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彈撥樂器之一,流傳至今已經成為我國最受歡迎且普及最廣的民族樂器之一。箏的頑強生命力主要根源于古箏藝術家們的不斷創新,而在古箏的創新中,以王中山作曲的現代箏曲《溟山》較為突出,這首箏曲以古樸幽遠的意境被世人所喜愛,有加入了“擦弦”“拍板”等一些古箏非樂音的音響效果使得這首箏曲在現代古箏曲目中脫穎而出。
關鍵詞:《溟山》;非樂音;音響;意境
古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彈撥樂器之一,流傳于民間,由于古箏本身柔美動聽的音色深受人們的喜愛。隨著音樂文化的不斷的發展,傳統的古箏演奏已經不能滿足古箏愛好者的需求,音樂的融合也使得古箏演奏技法在不斷突破,箏曲的風格也趨于多樣化,從而現代箏曲應運而生。王中山先生所創作的《溟山》就是采用了湘西的地方音樂體裁,運用較為前衛的音樂表現手法創作了這首經典古箏獨奏曲《溟山》,樂曲中作者運用了現代作曲的一些思想來詮釋一座大山一年四季中的多彩的變化,這種音樂的詮釋使樂曲讓聽眾更能感受到樂曲那種空曠,悠遠的意境,曲作者加入新的表現手法,更能貼近現代人的審美需求,致使曲子的問世以來得到了廣大古箏愛好者的青睞,也使得在現代音樂的創作上加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王中山在《溟山》中,巧妙地加入了許多的現代的音樂元素,使得這首箏曲在不脫離民族音樂所表現的意境之外,更注入了新的靈魂,使得技法與作者表現的內容與情感更加的渾然天成、相得益彰。下面就箏曲中所出現的“擦弦”、“止音”、“拍板”等非樂音的音響效果,分析樂曲的音樂風格與意境。
一、擦弦
擦弦這種現代箏曲創作常用的技法是由中國著名古箏演奏家王中山先生為了發展古箏獨有的民族性魅力而發明出來的。這一技法的出現,使得古箏的藝術表現力有了空前的發展,更加的為民族樂器在現代社會進程中有了更大的發展前景,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為現在的民族器樂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擦弦是一種新創造出來的古箏技法,這種技法的產生,都是以模仿音響上的效果,為古箏在聽覺上創造出的新的技法。擦弦這種技法的演奏是以我們在演奏中過程所運用的義甲,在古箏琴弦上快速的劃過,發出一種“嚓嚓嚓”的一種音響效果,這種在聽覺上造成的音響效果的出現,更加賦予了箏曲的所要表現的那種空靈、靜寂、空曠的感覺。這種在聽覺上所產生的感覺,也正是現代作曲家所倡導的一點“可聽性”,使得現在古箏的發展有了一個新的突破。箏曲《溟山》之所以有這種技巧的出現,正是因為作曲家的巧妙的構思,箏曲的開始是以最低音開始的,由于古箏的低音區有一種厚重的感覺,所以作者在創作的時候以低音的出現,這種低音的出現,也充分的體現了一座大山的的那種暗夜沉沉的感覺,再加上作者巧妙的運用了擦弦的這一非樂音的音響效果,更能突出山谷空曠、神秘空靈的感覺。這種技巧的出現也更加體現了作曲者在表達這個樂章的時刻的那種復雜而又矛盾的情感,箏曲音響效果的出現也是在考驗演奏者的能否正確的理解曲作者的用意和曲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曲作者在這個樂章的“擦弦”這一特殊音響效果的使用為全曲的意境增添了幾分神秘感。
二、止音
止音這一技法的使用在50年代的時候,已經常常被作曲家用來作曲的一種創作上的需要,它們的表現手法多種多樣,有右手演奏完后,左手的側掌止音;右手彈奏完以所帶的義甲的正反面止音等等。這些都是在作曲家的在作曲的創作的時候常用的一些演奏時創作的手法,也是為了減少音的摩擦與雜音等等,而在箏曲《溟山》的運用中,曲作者運用了以左手彈奏完后左手止音的方法,這種創作手法的出現,也是為了全曲的音響上的效果來考慮的,因為在止音出現的地方,是全曲的開始,也是主旋律的第一次出現的地方,音區是在古箏低音區的演奏,低音區的演奏的最大的特點就是余音充足,且音色比較渾厚,這也是古箏本身所具有的特色之處,而在這一地方出現了連續的彈奏的音型,這一情況的出現,大大的造成了曲子中出現音色上混雜的出現,為了避免這種在聽覺上的一種不適感,作曲家在實際的演奏中,加入了“止音”這種技法。這種方法不僅不會影響到右手主旋律的在音樂情感上的表現,反而使左手在伴奏的同時加入了臨時所設計的“止音”這一音響效果,使得箏曲在聽覺上更加富有變化感與節奏感,曲子在剛開始的時候作曲家已云霧繚繞的感覺出現在聽眾的腦海中,讓聽者有種靜謐富有神話般的感覺,那么該段“止音”的出現,仿佛是在為聽眾把這一層神秘的面紗慢慢的解掉,有種“守得云開半月明”的感覺。在聽覺與視覺上都有很大的一種沖擊感。
三、拍板
拍板這一技巧的體現在現在箏曲的創作當中,由于現在人們的一種審美需要,加上作曲家在創作的同時,為了更加拓寬古箏的表現語言,在創作的同時人性化的把這一創作技巧大量的運用到現在箏曲的創作當中來,由于作曲家對大山有一種神秘向往而充滿敬畏的態度,所以作曲家運用了“拍板”這種創作技巧,作曲家選用了這種給人以視覺和聽覺上沖擊的創作手法來演奏為快板段所要表現的夏的這種意境拉開了序幕。在低音區曲作家巧妙地加上了手指前段拍打琴弦和拍板的這種新的技法,這種新技法的結合為作曲家第二章所要表現箏曲夏的意境的一種完美體現,這種創作加上演奏者的動作更能引起聽眾的一種視覺上的聯想,在拍板的時候會發出“蹦蹦”的具有山谷回響的音響效果來,加上作者節奏型的多邊,更能體現出載歌載舞的畫面來,拍板的加入讓作者在描寫第二樂章夏所要表現的那種山谷回響,雷聲陣陣的情景更加惟妙惟肖,這種模擬音響的出現,也充分的調動了聽眾的想象空間,給人一種更加富有張力的畫面感,為箏曲的意境做了畫龍點睛之筆。
【參考文獻】
[1]劉娜.談古箏獨奏曲溟山的演奏[J].樂器,2009(01):48.
[2]劉利連.古箏作品《溟山》淺析[J].藝海,2010(03):51-53.
作者簡介:曹新杰(1969~),女,平頂山市工人文化宮二級演奏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