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
幼兒教育作為教育的基礎階段,是一項塑造未來人才的奠基工程。《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的時間不得少于1小時。為了保證體育活動在雨天、寒冬也能正常開展,室內體育活動是重要的補充。室內體育活動是指幼兒在活動室、陽臺、門廳、樓道等活動場所進行的多種體育活動。它的內容可以是鉆、爬、投擲等大肌肉活動,也可以是手指、腳趾等小肌肉活動;它的形式可以是有組織的集體活動,也可以是自由分散的創造性活動。
一、樹立在體育游戲中促進幼兒身體和心理素質全面發展的觀念。
身體素質是衡量幼兒體質狀況的一個重要方面。幼兒體育是通過身體運動來提高身體素質的。因此,我們不再將發展幼兒基本動作視為最終目的。而是努力把握好練習基本動作與發展身體素質之間的關系。活動中克服動作的單一性練習及組織形式的小學化,開展適合幼兒特點的,豐富多彩的體育游戲,全面、綜合地提高幼兒的力量和耐力等身體素質。
體育活動的方法多種多樣,我們經常采用游戲的方式組織幼兒練習,把幼兒難以理解或枯燥的動作和身體素質練習變成有趣的模仿活動或具體的游戲情節,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條件下開展活動,達到增強體質并促進全面發展的目的。體育除了鍛煉之外,還具有趣味和競技的屬性,從某種層面上看,體育更像是能全面發展幼兒身心的綜合課程。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所以體育本身所具備的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等主題活動的基本特征就能得以充分體現。因此我們就在日常的體育中注重改善氛圍,利用玩具、現代游戲、民間游戲等為特點的策略體系,并在教學中不斷地加以發展、完善。通過體育我們可以培養幼兒想象力、創造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積極主動性;以及同伴關系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體育可以促進幼兒和諧全面的發展。
體育游戲不僅能促進幼兒的生長發育,增強體質,而且對幼兒的心理發展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為它能促進人的認知、情感、意志和個性等方面心理因素的發展。我們在活動中,除了注重身體的鍛煉價值以外,還有意識地把體育與其它相關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幼兒的身心全面發展。
二、認真做好體育游戲的物質準備工作
1. 選好器材,廢物利用,一物多用, 同時認識一些新材料、新玩具。
物質準備不僅是游戲順利進行的保證,也是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我們吸引幼兒參加物質準備工作,以培養幼兒樂于參與,關心集體,自覺為集體服務的品德。如發動大班幼兒收集了易拉罐,舊報紙、硬紙板、舊長統絲襪,布邊角料等,發揮了幼兒主體性。使幼兒由被動變為主動參與。
2.根據器材,精心設計游戲活動。
由于幼兒的年齡特征和認識水平所限,他們不可能同成人一樣認識到鍛煉的意義,并自覺地從事有目的,有計劃的身體練習,他們參加體育活動的直接動機只是"好玩"。因此,游戲是吸引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好形式,幼兒在一個個有情節的游戲中做起動作來形象逼真、輕松、愉快,容易收到好的效果。
我們根據器材特性精心設計幼兒感興趣的游戲內容。首先,盡量避免每次活動內容單一而造成幼兒身體局部負荷過大的問題,其次注意游戲時讓幼兒的上下左右肢體均衡與協調地發展。再次我們盡量做到在游戲中讓幼兒有機會閃現出智慧的亮點,游戲中故意給幼兒留下思考的空間,促使幼兒積極開動腦筋,以最佳方式完成游戲。
以往在游戲前,總是教師將活動環境設計布置好,現在,我們提供了有利于幼兒探索,參與的材料后,引導幼兒自己動腦子,發揮想象。如幼兒玩小猴運桃游戲前,教師先提供玩具紙板和雪碧瓶,然后提問:"小猴運桃要經過一條小河,一片小樹林,想一想咱們用什么當小河,小樹林,桃子呢?"孩子們紛紛動腦筋,想辦法,最后想出將紙板擺成平行的兩排當小河,在小河的側分散擺放雪碧瓶為小樹林,沙包當桃子。
三、探索玩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發現
參與創設,僅是幼兒操作材料的開始,在游戲中,我們改變以往讓幼兒模仿的學習模式,鼓勵幼兒邊思考邊探索玩法。比如,在玩"小馬跳溝"的游戲中教師請幼兒想一想怎樣才能使小馬跳過溝。在玩"小猴摘桃"時,請幼兒想一想怎樣可跳得更輕松,比一比自己和別人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教師及時肯定幼兒的主動創造行為,使幼兒思維活躍,真正成為游戲活動的主體。
以往我們在組織體育游戲時,如果教師只做示范動作,讓幼兒依樣畫瓢地模仿動作,這樣就只能發展幼兒的動作。而不能使幼兒多方面得到發展。如今,我們改變了讓幼兒機械模仿練習的模式,把體育任務寓于既有情節,又有角色的集體游戲之中,寓于既有合作又有競爭的小組游戲和自選的自主游戲之中。幼兒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由"要我做"變為"我要做",在游戲中身心得到全面發展。在體育游戲中,我們盡量啟發、引導幼兒思考。如"二人合力抬腳走"游戲,啟發幼兒想一想,怎樣才能把腳邁一致了,需要幼兒互相溝通、配合。做"小猴運桃"游戲時,啟發幼兒想一想,當一個人搬不動一大筐的桃子時怎么辦?通過這樣的啟發,引導幼兒思考,幼兒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
一個好的體育游戲應既能表現個人價值,又能體現集體力量。為此在設計游戲時,教師有意識地把個人項目與集體項目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幼兒在獲得成就感(或產生失落感)的同時又能切實感受到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感受到團結協作的重要性,這樣更有利于互助觀念和集體榮譽感的形成。如易拉罐踩高蹺的活動,即發展了平衡能力,又提高了幼兒與同伴互幫互助及交往的能力。
總之,通過開展新穎多樣的體育活動,使幼兒既發展了基本動作,鍛煉了身體,又充分發揮了主體使用,發揮了想象力、創造力,身心得到和諧發展。我們體育教師要改變觀念,解放思想,運用新的有用的教學方法,挖掘教材的潛在創造因素,不斷培養幼兒的潛在能力,造就"四肢發達,頭腦同樣發達"的新型人才,通過開展新穎多樣的體育活動,使幼兒既發展了基本動作,鍛煉了身體,又充分發揮了主體使用,發揮了想象力、創造力,身心得到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