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保麗
隨著素質教育的步步深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越來越普遍的引入課堂,合作交流成為了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教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但在目前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實踐,尤其是各類公開課上,小組合作學習的低效現象仍然是有目共睹的,主要有以下弊端:
學習內容上:1、討論的大多是老師交給的知識性問題。2、掌握的大多是教材中已呈現的知識性答案。
學習形式上:1、參與人數總是前后桌的四個人,單板,劃一;2、僅以學習成績作為考慮分組的“參照系數”對比明顯。
學習時機上:1、是教師的慣例行為,并非是學生所急需。2、總是在講了一段知識后再進行小組合作。
學習分工上:1、及時性組合,沒有養成合作習慣。2、出現“獨腳唱”,沒有落實合作技能的訓練。3、任務分工不明確,大部分學生做陪客。
學習目標上:大都是基于目標的落實,缺少合作精神,合作需要和合作情感等目標的落實。
作為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明顯有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幾乎在所有課堂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小組討論式的合作學習,但活動中教師注重交流和表達,很少關注傾聽欣賞和尊重。這是教師對合作學習的理念學習與平時的教學行為產生脫軌。
根據上述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幾種常見的合作學習的弊端。我在以下幾方面加以了探索與嘗試。
內容上創設情境,結合學生實際,讓學生自主選擇,創造性交流。1、多一點給學生討論質疑的問題。2、多一點給組內爭辯的內容。3、多一點給學生求異的情境。4、多一點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創設。
形式上,采用組際同質,組內異質的編組方法。1、不同成績的學生在一組。2、不同性別的學生在一組。3、不同能力的學生在一組。4、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在一組。
時機上,自學嘗試后,知識疑難處,學生困惑時,綜合拓展時運用討論。1、課前提出問題時,合作討論。2、課中自學反饋時,小組交流。3、課后開放應用時,小組合作。
分工上,分工協作,各有任務,互動合作。1、每組內都有任務,平等交流。2、組內每人之間要學會傾聽,學會互補。3、組內每人有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的責任。
目標上,多注重學生合作精神,合作情感和交流技巧的目標達成。 1、讓組內學生學會合作。2、讓組內學生學會交流,溝通。3、讓組內學生學會目標達成的資源共享。
為有效的保證小組合作學習從形式走向實質,我采取了以下一些組織策略。
1、科學分組,合理分工科學分組。
合理分工是小組合作學習順利開展,發揮小組學習功能的前提。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智力水平、認知基礎、學習能力、心理素質等不同進行分組。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習內容的不同,學生的特長,個性差異合理分工。如在《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一課的教學中,該課結論較難歸納,需要大量動手操作嘗試。我把動手能力較強數學基礎好的學生和學習有困難操作能力較低的學生組成一組,開展合作學習,最后的效果顯示,所有的學生都能通過組內合作學習而較好的達到目標,學習困難的學生也因為掌握了知識而獲得了成功感。
2、精心設計,有效討論。
教師要在課前了解學生特點,吃透教材。對是否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進行正確的判斷,在小組合作學習的討論時,要把握教材的重難點,有針對性的討論。如《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探索前教師提出:是否任意三條線段都能組成三角形?若不是,那怎樣的三條線段才行呢?這樣有目的的討論使小組合作學習更具實效性,充分提高了課堂效率。
3、適時引導,參與調控在合作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巧妙引導。當出現困難,局面混亂時,要及時調控,保證小組合作學習有序,有效的展開。如《高度的測量》中,教師給學生提出了問題“怎樣利用數學的有關知識測量旗桿的高度?”,此題涉及到的量比較多,學生一下子難以找到量與量之間的關系,小組探究活動一時停頓,出現了課堂上的冷場。執教教師馬上意識到出了問題,及時調整,利用課件講述了泰勒斯測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讓學生看到了各個量之間的關系及求解方法,探究活動進入了狀態,由于教師的適時引導,學生學習有了方向,以很高的熱情投入到探索、交流活動中,課堂教學恢復了正常。
4、及時反饋,激勵評價及時反饋。
評價激勵對小組合作學習起著導向與促進作用,及時的反饋,有利于讓各個合作小組充分展示成果。闡述觀點,并傾聽其他組的觀點,吸納他人之長,及時做必要的訂正和補充發言。通過及時反饋進一步內化知識、歸納出合理的結論和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教學中可以經常性的評比最佳小組,或以推出“小組發言人”的形式,激勵所有成員主動承擔責任,使小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進局面,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全面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
5、持之以恒,培養合作習慣
成功在于細節,合作習慣的好壞決定了合作結果的質量。因此,教師在平時要堅持培養學生的合作習慣。合作習慣主要指以下幾個方面:(1)積極發言的習慣;(2)獨立思考的習慣;(3)表達交流的習慣;(4)善于傾聽的習慣;(5)信任團結的習慣;(6)質疑修正的習慣;(7)友善爭論的習慣;(8)欣賞別人的習慣;(9)尊重異己的習慣。
以上只是對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一些初步的思考,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引領下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要真正發揮它的效果,需要我們教師認真思考,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