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軍慶
摘 要:新課改促使我們尋求新的教學思路,轉變角色,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這一觀念,重視對學生終身學習愿望、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的培養。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自覺求異創新的意識。把握學生個性,做到因材施教。
關鍵詞:新課改;營造氛圍;因材施教;教學實驗
一、轉變教育理念和教學觀念
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過分強調了知識的重要性、理論性和模仿實驗的驗證性,并沒有從學生的實際興趣、愛好出發,淡化了學生的學習思維的創造性和終身學習的一貫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始終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這一觀念,切實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讓學生觀察身邊熟悉的現象,探究其內在的本質的物理規律,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積極開辟第二課堂,開展物理興趣小組活動。引導學生根據已學過的物理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問題進行科學猜想,鼓勵大膽提出假設,開展討論。對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活動學習要給予充分肯定,為學生今后解決類似或相似問題導向指路,還可以讓學生自評、互評、大家總結,教師補充,另外還可以把局限于課堂的時間與空間擴大到課堂之外,讓學生到社會生活中去探究,多給學生動腦、動手、實踐、探究 的機會。
二、注重自主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長期以來,物理教學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師講解教科書,讓學生掌握教科書的內容。束縛了學生的個性和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創新能力。新課改強調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轉變學生這種被動學習方式,提倡和發展多樣化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自主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在教學中主要立足與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創新,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于自己的學習方法。為此,教
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敢于“放”,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主動積極的學,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而是科學的引導學生自覺的完成各種自主活動。當學生在自主活動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予以指導。要鼓勵學生的新發現、新見解或提出新的問題。千萬不要只關注結論的正確與否,甚至急于得出結論。
三、營造物理課堂情景,活躍課堂氣氛
要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場所,首先教師要轉變課堂教學中的角色,教師不再是一個主導者,而是課堂教學中的參與者和組織者,和學生一起去感受、認識、探索。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等現代教學手段,通過生動活潑的動畫、語音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同時要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愛好、個性和人格,以平等、寬容、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使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與教師一起參與教和學中,做學習的主人,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想象的能力;當然,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成效大部分取決于教師的組織和引導,這要求我們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
四、把握學生個性,做到因材施教
所謂因材施教,是指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使每個人的才能品行獲得最佳的發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國古代教學經驗的結晶,也是現代教學中必須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它具有非常豐富的現代價值。實行因材施教, 對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因此,教師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體教學上,又要善于兼顧個別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只有對學生的一般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學習風氣、學習態度和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儲備、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體等方面的特點,都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教學,做到因材施教。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共同特點和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有利于揚長避短,長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五、抓好課堂內的演示實驗教學,寓實驗課于趣味之中
實驗教學能否達到最優目的,關鍵的問題是看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能否引起學生較大的興趣。每一個實驗在揭示物理規律的原則下,若做一些趣味性改進,將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演示水的不善于傳熱的實驗時,把事先準備好的小魚放到試管底部,然后在試管上部加熱,水沸騰時,魚卻在管底沒有什么異樣。學生感到十分驚奇。從而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增添了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
做壓強的實驗時,雞蛋握在手中,使勁握也難以破碎,但手拿雞蛋在碗邊輕輕一敲即破。說明:雞蛋緊握在手中時,受力面積大,壓強小;而在碗邊輕敲時,受力面積小,壓強大。可見,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僅跟壓力大小有關,還跟受力面積有關。
六、認真設計學生分組實驗課,培養學生創造思維和實驗操作技能
分組實驗多以測量性、驗證性和實用性實驗為主。要提高學生分組實驗的教學效果,就必須使學生真正進入角色,手、眼、腦并用地進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動。根據教育心理學的觀點,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在于教師完成某種過程,而在于通過某種活動促使學生在行為上發生某些重要的變化,如在學生身上引起的認識上、理解上、技能上、態度上的變化。如果學生通過主動參與教學,在教師的積極指導下獲得物理知識,則會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根據這一思想,將初中物理第一冊中電學的一節課《電路的連接方法》由原來的驗證性實驗改為學生的探究性實驗,教學中采用啟發式教學和有控開放。
探究是一種復雜的學習活動,它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一系列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能從中獲得直接感受和豐富體驗的認識活動。在中學物理實驗中的現象和規律對學生來說是未知的,我們要引導學生自己去認識和發展,在實驗教學時采用分組探究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成為“發現”的主人,讓學生按照科學家認識世界的方法進行學習,使學生能夠從中學會科學的方法和如何解決實際問題。其要點是: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學生一旦將科學方法內化為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其學習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