分子水平分析突變的實質是什么?返回地球后將這些種子種植培育都發生了性狀改變了嗎?是不是都符合人類的愿望?為何還要反復篩選?……經過這么一“刺激”發現學生來勁了,又“嘰嘰喳喳”起來了。
葉瀾教授認為,“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課堂離開了提問,離開了互動,就會缺乏生機與活力。我們高中生物教師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皇甫全,王本陸.現代教學論學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鄭兆順.新課程中學數學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