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英
詩歌原本是很美的,可能因為她文字太簡單而寓意太深刻而又瑯瑯上口的緣故,一度讓孩子們樂于其中。但也許是在生活中又極少運用的緣故吧,孩子們對于她總有些“敬而遠之”——愿意能背誦卻不愿意實際理解運用,更別說模仿了。因此,在教學中如何引領孩子們叩響詩歌的大門,讓孩子們在這詩歌的世界里快樂暢游,并將其融入語文教學過程中,便成了作為教師的我們需要認真思索的問題。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讀一讀、品一品、想一想,用一用”是領略詩歌魅力、提高教學效果的有力措施。
一、讀一讀,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讀”,讀的是作品,包括通過詩詞所表現出來的豐富內涵,要“能讀,會讀,愛讀”。三者看似層層深入,卻又相輔相成,融為一體。
(一)能讀,即“有能力將詩歌讀懂”耳。
要將詩歌讀懂,無非掌握詩句的節奏、理解詩句的涵義、體會詩歌的情感則可謂之“懂也”!這最是讀一首詩所必須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1、掌握詩句的節奏和重音。
現代漢語教學從小學一年級的“組詞”開始,就很容易讓孩子形成這樣的錯誤認識:“兩個字或者幾個字連在一起就是‘詞,一個字的不是‘詞。”所以多數學生在朗讀詩歌的時候就很容易出現“停頓不恰當”或是“韻律節奏感不強”的現象。劃分朗讀節奏和重音不但有利于提高學生朗讀水平,還有利于學生理解詩句的涵義。
2、理解詩句的涵義。
很多小學老師在教學詩詞的時候,往往把理解詩句意思作為重難點,其實不然。古有裴松曰:“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今人大都默認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說法。在詩詞教學中,確是如此。當學生能將詩詞讀通讀順讀熟之后,理解它的意思還難么?無非把所有詞語的意思連在一起罷了,只不過結合詩境和生活實際體會一些現實涵義而已。
3、體會詩歌情感。
每一首詩都是詩人的一份情感的結晶體。詩人作詩時應是飽含深情,讀者讀詩時又怎能毫無感情呢?在教學詩歌的時候,教師理應跟學生介紹詩詞的寫作背景以及詩人的生活背景、時代背景,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生活故事,受其熏陶,觸動學生的心靈,然后方能醞釀出相應的情緒。再讀此詩,那滋味兒絕然不同一般,更何愁不能正確理解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若是一味的“讀詩”、“理解”、“體會”,豈能不干癟無味?
(二)會讀,即“會以多種方式誦讀詩詞”也。
除了老師們常常在課堂上要求的“默讀”、“朗讀”等等之外,在帶領孩子們讀詩的時候,個人覺得更具影響力的不外乎兩種——“詠唱”,“入境”。
曾在一部網絡小說中見有如此描繪:一位教師教學徐志摩《再別康橋》,他帶著學生在學校外的小河中,讓學生一邊劃著小船、撐著竹篙,一邊朗誦“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身為教師的我瞬間心動——在教學戴望舒《雨巷》時,可不可以找一個巷子,讓學生一邊“遇見”一個“撐著油紙傘”的姑娘,一邊朗誦“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呢?在教學孟浩然《春曉》時,能不能讓學生去雨后去花壇里一邊找找落在土中的花瓣,一邊朗誦“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呢?……
讓學生在切身體驗中讀詩者,又何止我一人想到呢?多少能幫助孩子解讀詩歌的方法還有待我們細心挖掘。
二、想一想,感受古詩中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抒情詩及其他文學創作中的一種藝術境界,它是由主觀思想感情和客觀景物交融而成的意蘊或形象,其特點是描述如畫,意蘊豐富,啟發讀者的聯系和想象。古詩是詩人通過凝練的語言文字,再傾注其思想情感于其中,通過情景交融、虛實相生落筆而成的,因而古詩有咀嚼不盡的韻味兒。所以教師要讓學生通過感同身受和大膽想象來體會詩歌中創設的美麗意境。
(一)通過創設情境和感同身受,感受意境美
以《村居》為例,“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青煙”。應該怎樣讓學生感受到江南一帶山村早春二月,草長鶯飛的美麗景象呢?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先輕聲誦讀全詩,邊讀邊在腦海里形成自己想象中的二月山村,然后教師再播放課件,課件可以是有關江南一帶春意朦朧的圖畫或視頻,也可以是悠悠如流水的悅耳妙音,伴著教師優美的語言描繪,循序漸進地把學生帶入奇境。
(二)通過再現事物和大膽想象,來感受意境美
以杜甫的《絕句》為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這一四句皆對,一句一景的七言絕句,猶如一幅絢麗生動的彩畫:黃鸝、翠柳、白鷺、青天,色調淡雅和諧,圖象有動有靜,視角由近及遠,再由遠及近,整個畫面給人以既細膩又開闊的感受。結尾一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也隱約流露出詩人當時欲乘舟東下之意。在教學中,通過多次誦讀后,教師可以生動地再現詩中所寫之物象,指導學生在腦海里描繪由黃鸝、翠柳、白鷺及青天組成的美麗圖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畫一畫,感受其景美。
三、用一用,感受詩歌的魅力
“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這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目的的概述。為人師者,讓學生學以致用,也是我們歷來追求的境界。
在浩瀚的詩歌海洋中,能將詩歌運用到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尤其難能可貴了。在現代文閱讀中,我們可以選擇用兩句七言的對聯作為結語,我們也可以選擇用一首小詩作為板書或者文章脈絡歸納,我們還可以用對幾句精煉的長短句作為教學的反思……每教學一篇古詩詞后,我都會要求學生嘗試著學寫古詩,盡管不夠成熟,但也能模仿一些詩歌的表達方法等。這不僅能使學生更加理智地了解詩詞結構,而且還能使之親切地體會,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交融,據此進入一種最可貴的境界。若是我們適當引導,讓學生將詩歌的語言帶入習作、融入生活,也并非不可能。盡管有些不成熟,但孩子們總能用一些蹩腳的詞語湊成一首富有各種情感的“打油詩”,這足以令我感到欣慰了。在習作時,我們大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實際,在關鍵位置引用一些適當的千古名句,為習作增輝添彩亦在情理之中。當然,也有創造欲強烈一點的孩子,自創兩句五言或七言的對聯作為習作的結尾,更是令人眼前一亮。在日常教學以外,我還會把我以前的一些作品展示在學生面前,讓他們欣賞,也讓他們學著寫詩。孩子們那小小的心靈,卻也偶爾能夠做出像詩一樣的句子。至少,他們對詩詞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了!
古詩的教學承載著傳承中國文化精華的重要責任,所以在教法上尤為重要,作為教師,應摒棄那些落后或不當的教學方法,在古詩的教學中要勇于創新并實踐,使學生在識字積累,文化熏陶上有效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