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這樣一個視頻,大概是一個從事美術教育工作的老師談了一些關于在兒童美術教育上的見解。他說他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當下的兒童繪畫的課堂上,大部分的孩子的畫面中永遠有三樣東西存在:有著磚瓦房頂的房屋、左上角半邊的太陽、地上長著三瓣葉子的草。自從看了這個視頻之后,這幾句簡單的話震撼到了我!我在感慨的同時也陷入了沉思……可不是嗎,這似乎成了兒童畫的一種模式。然而,其實現在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很多孩子是看不到蓋有磚瓦房頂的房子;那太陽的形狀不是永遠都從左上角冒出了一半;草也不是長著三片完全大小的葉子。我們在用一種模式限制孩子們的思維和想象力,而且還是很古老的模式。這畫面的內容已經不符合我們的現實,已經不是孩子們所生活的環境,卻能一遍遍地出現在他們的紙上。他們沒有見過的東西當然不是自己想出來的,如今生活環境變化這么大,人們生活的條件越來越好,而我們卻還在教孩子們一些多少年前的圖形。 兒童繪畫不要再為形式而畫。
明明我們住的已是高高的樓房,周圍是郁郁蔥蔥的各種樹木,和寬闊的柏油馬路,這些同樣可以美好的出現在畫面上。只有真實的來源于生活,我們才能進而去引導他們,慢慢的他們才會有自己的思維和想象力。
也許很多老師覺得孩子畫不出他們想畫的東西,養成觀察的習慣是很好的。一次,教他們畫撲克牌,那是我們的一次線描特色課。大家也對這Q上的女王很感興趣,可是在畫到她手握著花的時候,很多孩子都覺得手畫不出來。手是真的難畫的,于是我讓他們模仿著女王手握鉛筆,然后開始觀察自己的手,是怎樣握住東西。也許還是有孩子畫的不是很像,但是卻能描繪出握東西的那種感覺。這個方法很簡單,但是讓他們養成觀察的習慣確實很重要。解剖學家弗朗西斯·海爾登教學生解剖學時,要求他們像畫家那樣先仔細觀察。他認為,只有這樣,孩子們的觀察能力和技術才可以無限發展。諾貝爾獲獎者大部分都擁有堪稱藝術的技術、超強的觀察思考能力、對科學的執著以及優秀的寫作技巧。
一、不要只注重結果,要更加重視努力過程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擅長和感興趣的領域,因此,父母千萬不要盲目地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想法去做什么。美術活動尤其如此。美術可以幫助孩子培養更好的表現力和自己的個性。我們不要先給孩子定好框架,然后把孩子塞進去。不要要求他們一定要去達到什么樣的標準,應該多多表揚他做事情時付出的努力和辛苦。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更好的建立自信心。也許他們畫出來的東西沒有達到家長的要求,但應該試著去理解,孩子為什么會這樣畫,他在畫這個圖案的時候在想什么,他想表達怎樣的內心世界。
二、學會尊重
尊重對于每個人都很重要,對于孩子們也是同樣。他們的每個舉動都不是平白無故的,畫出的每樣東西也都包含著他們自己內心的想法。我們應當給予尊重,他們有他們對于世界的理解,有他們自己的觀念,自己的想象力,而我們的想象力早已受到制約。例如:一個母親通過和她四歲的兒子討論,才知道他畫的是一張全家福,全家福右邊的那個人頭上有著大抹的黑色,孩子說因為媽媽有著很黑的長頭發,而左邊一個矮個子的是爸爸。靠著這個男孩的小孩是他的小妹妹,她還是個嬰兒。媽媽問他,你哥哥在哪里?(哥哥是他的競爭對手)這個男孩很快在左邊亂畫了幾筆,然后說:“這就是他,他正藏在一片灌木叢的后面。”在這個畫面中,我們看到了一些事情。孩子能夠突出每個家庭成員的特點,并且有能力區分開每個人。在這幅畫中,情感是最突出的。也充分的表達了孩子的想法和內心世界,還有哥哥是競爭對手,所以一開始沒有畫進去。這個時候的孩子進行美術活動時,是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東西用語言表達不了就會用圖畫去表達,他會通過各種顏色和圖形,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這個時期對于充滿表現欲的孩子來說非常重要。還有一個孩子,我在教他畫貓頭鷹的時候,我準備的范畫里的貓頭鷹是一個可愛的,兩只圓圓的眼睛,身上的羽毛五彩斑斕,棲身在一根樹干上。因為那節課是要給他們講關于色彩搭配的知識。開始起稿的時候,一個孩子對我說:“老師,我不想畫你的這只貓頭鷹,因為我覺得貓頭鷹不會是這樣的!貓頭鷹是很威猛,很厲害的動物,不會這么可愛,我要把它畫的厲害一些!”其實,有那么一瞬間,我是不知道怎么回復他的。我想他說的是有道理的,而我,可能更多的是關注做出怎樣的范畫學生會覺得漂亮,會愿意畫。而往往忽視了真實性,忽視了這中間會有知識的傳授。
三、給予肯定和表揚
我的課堂上有一個七歲的孩子,很喜歡畫畫。但他似乎很熱衷于畫機器人。無論我每節課帶大家描繪的是什么,他總是會在畫面上加上機器人。大部分的父母遇到這種情況會不斷地嘗試讓孩子畫別的東西,但結果通常不會如家長所愿,他們還是會自顧自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也許他們畫出的形狀或者選用的顏色非常好,但是如果發現每次畫的內容都一樣,家長還是會忍不住說:“怎么畫的又是這個?畫點別的多好啊。”不過這也不能怪他們,他們沒有專門學過美術教育,所以不知道如何去引導孩子。就算孩子一直不喜歡畫其他的東西,也不必著急。如果孩子發現父母不喜歡自己的作品,自信心會大打折扣,甚至以后都不想在父母面前畫畫。因此父母應該對孩子喜歡的東西表示認同,鼓勵他畫出更好看的機器人,為他提供更豐富的資料。后來,我告訴他他可以一直畫機器人,并且可以帶來自己的機器人模型跟大家分享。不過每節課畫的內容都希望他能給我講述一個故事。他很享受分享的過程,并且希望畫出很棒的機器人給其他同學看。如果不讓他畫機器人了,他可能不再想畫畫了。鼓勵他畫更好看的機器人,給他看各種機器人的照片,或者機器人的模型,讓他去摸、去看,培養他的興趣,就有可能讓他的畫技更上一層樓。
要知道,每個孩子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不必擔心他是不是跟別人畫的一樣。他的畫里也表達了他自己的想法,如果我們遵循這一點去引導孩子,會很好的提升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我們的表揚可以具體一些,比如:“兒子,你這個機器人是不是你最喜歡的那個啊?”“你要讓你的機器人生活在一個什么樣的環境里呢?那里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呢?”“兒子,你還畫出了他們的星球,太棒了!”孩子會覺得你的肯定是真誠的,不會覺得你的贊揚是敷衍的。
繪畫確實對孩子有更好的啟迪作用,所以更重要的才會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知識的傳授,積極的引導是一名合格的美術教育工作者需要做的。所以不要用結果評價一切,如果結果成為了最重要的,才會有“應試教育”,才會有課堂的程序化,才會有畫面的形式化。孩子因為家長在乎結果,而失去了大膽的想象和表現的機會,只想畫出好的技法。形成了一種不太良好的循環。
【參考文獻】
[1]艾爾·赫維茨,克爾·戴.兒童與藝術[M].郭敏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
[2][韓]潘鏡蘭,李東燁,李知妍.讀懂孩子的涂鴉世界[M].千太陽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陳耀文(1991~),女,漢,河南省南陽市,遼寧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