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煜佳
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升,其越來越關注到美術等藝術領域的發展,美術史論作為其中典型代表,能夠有效總結美術發展史,并吸收以往先進經驗,構建全新美術體系,更好地滿足人們對藝術的需求。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背景下,美術歷史研究工作的方法和理念逐漸增多,在很大程度上豐富和充實了美術史研究資料。
關鍵詞:研究方式;美術史論;文獻綜述
美術能夠給人帶來美的享受,提升人們審美意識和水平,研究美術史論,不僅可以豐富美術史上資料,更有利于促進現代美術持續發展,在研究過程中,應注重研究方法的使用,選擇最恰當的方式,提高研究過程的效率和質量。研究方法主要是指科學活動中會采用的程序、系統思考等,以科學的研究方法探討美術史論,為美術學界提供研究成果的同時,還促進各領域相互交流,如美術史論資料可以為歷史研究、文學研究提供參考依據,論證那個年代的藝術發展情況。
一、美術史論研究方法文獻綜述
(一)整體化美術史論研究方法
基于美術史論的發展過程,“整體化”的研究方式都占據著重要地位,其將美術史歷史當成一個完整的結構,并運用整體理念闡述、解釋歷史現象,從而確保歷史分析過程內在的科學性。使用整體化美術史論研究方法的代表人物有德國著名美術史研究學者帕諾夫斯基,其也是探究圖像學的典型代表,為美術史研究作為了重大貢獻,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豐富闡述美術作品題材[2],將藝術現象寓于整體文化環境中,明確每一件美術作品代表的含義,并將文化符號賦予重新的生命力,共同推進文明進程,在實際研究過程中,必須清楚把握符號之間的關系,對美術作品進行準確、全面的解釋;二是創造重新體驗美術作品的條件[3],構建具有感染力的文化環境,從整體的角度出發,重新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體驗美術作品。
在研究美術史論的過程中,應充分挖掘、利用相關歷史文獻資料,促使研究人員更深入的理解美術作品。隨著美術史論研究方式的多元化,其研究成果不斷增多,相關學者應及時將其補充到美術史論文獻資料中,以科學為前提,在交流理論的層次上補充、轉化美術史論研究觀念。
(二)美術史論研究理論體系
研究美術史論屬于藝術領域中獨立的一門學科,就其在西方的發展歷程而言,已經構建了系統、完整的理論體系,并與現實中美術實踐、創作相分離而自成具有特色的體系[4]。但該類研究在我國的起步較晚,自改革開放以來,美術史論才逐漸發展并充實,經過近幾年的研究,已經開始填補部分空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美術史論的研究成果,并通過不斷修正、完善,我國的美術史研究正慢慢重新構建科學體系。
在研究美術史論的過程中,研究方式可以參考1974年學者馬克·羅斯基爾縮寫的《什么是藝術史》,該著作中提出美術史論研究對象具體時間、風格、真偽辨識標志和來源等,并再次強調繪畫的實際意義和某些被世人遺忘的藝術家們,該書作者堅持認為美術史論是一門具有技術和原理的科學,不能夠僅憑研究人員直覺猜測、定論。隨著美術史論研究的不斷深入,該領域逐漸朝著研究理論多元化和跨學科化的方向發展,出現該趨勢的原因主要有:美術考古研究的發展、博物學和美術知識體系的完善、文化知識、意識的提高。就具體實例而言,如中國歷史中美術史大家不僅是理論學家,更對美術作品有自己的一番理解,也是一名優秀的鑒賞家,如蘇軾,從以上分析可知,跨學科化是傳統美術中就存在的特征。進入到20世紀后,美術史論不再局限于博物學、鑒賞學科,而更多的涵蓋文學、心理學、哲學、宗教學等,這種跨學科化的特征是依據美術史上綜合型學者。在研究不同時代的美術藝術時,發現每個時代的研究方式有存在相似之處,比如史學家會收集不同時期的文學資料,考古學家會比較挖掘出的視覺證據,人類學家主要根據傳統風俗或信息,對那一階段的藝術進行考察。中國的美術史論強調研究傳統文化,可以采取前因后果或者“直線”思維的研究方法,如董其昌根據此方式,將我國傳統美術史分成“北宗”和“南宗”。
(三)選擇美術史論研究范圍
波蘭著名歷史學家—丁·托波斯基在著作中《史學方法論》中指出,選擇合適的美術史論研究范圍是史學使用方式的主要任務,學者需要對自身研究范圍提出針對性問題,并根據相關的文獻資料回答出問題。為更好地實現這一目的,應運用到“觀察”的基本方式,對文獻資料知識、真實性進行驗證。
目前美術史論應著眼于整體、著手于局部,依據實際情況,建立起完善的美術史論新體系,全面分析美術史中出現的新材料。首先,收集、統計、整理、分析歷史材料,美術史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歷程,集人類文明和美術自身特色于一身,系統的美術史論應加入更多大眾美術,如雅俗文化、高低文化等;其次,收集現代人的美術資料,西方很多發達國家的美術史論研究學者都采用前瞻型研究方式,研究當代對美術領域有杰出貢獻的藝術家作品,以供后人參考。
二、典型美術史論文獻綜述
(一)研究傅抱石美術成果
研究傅抱石的美術成果的作品主要有《傅抱石的中國美術史論研究》、《傅抱石與中國現代美術史學》等,該類文獻資料主要從美術史觀、敘述模式等方面入手,逐一闡述有關傅抱石的美術史論成果。
(二)研究滕固美術成果
滕固曾在日本留學,專攻藝術史和文學,后又經自身努力,在德國獲取美術史學博士學位,目前研究滕固美術成果的文獻資料有《滕固與近代美術史學》(薛永年)、《滕固博士學位考》等,在這一類著作中,都闡述了滕固史學的重要意義,并結合其實際發展需要,分析滕固史學中蘊含的美術模式。滕固對于美術史論研究方式的貢獻在于構建新的方法論,其將風格學與圖像學相融合,并運用到美術史論中。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美術史論研究方式的逐漸增多,有關的文獻綜述不僅在數量上變多,質量也得到了大幅度上漲。在研究美術史的過程中,人們認識且感興趣的內容并不代表著需要否定其他方面的藝術史解釋,這一發展過程可以看成最原始的階段,神秘等思想逐步轉向現代化思想,在美術史中,主要采取敘述史實的方式,以創作人物或者作品,并會根據其發展評論。
【參考文獻】
[1]張雪嬌.藝術教育與藝術學學科建設的創新思維——評柴永柏、曹順慶主編《藝術學導論》[J].藝海,2015(11):124-127.
[2]祝帥.學術史視野中的“文字”與“書法”——二十世紀文字學與書法研究的學科關聯及其反思[J].東方藝術,2015(24):120-131.
[3]施曉琴.首師之路——首都師范大學建校60周年暨美術學院建院50周年美術作品展研討會綜述[J].美術,2015(03):103-106.
[4]向艷.高等美術院校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以四川美術學院為例[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5(02):49-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