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航
摘要:本文以《蜜蜂少女隊》提和韓國綜藝真人秀及明星團體的打造來分析中韓綜藝產業之間的差距,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述說本文:一、由IP原創性的問題看綜藝產業在國內的尷尬境地兩者的娛樂模式;二、從韓國綜藝節目崛起歷史看韓國綜藝產業的優勢;三、國家的產業文化和輸出。
關鍵詞:IP;真人秀;中韓綜藝產業
《蜜蜂少女隊》是浙江衛視推出,由吳奇隆和謝霆鋒擔任總教頭,分別率一隊素人少女進行訓練,然后兩隊進行PK。最終在節目中獲勝的少女將會簽訂合約,正式以女團形式出道。《蜜蜂少女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造星概念,在參考了日韓成熟的培訓體系、“面對面的偶像”打造和運營機制,以及完善的造星產業經驗后,《蜜蜂少女隊》創新性地采用了“養成真人秀”的模式。
一、原創IP折射尷尬境地
打造IP是當下綜藝領域的熱詞,《蜜蜂少女隊》注重的是打造原創精品,同時在IP變現過程中對相關產業鏈進行延伸。而其所謂的延伸,其實也就是在節目后期將為少女量身打造出道專輯,包括安排一系列專屬APP推蜜、聯名商品、造星培訓、專屬劇場、巡回公演和廣告代言等活動,從一個精品IP發展成一個IP體系,從一個品牌發展成一個品牌集群。
第六期后,收視率1.484、市場份額百分之6.37、視頻網絡播放量破2.1億、話題“蜜蜂少女隊”閱讀量破十億、微博電視指數排行第二、瘋狂綜藝季第一,華麗的數據后反映的是當下明星養成體系的嚴重缺失和整個娛樂市場的不健康,畢竟中國觀眾對本土的期望太大太大,而本土觀眾又被各種同質化的就刷屏了太久太久。
《蜜蜂少女隊》以日韓練習生模式為特點,創新賽制代表著中國綜藝在探尋韓國練習生模式的全新可能,是如何孵化本土造星工業的艱難問題上的一次大膽嘗試。當這種歷史性難題需要靠一個節目、一個團隊去獨挑大梁時,與其說是大膽創新,倒不如說是當前境遇下最無奈的選擇。
二、造星工業
首先要說說韓國綜藝節目大致發展歷程。
從最早進入國內觀眾視線的《X-MAN》和《情書》等室內真人秀節目的成功為代表,韓國室內真人秀節目開始進入巔峰,藝人搞笑主持、偶像與偶像之間的曖昧、劇本構成了這一時期韓國真人秀節目的主要特點。
隨著室內綜藝節目的迅速衰落,《X-MAN》、《情書》兩大巔峰之作也相繼改版,各大臺在原有室內綜藝節目的基礎上上也開始進行局部創新。諸如以《夜心萬萬》、《強心臟》等為代表的談話類節目和以《萬元的幸福》、《隱藏的攝像機》等為代表的專門針對偶像日常生活探秘的偶像生活真人秀開始逐漸興起,窺私+談話\日常生活是這一時期韓國綜藝節目的大致特點。
由于室內真人秀的沒落,節目制作團隊將眼光投向室外,韓國真人秀節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戶外競技真人秀開始誕生以《家族的誕生》、《兩天一夜》、《Running Man》為典型代表的戶外競技真人秀脫胎于室內真人秀,內容、形式大多沿用室內真人秀的套路,只是場景放到了室外,游戲發生的場地更廣闊,也具有更多的意外性。
不論室內還是室外,臺本等限制條件給定的條條框框太多,韓國節目制作團隊又嘗試出一個新的概念:無限制真人秀節目,諸如《無限挑戰》、《神話放送》,這類節目往往每期的主題都不固定,藝能極強的藝人、強大的制作人、意外性和永不重復的主題構成了此類節目的基本要素。與此同時,明星體驗類真人秀也迎來了自己的巔峰之作:《真正男人》和《爸爸我們去哪兒》。這類節目使得明星偶像將作為普通人的一面展現在觀眾面前。
接下來再來說說韓國藝人是如何養成的。
通過觀察真人秀節目近十五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韓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素人真人秀,通過對明星的堆砌和創造一直是韓國真人秀電視節目不變的內核。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韓國首當其沖受到嚴重打擊,社會矛盾激化,如何將韓國的社會階層流動性展示給底層群眾,借以緩解社會矛盾成了韓國媒體機器亟待解決的任務;與此同時,韓國開始產業結構調整,文化產業最終被確立為21世紀國家經濟的支柱產業。三家娛樂公司順勢而起,成了韓國日后知名的偶像制造機器。今天,三家公司已經可以在世界范圍內完成從發現人才到培養,再到錄制內容的全過程。三家公司每年都會定期面向全球進行選秀招募大批練習生,經過層層選拔、長期艱苦培訓;除去大強度藝能培訓、控制飲食之外,這些練習生還要面對驚人的淘汰率,幾百名練習生,只有一個人能有出道機會,二要塑造一個偶像,代價往往是數十個被淘汰的出道藝人。藝人的標準化流水線生產造就了韓國相當龐大的藝人資源,而藝人資源的豐富反過來也的造就了韓國綜藝節目的蓬勃發展。藝人出道后,急需宣傳專輯和電影,無數的藝人排隊等著上節目,即便是當紅明星,也需要節目的宣傳保持競爭力和知名度,這樣一來,韓國綜藝節目的明星成本就大大降低。
通過標準化量產的偶像都具有相當強的演藝技能和表現欲望,因而韓國的明星真人秀中,明星偶像可以輕松駕馭全場明星相對能玩得開,極大增加節目的“矛盾”和“沖突”,使得節目可看性大大增強。
反觀中國綜藝,大規模引進、大成本砸明星、重金打造,內容形式單一、同質化現象嚴重,大牌明星即便來了,也因為藝能較低往往放不開,導致節目乏味單調。兩相對比,高下立判。
三、國家文化產業背景及輸出
說到底,國家間節目的對比是其背后文化產業的比拼與較量,國家間節目的輸出與引進所折射出的是其背后娛樂產業乃至文化產業的相對強弱。從節目引進國到節目輸出國的角色轉變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行完成,這需要整個國家的文化產業發達到一定程度,國內市場相對飽和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文化產業也不是可以能夠通過國家政策傾斜能夠發展的,這背后也必須經歷一個國民文化素質以及文化需求較現在極大提升的過程。現在,大量引進國外成熟節目是我國必須經歷的一個陣痛期,發展自己的文化產業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將自己的節目模式大批量出售到國外是我么幾代人都需要面對的課題,但現階段更重要的任務是,如何有選擇地“拿來”,使得我們能最大限度汲取國外豐富節目制作經驗,培養出自己的隊伍、創造自己的模式,這才是我們現階段應該想的和必須要做的。無論節目還是明星偶像,說到底都是一種用于消費的商品,所以,要解決節目模式的反輸出甚至是原創節目輸出,需要的是下大力氣變生產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借以撬動整個文化產業價值鏈和中國國民對于文化的需求。
《蜜蜂少女隊》現階段模式的成功,與其說是綜藝資本時代節目模式、產業形式的成功,倒不如說是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陣痛期一群走在前面的人的大膽創新與孤軍奮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