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低年級的重要任務,而小學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應以讀為主。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為了保證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質量,應該避免乏味、單調的讀,灌輸式的講解。我利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讓他們盡情展示自己的風采,流露出自己的真情,放飛自己的理想,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高。
一、閱讀與興趣相結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閱讀有興趣,就為學生持續閱讀和提高閱讀能力提供了內因條件,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善于給學生設計出一些情境,使學生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想象,以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掛圖、錄音和教師的體態語言等創設課堂情境,學生容易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實感。
二、閱讀與訓練相結合
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落實以讀為本,采取靈活多樣的朗讀訓練方式,有效調動學生的興趣,教師在設計安排教學活動時要有意識地進行動腦、動口、動手的訓練。尤其是注重讓學生動手畫畫、動手做做。我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時,叫學生動手畫畫月牙,竹葉,梅花;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喚起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常常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低年級的課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動、活潑的插圖,并且大部分插圖就包含有聲情并茂的故事情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先看圖,說說圖上畫的什么,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然后讀課文。針對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模仿能力強的特點,在閱讀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模仿人物的神態、動作,表演課文內容,這樣有助于學生準確理解詞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根據課文的需要,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適時指導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角色表演,使枯燥的語言文字,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
三、閱讀與表演相結合
小學低年級的課文大多是聲情并茂的文章,而且富有童趣。可以通過表演來詮釋和理解。斯霞老師說過:講課講到快樂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講到憤怒的地方,情緒就激昂;講到悲傷的地方,聲音變得很低很沉。這時教師就要充分指導,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和充滿情趣的表演來表現文章,化難為易,使其重點突出,突破難點,從而理解課文所要表達的內容和所富含的意義。如我聽一位老師教學《狼和小羊》時,她讓孩子們自己預先準備好狼和小羊的頭飾,在上課時同桌對照課文,自編自演,加深自己的理解,也更加了解了狼和小羊這兩個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由于孩子的表現欲望特別強,模仿能力也特別強,所以在教師范讀時,教師應注重范讀的重要性,并做好領頭羊的作用,發揮指導作用。
四、閱讀和思考相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讀書不思考有如吃飯不消化。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把讀書與思考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如在教學《比尾巴》一課時,我就采用了以學生的讀代替教師的講,以讀促思,讀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讀后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誰的尾巴彎?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誰的尾巴最好看?最后請每個小組的代表來說說你們討論的結果,這樣,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對課文的理解也遠比教師逐句地講要好得多。而且學生的朗讀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五、閱讀與拓展相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社會、家庭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在實踐中運用,在運用中提高。教師應將語文課程根植于現實生活,鼓勵學生走進生活,去觀察、發現,去創新,以此來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真正把語文課堂與生活“鏈接”。一篇課文提供給學生的只是一個范例,一堂課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又一個起點。教師要讓學生帶著喜悅與滿足離開課堂,懷著激情與好奇投入更為廣闊的空間。這樣,教師才是真正實現了從一個“灌輸者”到一個“點火者”的角色蛻變,學生才有可能從一個“接受者”轉變為一個“發現者”。
總之,教學無定法。在低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創設豐富多彩的讀書形式,教師以信任和鼓勵的態度來肯定學生,支持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滿懷信心地相信他們,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把說、讀、畫、演、思等相互關系能相互滲透于語文教學中,并注意給予積極性的評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點點滴滴積累于平時,孩子的閱讀能力就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