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剛 劉漢峰 管永前
一、當代馬克思主義面臨各種社會思潮的挑戰
馬克思主義從誕生以來就是在與各種各樣社會思潮戰斗中發展成熟起來的,從某種意義上講社會思潮的涌動成為驅動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動力源。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引領作用是中國共產黨一貫的傳統,牢牢把握這一傳統是黨做好各項工作的基礎和關鍵。其重大意義正如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的,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
當前,馬克思主義面臨各種社會思潮的挑戰,其嚴峻性和急迫性絲毫不亞于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這些挑戰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社會發展的現代化進程與新自由主義的挑戰。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始于1949年,1978年以后實現了重大的歷史性跨越,到2010年中國已經在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了世界第二的位置,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伴隨著理論的發展與創新。1992年以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開辟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創新的新局面,特別是隨著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認識的逐步清晰,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旗下不再排斥市場,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的框架內充分地發揮其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 。但毋庸置疑的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西方的自由主義,特別是新自由主義的思想觀念大量滲入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之中。在經濟全球化這個歷史潮流下,西方社會的價值意識和思維方式也在不斷走進國人的生活中。新自由主義的市場化、自由化、私有化觀念和社會認同體系正在全面滲入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過程,源與流交織在一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構成了極大的挑戰。二是民族主義的挑戰。民族主義是體現民族特征與民族共同意志的政治意識形態。在經濟全球化成為現實的今天,民族主義卻日益成為社會發展中的一個熱點。民族主義是一種無法界定其優劣的社會形態,其涉及的因素復雜,涉及的矛盾突出尖銳,在民族問題上,往往民族思想、民族意識、民族情感的表達呈現多角度、多層次交織變換。冷戰結束后,各國民族主義思想和民族主義情緒都在日益高漲,民族主義發展日益表現出兩個基本趨向:一個是弘揚民族文化、光大民族傳統的理性民族主義的盛行,另一個是謀求極端民族發展的非理性民族主義思潮正在全球蔓延。民族、宗教等社會問題正在以非同尋常的速度步入人們的政治活動中。三是黨的理論創新面臨時代發展的挑戰。我們黨在諸多社會思潮面前,需要自覺地、持續地進行理論創新,但創新的基礎是如何更準確、更全面把握理論本源的問題。當前,很多源于西方傳統的政治發展理念被移植到我國的社會實踐中,這是值得研究思考的現象。理論創新的前提是讀好馬克思主義的經,用好馬克思主義的典。在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面前,只有堅定地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才能“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理論怎樣掌握群眾?理論怎樣為群眾服務?怎樣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使黨的理論在指引廣大群眾進行社會實踐中有的放矢?做到上述要求的第一條就是要原原本本的讀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從根本上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這既是理論學習本身的客觀要求,也是回應挑戰的必然選擇。
因此,用馬克思主義引領社會思潮需要不斷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中去汲取。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獨立而完整的理論特質,其理論的適應性和洞察力所體現出來的卓越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間已經表露無遺,只是需要我們作出準確、鮮明的時代性的注釋。
二、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特質是引領社會思潮的關鍵
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同于其他形式的理論,是有鮮明特色的,也就是說這個理論是一種具有獨屬氣質、深厚造詣的體系,其成功之處不僅僅在于學術上的洞見,更在于改造社會的能力和影響力,此為永葆活力的根本所在,這些特質是馬克思主義力量的源泉。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馬克思主義是認識和指導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真理。
真理是人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是主觀和客觀在不斷反復升華的認識過程中不斷趨近的一種狀態和內容。科學的認識論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真理的探索過程,是要從感性到理性,再經過反復檢驗,形成新的理性修復,并形成規律性認識這樣一個路徑。這就是說,真理的認識過程就是一個從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具體——抽象不斷認識,循環往復的這樣一個過程。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視角揭示了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關系,對唯心論如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舊唯物論如洛克、費爾巴哈的簡單反映的認識進行了批判和理論升華,科學地提出了認識的起源、本質、規律等觀點,強調了認識本質的能動作用,強調了認識的過程是要不斷反復深入不斷遞進的辯證發展過程。馬克思在《費爾巴哈提綱》中對認識的能動作用進行了論述,“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1]馬克思主義的這種把唯物論和辯證法科學結合起來的認識論,為人們認識世界,最終不斷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以唯物史觀的為基礎,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集中到社會生產關系,資本主義私有制實質上就是資產階級生產的全部社會關系,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正是這種社會生產關系。《資本論》以社會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揭示了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的對立關系。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分析,發現了剩余價值,形成了剩余價值理論,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以及一系列的矛盾運動,在對資本主義一切現實的經濟矛盾運動的深刻闡釋分析中,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歷史發展規律。
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這里所說的對抗,不是指個人的對抗,而是指從個人的社會生活條件中生長出來的對抗;但是,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里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由此可見,只要進一步發揮我們的唯物主義論點,并且把它應用于現時代,一個強大的、一切時代中最強大的革命遠景就會立即展現在我們的面前。”[2]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規律兩大發現的基礎上,提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指明了無產階級革命和建設社會主義的方向。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社會發展的普遍真理,為全人類特別是無產階級的解放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指出了奮斗目標,為全人類提供了科學有效地認識世界的思想工具,從而成為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
2.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發展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是在革命實踐中產生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在與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辨析中,闡明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觀,強調了“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馬克思主義甫一誕生就與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這個理論的成長就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和不斷創新的。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有別于其他理論的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鮮明的實踐性,而這種實踐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簡單實踐,而是對真理的直接的、能動的、發展的實踐。
之所以說是直接的、能動的、發展的實踐,主要包含兩個意思,一個是實踐離不開科學正確的理論指導,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寫道:“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4]毛澤東在《實踐論》里引用斯大林的話,“理論若不和革命實踐聯系起來,就會變成無對象的理論,同樣,實踐若不以革命理論為指南,就會變成盲目的實踐。”[5]直接、能動的實踐不是盲目的實踐,是一種目的明確、不斷進行理性升華的實踐過程,這兩個方面互為支撐,互為融合,實踐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另一個意思是實踐的豐富發展與科學理論的發展并行。馬克思主義的創立源于對社會狀況的深刻認識。馬克思、恩格斯不僅研究闡釋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而且親自投身于革命活動之中。《共產黨宣言》就是馬克思主義者的革命行動綱領。早在1844—1845年,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就詳實記述了英國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指出了他們的歷史任務。恩格斯在《共產主義者和卡爾·海因岑》中闡述了共產主義理論的實踐基礎,“共產主義不是教義,而是運動。他不是從原則出發,而是從事實出發。”[6]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也是不斷發展的理論。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大優勢。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歷史條件,就會造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前進。正如毛澤東所言,“馬克思不能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就預先具體地認識帝國主義時代的某些特意的規律,因為帝國主義這個資本主義最后階段還未到來,還無這種實踐,只有列寧和斯大林才能但當此項任務。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之所以能夠作出他們的理論,除了他們的天才條件之外,主要地是他們親自參加了當時的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的實踐,沒有這后一個條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7]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對實踐的科學總結,同時又是在實踐中不斷升華完善,形成新的階段性的認識和論斷。
3.馬克思主義具有的批判精神是引領社會發展的巨大驅動力量。
馬克思主義理論從一開始就體現著濃烈的批判精神,這個理論闡述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必然瓦解的歷史趨勢,論證了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重大作用,明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為人類社會開辟了一條自我解放的途徑。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批判性是其真理性、實踐性的必然反映,這種批判體現著時代與歷史延續與演進的基本邏輯,也是社會發展的一貫動力的體現。人類社會的發展正是在矛盾運動與批判遞進的運動過程中演進而來的,因而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既是一種歷史邏輯的產物,同時也是這一理論的鮮明特色。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批判性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分析與改造,也體現在整個社會發展歷史進程中的思想交鋒與實踐歸納。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發展、壯大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與各種思潮不斷交鋒、不斷批判的過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歷史階段都在同形形色色的非馬克思主義作斗爭,馬克思主義引領社會思潮是歷史的客觀表現,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馬克思主義就是在這種激烈批判與斗爭中不斷鞏固、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在歐洲轉播以后,工人運動高漲,成立了國際工人協會,爆發了巴黎公社起義,社會主義工人黨相繼建立。這一時期出現了各樣的社會思潮,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曲解和攻擊。馬克思恩格斯對于極端革命思潮和改良主義思潮進行了堅決地批判和斗爭。就無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專政等問題展開了同普魯東、巴枯寧的斗爭,批判了普魯東主義和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救世計劃”,批判了巴枯寧主義堅持的放棄斗爭、廢除國家、否定權威等錯誤觀點。還批判了布朗基派、俄國民粹派的錯誤觀點,闡釋了無產階級斗爭的戰略和策略。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批判了拉薩爾主義,明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到了19世紀90年代以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中心逐漸東移,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任務轉到了俄國。普列漢諾夫和列寧對各種修正主義思潮進行了反擊和批判。當時的國際共運中,像德國的正統派和伯恩施坦派、法國的蓋得派和饒勒斯派、布魯斯派、英國的社會民主聯盟和獨立工黨、比利時布魯凱爾和王德威爾得、意大利整體派和改良派、俄國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等存在著馬克思主義與修正主義的斗爭。這一期間,對伯恩施坦主義、合法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是主要任務和目標。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建立后,一度推崇伯恩施坦主義,成為建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障礙。列寧精辟地提出了“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堅強的社會黨。”[8]在對孟什維克的斗爭中,布爾什維克把建立一個集中的、組織嚴密的紀律嚴格的黨作為基本條件,批駁了孟什維克的機會主義綱領。中國革命也是馬克思主義不斷與非馬克思主義斗爭的結果。從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到陳獨秀等創立中國共產黨,再到以毛澤東為首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也是馬克思主義同非馬克思主義思潮斗爭中鞏固發展,并創造性地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進程。
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代表著馬克思主義驅動歷史發展的一個基本任務和責任,這種精辟而清醒的批判精神正是是其立足時代潮頭發揮引領作用的一個突出的特質。
4.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特征是彰顯馬克思主義理論張力與時代活力的突出要素。
馬克思主義對于人類社會的認識和分析的深刻性是空前的,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運動規律”。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無產階級從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一躍而成社會歷史發展舞臺上的主角之一,開辟了國際無產階級運動的歷史。從第一國際,到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誕生,再到二次大戰以來社會主義革命浪潮的興起,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已經成為一句震動全球的名言。其理論張力表現出了它的整體性,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的思維方式,這個理論體系是透過人的行為和資本的行為從總體上把握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發展狀態的根源,是透視與診治的統一體,是對社會發展一種高度的歸納。這些表現是多方面的。其一是理論體系上的解構與建構的統一。在哲學問題上,“哲學的終結”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性話題。從笛卡爾到黑格爾的二元論形而上學的哲學體系一路發展已難于形成突破,在近代哲學的這種深刻危機中,恩格斯最早提出了哲學終結的思想。恩格斯的含義主要包括兩點:一是德國古典哲學終結了,二是黑格爾的形而上學的哲學體系終結了。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在西方哲學史上濃墨重彩地寫上了一筆,突破了單純理性主義范疇,使哲學成為了社會實踐,實現社會改造、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從而實現了對哲學認知的超越,為新的哲學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社會實踐的引入把馬克思主義對資本的解剖與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構想自然地結合起來,使社會進步自然地在解構和建構的統一中進行。其二是社會實踐中的觀察世界與改造世界的統一。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有強大的生命力,之所以在世界發展舞臺上長期居于顯赫的位置,就是因為這個理論體系給予世界的不僅僅是怎樣觀察和分析事物,更在于怎樣改造和革新。這兩者的統一體才是這個理論體系的理論張力和整體性優勢。在馬克思的墓碑上刻著這樣一句話:“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法國學者德里達在其《馬克思的幽靈》的著作中提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他認為,《共產黨宣言》在當代具有很高的價值。因為“傳統的文本沒有一個講清楚了政治正在全球化的方式,講清楚了在最有創建的思潮中技術和傳媒對于它們的不可簡約性——而……對于它們的不可簡約性,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以一種無以倫比的方式作過分析。”[9]英國學者埃里克·霍布斯鮑姆在他的《如何改變世界——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故事》著作中強調了在現在這個資本主義危機時期重新發現馬克思,是因為他在1848年對現代世界所作的預言遠遠超過其他任何人。馬克思預言到了全球化這一事實,并且可以說是全面的全球化,包括品味和其他所有方面的全球化,這讓人欽佩不已。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實踐表明,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邏輯,不能用邏輯的任何一個表達式去代替和涵蓋整個思想體系,其深刻的思想價值就在于體系所具有的強大的邏輯性和完整性。這是其理論特質中的一個重要特點。
只要把握住上述幾點基本的特質,馬克思主義理論就能夠在與社會思潮的較量中保持積極主動的態勢。
三、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特質的認識是在與各種社會思潮的多回合對話和較量中不斷展示和深化的
馬克思主義理論特質的這四個特點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特性,它為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視角和分析問題的方式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講,視角和方法不會因世界變化和時代發展變化而退出歷史舞臺。相反,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真知灼見會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國家、不同歷史時期展示出來,而成為駕馭社會思潮,指引歷史發展的有利思想武裝。
就中國而言,對馬克思主義的開始接觸是在19世紀的末葉。1899年廣學會主辦的《萬國公報》的《大同學》一文中提到過馬克思,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刊發《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里稱“麥喀士”(馬克思)為“社會主義之泰斗”。較早向中國人民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是朱執信,他在《德意志社會科學革命家列傳》中,把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主要著作的介紹給了國人。馬克思主義走進了中國。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思潮交鋒最為激烈的時期主要有三個歷史階段。第一階段是五四運動前后。這一時期社會思潮形式多樣,各種觀點、各種思想都在謀求社會發展的一席之地,其中保守主義思潮、資產階級思潮,社會主義思潮成為主要思想交鋒的陣地。在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傳播成為社會思潮中的亮點。《新青年》成為了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旗幟,陳獨秀、李大釗等成為這面旗幟下的旗手。李大釗在1919年《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和第六號上發表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表明了他的馬克思主義者的立場,并把“這些零碎的資料,稍加整理,乘本志出‘馬克思研究號的機會,把他轉介紹于讀者,使這為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有點正確的解釋……”[10],此外,連同《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讓中國人民在看到了希望和曙光。1920年、1921年間,陳獨秀發表了《勞動者底覺悟》、《談政治》、《馬克思主義學說》等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這些理論成果的闡發,標志著陳獨秀、李大釗從民主主義者轉向了共產主義者,開始有意識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來分析問題,并將傳播馬克思主義作為改造社會的主要手段,擔負起馬克思主義引進和傳播的任務。這次思潮的主要成果就是工人階級自身階級意識的覺醒以及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第二個時期是20世紀30、40年代。在中華民族面臨日益嚴峻的民族危機面前,全民族必須振奮民族精神,以革命的理論來指導民族實踐。這種實踐是以反對復古思潮和文化鉗制為出發點的。正如瞿秋白所說,“要反對廣大群眾之中的封建意識和資產階級意識,而出版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通俗的科學叢書。”[11]用馬克思主義爭取群眾是一項重要工作,這個工作的外在表現就是在與各種社會思潮的對話交鋒中覺悟群眾。交鋒的一個重要陣地是文學領域。1929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在上海成立了由潘漢年任負責人的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幾乎同時還成立了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中國左翼新聞記者聯盟、中國教育家聯盟、中國青年世界語者聯盟等,各左翼文化團體又聯合組成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在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的綱領中明確提出,要“研究并介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使它普及與一般。”[12]左聯把文學應該向工農大眾宣傳無產階級革命的意識,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上。馬克思主義提出的社會理想和階級分析方法對于當時苦難深重的廣大民眾而言,是有巨大吸引力的。
20世紀30年代馬克思主義學習高潮出現在馬克思主義通俗化釋義上。艾思奇的《大眾哲學》用它以平凡的真理和通俗的語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深入淺出地講述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普及性教育的優秀典范,到1938年“從印行的數目來計算,它已經有了兩萬以上的讀者。”[13]蔣介石曾感嘆:“一本《大眾哲學》沖垮了三民主義的防線。”[14]20世紀30、40年代,延安被稱為紅色中國的首都,為什么會這樣,原因很簡單,經過貧困和戰爭的洗禮,群眾日益把追求馬克思主義作為人生的理想,把投入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中作為奮斗目標。這正說明了馬克思主義的人心向背,說明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
第三個階段是改革開放以后。這一時期總的時代特征是和平與發展。經濟較量成為世界各國的角力的焦點領域,馬克思主義理論受到來自各種資產階級經濟發展理論的挑戰。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實踐取得了重大成果,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而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為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通向富裕、強國之夢的必由之路。
從上述發展歷程來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歷史進程伴隨各種社會思潮而互為運動的,馬克思主義的每一次重大的發展創新是在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斗爭中不斷深化的。從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發展歷史看,每一次社會思潮都帶給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歷史機遇;同時,每一次馬克思主義大發展,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真理性的一次大檢閱。馬克思主義理論正是在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中不斷發展壯大的,我們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原本、實質與精髓,就是要不斷鞏固這種科學的真理,不斷地用真理滌非并前進。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58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p38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p501,人民出版社,2009版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p500,人民出版社,2009版
[5]《毛澤東選集》第一卷,p269-270,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p672,人民出版社,2009版
[7]《毛澤東選集》第一卷,p264,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8]《列寧選集》第一卷,p274
[9][法] 雅克·德里達《馬克思的幽靈》,p21,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0]李大釗:《李大釗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p47
[11]瞿秋白:《瞿秋白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p234
[12]徐素華:《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史》,中國卓越出版公司,1990,p25
[13]艾思奇:《大眾哲學》,人民出版社,2004,p13-14
[14]劉萍:《艾思奇及其大眾哲學的消失》,(臺灣)《傳記文學》, 第72卷第2期
(作者簡介:徐剛系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國家開放大學助理研究員;劉漢峰系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市委黨校研究員;管永前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協同創新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