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裕君
課堂教學仍然是學校教學活動的基本形式,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素質的主要途徑;如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主動學習,積極求知,與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呈現形式密不可分。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展,過多地強調知識的記憶、模仿,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使教學變得機械、沉悶、缺乏童心和靈性,缺乏生命活力。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為,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創設一個有利于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如何讓我們的數學課堂真正活起來呢?筆者有這樣一些認識。
制定合理目標,促進學生“動”起來。教師既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三維”目標,又要幫助學生各自制定一個恰如其分的目標, 包括近期的和遠期的。這個目標既是可以達到但又要有挑戰性, 并在學生實現目標的過程中, 教師要給予指導和幫助, 尤其是不斷地鼓勵。當學生達到了目標時, 教師要給予及時的表揚; 對一時未達到目標的同學, 要幫助分析原因, 指導正確歸因;或因努力依然不夠, 或者某些學習方法不當, 或者考試沒發揮正常水平, 或者說這是黎明前的黑暗, 勝利就在前面。教師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注重設計探究性學習活動,注意激發和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實行民主教學,引導恰到好處。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實現師生關系的民主與平等,改變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學模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學生主體性的以人為本的教學模式。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者轉變為學生課題研究的參與者;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在教學勾股定理公式推導過程中,我所講的話并不多,都是一些引導性的語言。在學生匯報研究結果后,我作了必要性的演示與講解,引導學生在自己的觀察與思考的基礎上理解勾股定理公式的推導。做到學生能思考的,教師決不暗示;學生能說出的,教師決不講解;學生能解決的,教師決不插手;使學生在民主與平等的氣氛中成為學習的主人。
更新教學方式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課上教師要善于利用新穎的教學方法,喚起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教學的進行中,教師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和本班學生的實際,在知識的生長點、轉折點設計有趣新穎的提問,引領學生思考探索,發展思維能力,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如教學《軸對稱的性質》時,教師提出問題:成軸對稱的兩個圖形具有哪些性質?它們的大小和位置有什么關系?此時,教師便可放手讓學生按照課本“畫點、折紙、扎孔”動手操作,自主探索。教師在組織學生活動時要注意監督,使每個學生參與活動的全過程:畫點,折紙,穿孔,展平,觀察,分析,歸納,表述。要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習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要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同時新教材章節的安排呈專題的形式,并增加了許多活動課內容,十分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讀一讀”、“想一想”、“試一試”、“做一做”等方式,結合教學內容并輔以一些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知識,鍛煉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如講七年級的“立方體的表面展開” 一節時,我采用“討論式”教學法.讓學生自己制作一個正方體紙盒,再用剪刀沿棱剪開,展成平面,然后小組討論能展成多少個不同的平面,并用競賽方式激勵學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這樣,課堂上學生積極主動,興趣盎然。
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引領發展思維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聽”會的,而是靠“做”會的,只有動手操作和積極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們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做“聽客”和“看客”,要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動口、動手、又動腦,親身參與課堂和實踐,包括知識的獲取、新舊知識的聯系,知識的鞏固和應用的全過程。要強調凡能由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要由教師提出;凡能由學生解的例題,不要由教師解答;凡能由學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學寫出。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一塊四周帶有草坪的花壇,長15米,寬12米,如果中央長方形花壇面積是120平方米,那么草坪的寬度是多少?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獨立解決,通過觀察列出方程式并且對照學過的“一元一次方程”,最后讓學生討論一次項系數、常數項是否也有限制?二次項系數為什么不等于零?這樣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主動參與、積極引導、耐心輔助,與學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地把學生解放出來,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人。
對學生注重情感激勵,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要想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發揮其主體地位,必須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即學生對于自己學習主體地位、主體能力、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而要喚醒和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必須營造平等、民主和和諧的課堂氣氛。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促進師生雙方交往互動,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能真正把教師轉變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把學生轉變為真正學習的主人。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必須用 “情感”為教學開道。曾經有人說過:“教育之沒有感情,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所以教師首先要愛生,這種愛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關懷學生的冷暖、喜惡之愛,更有學習上了解學習情況,填補知識缺陷,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多鼓勵,而不輕易否定,恰當指引,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到老師既是良師,更是益友。
讓作業內容豐富多彩,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作業有重要的檢測功能,是數學學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精心設置作業尤為重要。統作業形式單一,多為書面答題,學生易感到枯燥乏味,難免采取應付的態度,于是我經常結合教材內容布置一項活動或一件制作來提高作業積極性,如七年級上“豐富的圖形世界”一章的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折小正方形紙盒、棱柱、圓柱等常見的幾何圖形;在“展開與折疊”一節鼓勵學生按不同方法用剪刀去展開小正方形紙盒,結果得到了比書上還多的展開圖;在“截一個幾何體”的教學中啟發學生用刀在蘿卜或橡皮上切截,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并說明截得的多邊形有哪幾種。這樣一來同學們興趣很濃,在親自動手實驗操作的基礎上獲得了經驗,建構了知識體系,促進了能力的發展。
總之,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堅持以生為本,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為主, 外部動機為輔的思想, 采取多種方式方法,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變“被動”為“主動”, 我們的課堂一定會充滿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