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國順
摘 要:建構主義是數學教育關注的焦點,建構主義學習觀的核心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確認和充分肯定。學生在數學建構活動中應具有積極、主動的態度,飽滿高昂的熱情,獨立自主的精神;教師是數學建構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與評判者。
關鍵詞:數學;教師;知識構建;策略
建構主義是繼“大眾數學”、“問題解決”之后數學教育關注的焦點。按照建構主義的觀點,教師不應被看作是知識的簡單傳授者,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千方百計地進行科學的導學設計,以營造一種有利于學生進行建構活動的環境,從而使自己成為學生進行建構活動的促進者。教師的傳授更不應是知識的搬運者,而應是數學建構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與評判者。那么,教師怎樣做才能促進學生有效地進行建構活動呢?
一、充分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徹底轉變教育觀念
建構主義學習觀的核心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確認和充分肯定。建構教學觀的主體原則告訴我們,學生在數學建構活動中應具有積極、主動的態度,飽滿高昂的熱情,獨立自主的精神。具體說來:1.具有轉變阻礙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傳統教育的觀點。傳統的教育觀認為,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教學過程必須以教師為中心。這種觀念視學生為知識的“接受器”,教師只管向里“壓”、“灌”,認為“壓”、“灌”得越多越好。這種觀念對學生的評價標準是“高分+順從”。顯然,這種觀念是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的,中國學生在各種國際競賽中的“高分和他們在各種動手、設計、創意方面的相反表現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所以教師必須具有轉變這一陳舊教育觀點的能力。2.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學生具有獨特的人格特征,如獨立性、探索性、靈活性等。教師應全面研究學生的上述人格特征,做到因材施教,“對癥下藥”,想方設法引導學生的個性得到健康的發展,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發揮自身的最大潛能。3.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與創新。師生關系是教師以平等、寬容的態度,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于創新。在這種關系下,教師是激發學生主動性充分發展的領路人。4.重視、指導學生多參加實踐活動。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激發同學們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有利于培養他們創新性的個性品質。
二、充分發揮教師的編導作用,呈現給學生一個有價值的導學設計
教學活動是師生雙方共同參與,協調發展的認知過程。在這個活動過程中,無論是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形成,還是能力的培養,都要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組織與實施,以充分發揮教師的編導作用。教師的教學設計應確保學生的建構活動能順利進行。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應分三個層次進行,這就是宏觀設計,微觀設計和情境設計。下面就情境設計方面談一下個人的看法。
課堂教學的情境設計是為了吸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保證學生在上課時注意力集中,使學生真正“三動”(動腦,動口,動手)起來,積極參與概念的建立,定理(及證明)的探索過程,問題的求解,檢驗,評價等過程的設計,使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數學新課程標準力求形成問題情景———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基本敘述模式,以大眾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重要的數學觀念和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在樸素的問題情景中,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和運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強化應用意識,感受數學創造的樂趣,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一個好的建構活動必須建立在“問題———解決”的原則上。這里的問題,不是指目前我們使用的課本中的數學練習題。它是指對人類具有智力挑戰特征的,沒有現成方法,程序或算法可以直接套用的那類問題。對于這樣的問題,需要綜合地運用各種數學知識方能解決。為此,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挖掘教材,按照建構主義的理論,對教學內容、學習環境、師生行為等進行預測,把教學內容設計成一系列的具有探索性的問題。把問題作為教學過程的出發點,以提高學生的探索層次并擴展其思維空間。
三、教師應努力營造一種“社會環境”,以促進學生順利的進行建構活動
學生的這個建構過程主要有兩方面:其一,對客體的認識是一個“同化”過程,即把認識對象納入到己有的認知結構之中;其二,當已有的認知結構無法“容納”新的對象時,主體必須對其進行分化或重組,使之與客體相適應,這時對客體的認識是一個“順應”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的責任就是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合適的“社會環境”,使新的學習內容與他們已有的認知結構發生聯系和作用。從而形成一個“做”數學而不是“學”數學的氛圍和情景。
在同化學習中,一方面新知識被賦予了一定的意義,另一方面又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經驗,即分化和擴大了原認知結構。
在順應學習中,當原有的認知結構不能同化新知識,即原有的認知結構與新的學習內容發生矛盾而不能接納這種新知識時,就需要調整和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使之適應新的學習需要。這時,教師的工作就是從學生的實際經驗出發,認真鉆研教材,重新組織教學內容,把教學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以便引起學生進行反思,從而形成必要的認知沖突,最終達到建構新的認知結構的目的。
為促進學生建構活動的順利進行,教師必須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創造良好的“環境”,因為創造合適的“環境”是運用建構觀進行教學的必要條件。為此,教師不能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而應力圖通過自己的工作向學生展現出“生生”的數學思維活動過程,揭示出數學知識所蘊涵的數學思想方法來,從而幫助每個學生最終都能相對獨立的完成數學建構活動。這理應是我們進行數學素質教育所追求的崇高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