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榕光



【摘要】當前中職汽車維修實訓教學中存在的諸多的不足,本文針對中職汽車實訓教學,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念,結合中職生的特點,從教材、教學過程和教師等多方面來探討提高學生實訓的效果的方法。
【關鍵詞】中職 實訓 做中學 教學做合一
前言
“萬世師表”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學說,集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思想精華之大成,內涵豐富,對我國中職教育的改革有著指導性的意義。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 陶行知先生力求打破師生之間的界限,追求師生間的共同進步,因此便有了“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思想。
本文將從“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出發,探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學說對中職教育的影響。
一、做中學
杜威提出了“做中學”的教育論點,主張學生通過實際的“行”、“做”去獲得生活的知識技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去做、去改造社會。他認為,學校教育應擺脫靜聽死寂的傳統教學方法,創造出社會化的生活環境,使兒童具有天賦的社交、制造、表現等本能。他從經驗主義哲學出發,認為只要把所作的事與所發生的影響聯系起來,就能發現事物的前因后果等關系,主張在知識學習上把“思維”和“直接用實物的作業”結合起來,在行動中“發揚天賦”[1]。
二、教學做合一
在創立“生活教育”學說的過程中,陶行知先生對杜威的教育思想批判地吸收、創造性地運用。
1926年,他在《中國師范教育建設論》一文中,為回答師范學校“教什么、怎樣教、教誰、誰教”問題時,首次系統性闡述了“教學做合一”理論,指出“教學做合一”是“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教法、學法、做法應當是合一的。我們對于這個問題所建議的答語是: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怎樣教就怎樣訓練教師。”
陶行知先生富有創造性地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在教與學的關系上, “教學做合一”將“教”、“學”、“做”三者融為一體,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做”的過程中得以實現,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三、“做中學”與“教學做合一”的對比
陶行知將學校搬到廣闊的天地中,而杜威則把社會挪進了他的學校[2]。
對照這兩者,可以發現“教學做合一”與“從做中學”的基本立足點都在“做”,差別則在于“做什么”。“教學做合一”的“做”以實際生活為中心,“從做中學”的“做”則是指教師有目的設計的各種活動,由兒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
在杜威的“從做中學”的“做”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活動,通過獲取直接經驗的方式獲取知識。從“做”中學,即從經驗中學,這種學習方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提升學習興趣。
但同時“從做中學”卻忽視了間接經驗的獲取,當這些學科深入到一定抽象程度時,學生僅憑經驗無法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這樣“從做中學”就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了。而陶行知的“做”注重的是在掌握直接經驗的基礎上,探求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更加系統地掌握知識。陶行知的“做”為學生從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搭建了關鍵的橋梁[3]。
四、“教學做合一”對中職教育的啟示
1、教材改革
陶行知在《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中明確指出要讀活書,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陶行知提出三種判斷教材價值的標準:有無引導人動作的力量;有無引導人思想的力量;有無引導人產生新價值的力量。就是說有價值的教材除了教學生以系統知識外,還應該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質疑能力以及創新能力[4]。
“職業教育要培養同二十一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沒要求相適應的、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應用性人才”。中職的教育培養的是應用型的人才,培養現代藍領是它主要的目標。因此中職的教材改革必須以生活為中心,以工作技能的培養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為主要目標。
如筆者任教的汽車底盤課實踐性較強,因此應該安排足夠的課時進行實訓操作,使學生通過親手操作,更好地理解掌握汽車底盤的構造及各個部件的功能,為以后的檢查診斷打下堅實的基礎。
再者,每個學校的具體情況都不一樣,如何根據學校的實訓條件有機地調整課程內容,甚至開發屬于自己的校本教材,是每個任課的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只有根據“教學做”的思想去完善教材,才能讓老師“教好”,讓學生能夠真正“學好”,“做好”,以達到“教學做”合一的良好效果。
2、教學的過程
陶行知先生說:“ 相信學生,解放學生的創造力,還學生學習方面的基本自由;解放他們的頭腦,使他們自覺去思考;解放他們的雙手,使他們自己去做;解放他們的眼睛,使他們自己去觀察;解放他們的嘴巴,使他們有問的自由:解放他們的空間,使他們能更廣泛地接觸大方然和擴大眼界;解放他們的時間,使他們不局限于課程表、作業本,有創造大傾向。”
如,在中職汽車實訓課程中,提倡使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實訓課程的教學。
小組合作實訓的方式主要以小組為中心,讓學生去觀察,讓他們去思考,給學生任務,讓他們自己根據實際情況,小組內制定有效的計劃,然后根據自己制定的計劃去實施,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不在局限在課程本身。
這種方式能夠重現實際工作的情況,有利于學生在就業后迅速適應崗位要求,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同時小組實訓評價體系體現了評價應有的親歷性與過程性,達到了讓學生重視學習過程而非最后結果的目的,使學生真正把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而不是盲目應付作業或考試。
因此,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中,特別是在中職教育教學中,我們必須把握好每個教學環節的細節,力求做到每個學生都能自覺去思考、創造,使他們不在局限于書本,不在局限于課堂,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掌握技能并能深化技能,教師以“教”促“學”,師生共同進步!
3、教師的作用
差的教師奉送真理,好的教師教學生去發現真理。陶行知在《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書》中曾提出,“鄉村教師做改造鄉村生活的靈魂——這種教師必能用最少的金錢.辦最好的學校,培植最有生活力的農民。我們深信他們能夠依據教學做合一的原則,領導學生去學習那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本領。”
“教學做合一”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認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密不可分的。 “要什么,學什么;學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就拿什么來訓練教師”。同時“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即“授之于漁”。
中職教育與“師傅帶徒弟”的模式的本質區別就在于學生不是單純地重復性地學習表面的技能,而是在于“學會”,這一點完全符合陶行知先生要求教師做到的“教學生學”的思想。
教學實訓的過程中,教師的應發揮其主導的作用。
如在實訓課程中,教師首先根據學生的特點構建每個實訓小組。教師則負責評定小組長的檢查能力與責任心,監控學習過程中各種突發情況,并通過各組的學習效果對小組進行整體評價,提出問題,幫助學生進一步改正缺點,優化能力。
對于一些突發的問題、普遍處在的錯誤情況,教師應能及時發現,并給予方向性的指導,引導學生及時發現問題,并通過討論、查閱教材、查閱維修手冊等方法,嘗試性地提出解決方法。此時,教師則加以點撥,分析問題,真正達到“授之于漁”的良好效果。
“教學做合一”思想充分反映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學思想——反對教與學的割裂,強調教與學是有機結合的整體。教師必須在此前提下做到“教學生學”,授學生以漁,拓展其思維能力,而同時教師亦能在教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教”的技能,即“教”與“學”是統一的,“教師”與“學生”是相輔相成的。
這樣,“教學做”就能真正成為是一件事,就能打破師生之間的界限,并且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李明月,李德才.從實用主義教育到“生活教育”.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7,(6)
[2]張永英.陶行知與杜威教育思想及哲學認識論思想比較.學前教育研究.2007,(4).
[3]王宇琳.“從做中學”與“教學做合一”對新課改下我國基礎教育的適應性比較.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6)
[4]江蘇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會,南京曉莊師范陶行知研究會.陶行知文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