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鶴
摘要:通過研究和比較中國與日本小學美術的教育理念、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等方面的內容,經過對相同、相似和不同各處的深入比較,認識到中、日在美術教育存在著差異,經過對差異的分析,得出如下結論:我國小學美術的課改還需要繼續深入進行,對于已經取得的成效加以肯定,但總體與教育發達國家之間還存在著不小差距,我們對不足之處,應該的不斷吸取先進經驗,總結之并應用與自身改革當中改革。
關鍵詞:中國日本;小學美術教育;區別;創造力
曾經在2009年8月20日,孫武臣發布了一篇文章,其中的“是什么束縛了想象的翅膀?”這一個問題,很多人都為之深思。他在文章中提到:在教育發展國際評估組織對世界21個國家的調查中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在全世界排名第一,而創造力排名卻是倒數第五。而且據調查,希望能夠培養自己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據4.7﹪。
報道說明中國的學生一直生活在一個創造力嚴重缺乏的世界里,怎么樣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造力,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中國美術教育和日本美術教育在本文中,從教育理念、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等角度進行了多方面的比較,明顯的揭示出中國美術教育的一些存在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問題,探討對中國的小學美術教育如何培養創造力、提高創造力,并淺顯對這些方面進行的演示分析。
一、分析日本的小學美術教育理念并與中國的觀念比較
日本小學美術教育理念是:形式運用上非常有特征,與我們所見的有很大區別,“重視目的,而不在乎形式”。日本的美術教育的目標很明確,即“表現和鑒賞”,通過在制作作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動手創造能力,再鑒賞評價,通過鑒賞培養學生的展示他們對于“美”的個人理解,通過評價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不僅可以和其他人進行充分的溝通交流,而且還可以增強自信心和交流分析的能力。所以說日本的美術教學不在乎形式,因為每次課都沒有固定的形式,看似很亂,但其實目的性是很強的。
中國式美術教學觀念更趨向培養美術專業的能力,非常具有專業性,先培養美術基礎,鍛煉感知能力,然后培養鑒賞能力,最后實現創造能力。這樣的教學目的和教學過程,會讓學生們感到缺乏樂趣,機械學習,缺乏快樂,像上其它文化課程一樣,完成任務,無法實現鍛煉創造能力和對“美”追求。
由此可知,日本和中國都重視培養藝術的創造力,但方法不同。日本是通過對美術的學習,使學生感受藝術并提高審美,豐富學生的個性,展現出學生各種獨特的天賦。中國則注重在學習基本美術知識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能力培養及智力發展。也就是說日本小學美術的教育和中國的美術教育相比,日本是把創造力的培養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美術的技能技巧。
二、中國與日本比較小學美術課程分段目標
日本小學美術課程分三個學段:1-2年級;3-4年級;5-6年級。每一學段都有相應的目標以及這兩個領域的具體內容,并且每一學段都分為“表現”和“鑒賞”兩部分。
而中國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所以在這九年期間的美術課程,小學包括三個學段,1-2年級;3-4年級;5-6年級,而還有第四學段在7-8年級實行,所以完整的來說應該由四個學段。個人學段的目標具體從“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進行描述。
在課程目標中,日本和中國都很重視學生的課堂內容,在選擇和設計課程時,都盡可能的使學生在美術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體會到快樂。日本的課程是強調學生的“表現”領域的教學,教學目標強調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生的“趣味性”是始終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基礎。
在中國美術教學過程中的這四個領域,第一是“造型·表現”能力的培養,以“造型”為第一個階段,先打好繪畫的基礎,第二階段才是學生的“表現”、“設計”、“探索”等能力,要求學生在先學習一定的基本功后,利用繪畫的基礎才能進行創作。這說明我國在教學目標設定上確實很精確,充分體現了我國的美術課程是針對不同年級段的年齡特點具有針對性的提出標準。
通過比較分析,日本的教學強調的是學生的感受和體驗,更注重學生的探索精神,發揮創造能力,讓學生先感受,再學習,先有對事物探索的動力再為完成教學目標。我國的教學則是目標更加的明確、具體,但是在創造力的培養上比較分散,始終依靠教師的發揮和掌控上,對學生興趣的引導上不明確,不利于連貫課程。
三、日本和中國的小學美術開設課程內容比較
日本的小學美術開設的課程內容為:“表現”和“鑒賞”。日本的教學方式更加靈活,比如資料顯示的例子:日本東京都品川區立第三日野小學的課程“制作小木屋的兒童們”,使用選舉海報、廣告牌等用過的材料,讓四年級學生在校園內建造8座小木屋。學生利用準備材料進行創造,完成小屋的建造。通過創造的過程,創造小組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能力也得到充分的發展,在最終階段,進行分析展示的時候,8個作品的作者會展示出來,學生自己也會表達對所使用色彩的感受。
我國的小學美術課程知道核心思想內容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這四個方面。例如遼海出版社出版的美術書中,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標題是“發揮你的想象力”,在這一單元中《改頭換面》這一課就是培養學生“設計應用”能力學習領域的內容,學生通過觀察發現生活中的不用的東西,進行設計改造,創造新的事物,達到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兩個方面的目的。可以看出,我國的教材在編寫時,針對的是不同年級段學生的特點,把美術知識有效的滲透其中,并且運用各種素材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鍛煉他們的創造力。
在“鑒賞”方面中日兩國則有所不同之處,日本提倡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學生互相欣賞互相評價作品,都進行同學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而我國是教學過程中,以欣賞世界各國優秀作品為主,使學生在“欣賞世界名著美術作品”過程中,讓學生發現眼里認為的“學生感興趣的和藝術理解的美術作品”來豐富學生的視野,擴展學生的知識。
四、總結和建議
綜上所述,從對日本和中國小學美術課程的教學理念、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得知,真正的小學美術教育,目的并不是為了培訓出掌握美術技法的畫工,那是職業教育應該關注的,更不是為了培養優秀的藝術家,藝術家是培養不出的。應當注重美術教育向多元化發展,并且不斷的加強美術與其他各個學科的有機整合,但是在課堂上怎么樣才能夠更好的引領學生去開發創造力這一方面,還是與其他國家存在一點差距。
通過這次對日本和中國的小學美術教學課程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1.提高對美術課堂存在地位的重視。美術課程應當改革目標,要以學生的興趣點出發,并且結合各個地方的特色,充分利用自然于是,有特色的發展,不要淺盤一律,不要盲目模仿。
2.更多的為美術教師們提供培訓的機會。相關部門應當把美術教師的培訓納入系統化工程,促進各地區教師間的經驗。
3.在教育環境建設融入藝術氣息。美術不應當只是在課堂上,要尋求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在生活中體會,真正能夠達到美術與其它學科的有效整合,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發展,達到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樓馨煜.中美小學美術教育的比較研究 [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張小鷺.現代美術教育學 [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謝婉玫.大陸、日本小學音樂課程之比較研究 [D].國立臺南師范學院,2004.
[4]張小鷺.日本美術教育 [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