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榮
【摘要】小學數學教師,應著眼于數學科學的發展,立足于學生實際,腳踏實地進行教育改革,使學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以適應21世紀對人才的需要。
【關鍵詞】數學教育 注重 問題
教育是培養數學科技人才的基礎,是21世紀的一項偉大的奠基工程。為著眼于數學科學的發展,立足于學生實際,腳踏實地進行教育改革,使學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本文擬就數學教育諸多理論與實踐上的若干問題,選擇幾個方面的論題做一些初步的探討。
一、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在人類21世紀的今天,數學科學與數學技術已經發展成多學科綜合滲透的高科技領域,而且成為21世紀高科技發展的支柱,為不影響小學教學教學和今后我國數學科學技術與經濟的發展。小學教師如何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培養學生重視數學科學的意識是最重要的。行為是由意識決定,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首先要從培養學生重視數學科學的意識開始,做到:
(一)教師要理直氣壯地宣傳數學科學的重要性。
(二)采用的迂回宣傳的戰術引起學生對數學科學的重視。
(三)結合學生的切身利益。
(四)從低年級抓起。
(五)營造好一個學習數學的氛圍。
二、提高教師素質,適應課程改革
順應時代潮流,推行基礎教育改革已迫在眉睫。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解釋者,縱觀課程改革史,教師的參與程度和狀態直接左右著新課程的推行。可見,課程改革給全體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須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以適應課改要求。為了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數學教師除了練好基本功外,還應在以下幾方面加強自身素質提高:
(一)要有新的質量觀。分數不是衡量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要把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長、能力等結合起來綜合考察,在教學過程中,要由長期存在的單純追求分數轉變為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要有新的人才觀。作為一名教師,對學生一定要一視同仁,堅信每個學生都能成材。在課改中,要有過去只面向少數尖子生,轉變為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尤其要愛護學困生,與他們多交流,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讓每個學生的個人潛能盡可能發展。
(三)要有新的教學觀。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在教學中,強調師生交往、互動,通過教師的設計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的欲望,敢問、多思、主動創新,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一個師生密切合作、積極開拓和探索的雙向認識過程。特別是要發揮數學學科運用教學的優勢,培養學生的運用能力,科學思維和科學態度。
三、注重學科思想教育
學科擔負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社會主義建設合格人才的任務。重視數學課的德育功能,掌握數學學科思想教育的特點和方法,才能增強思想教育的效果。按照社會規范的思想標準和道德觀念就會更多地滲透在數學教科書中來,使數學學科比之其他自然學科思想教育內容更為豐富。
數學學科思想教育的最基本內容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愛國主義教育。介紹祖國古代數學科學成就,使學生熱愛祖國,培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國情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的魅力。
四、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正確運用
現代化媒體介入課堂教學后,在數學學教學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是多媒體課件將抽象問題直觀化,復雜問題簡單化,嚴肅的問題趣味化,為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提供了快捷途徑。可是,在教學中過多的使用多媒體,學生感到厭倦,形成的知識淺表,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豐富多彩的媒體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學生在歡笑和興奮之后則略顯得在知識點的把握上深度不夠。如:《數數》一課中,設計色彩鮮艷的花朵,形象生動可愛的小動物等作為課件內容,以引起學生們的審美感,有時還用擬人化的手法,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想象。在教學“比較”時,課件先呈現一片草地,綠草如茵。“小朋友,你們見過草地嗎?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樣的?”接著,畫面上又出現母鴨和小鴨,“鴨媽媽也帶著它的孩子們來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開心嗎?”“開心!”……這樣,美麗的畫面和學生生活體驗融合在一起, 歡悅的笑容已經在孩子們的臉上綻開。
五、教育如何適應數學科學的發展
教育是培養數學科技人才的基礎,是21世紀的一項偉大的奠基工程。教育只有面向數學科學對人才的要求,切實地進行教育改革,才能適應數學科學的發展。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會有更多理論與實踐上的問題凸顯出來而需要我們作出新的思考與回答,從而突出數學教學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于麗君:《淺談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科文匯(下旬刊)》,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