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培 楊立

摘要:“分層異步互助小組學習”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互幫互助的學習方式。這樣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師的主導作用卻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上。
關鍵詞:分層異步;互助;教師主導作用;展示目標;分層指導
“小組合作學習”是現在課改大環境下,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創新教育方法,對培養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帶動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在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方面有很大幫助,可以摒棄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的錯誤的課堂教學模式,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但是,課堂除了學生,老師必不可少。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小組合作探究的新型課堂中,如果沒有老師的適當引導,課堂將是一盤散沙。
現在,越來越多的教師把這種教學模式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但這種創新的方法的優點并沒有很好的發揮,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師對自身在小組合作教學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認識不清,自身在課堂上引導能力的欠缺,所以研究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就成了如今這個教學方法的耽誤之急。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教師在主導課堂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一、合作探究小組流于形式
合作探究,意在通過各小組彼此間的交流討論,互動共享,合作探究,激發思維的火花,從而實現共同進步和發展。如今,雖然合作探究越來越普遍,但操作時,分組隨意,不分層次現象明顯,有的教師并沒有針對學生的物理成績和思維能力設計一個可以共同進步的小組形式,而是隨意的按照學生的座次圈點劃分,導致程度好的和差的扎堆,造成兩極分化。顯而易見,這樣的小組探究是沒有任何作用的,會極大的挫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并且導致課堂組織形式混亂,有害無益。所以一個好的分組,是非常必要的。
二、合作探究的問題提出隨意
善教者善問,善問是一種藝術,只有善問,課堂的氣氛才會活躍,學生的思維才能激活。錢夢龍先生曾說:“問題提得好,好像一顆石子投向平靜的水面,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而對于小組合作探究,問題提問的合不合適更為重要。比如一位老師為了激發學生觀察的欲望,上課伊始,提出問題,校園中樹葉的顏色和形狀分別是怎樣的,老師預計學生會說出什么綠色的、橢圓的這些簡單的答案。但令人遺憾的事情發生了,竟然沒有一個人發言,等待幾分鐘,終于有學生舉手,“老師,你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呢?”教師就啞然。這種類似的情況在我們平時的課堂中并不少見。所以教師在提問問題時,一定要考慮問題值不值得,應不應該拿來討論,能不能起到相互幫助的作用。教師必須要弄明白學生合作學習的意義,把握好合作的契機,問題需要有足夠的驅動力,足以讓學生經過一番苦苦的思索,另外問題應該具有成果性,讓每一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小組合作嘗到解決問題的喜悅,并且增加小組的默契。
三、合作探究時留給學生討論的時間把握不準
曾經在一次調研聽課時,一位教師在進行小組討論時,短短5分鐘時間內,隨口向學生提問了38個問題,學生也相應的回答了38次!試想,若在40分鐘的課堂里,從教師提出問題到學生回答完畢,平均每個問題只有20秒的時間。教師提問問題占用8秒,學生回答問題平均占用10秒的時間,那么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僅有2秒!試想,2秒的時間里學生可以思考什么樣的問題呢,能對老師提問的問題做認真獨立的思考嗎?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中,有的老師一味追求形式,提出問題后,學生未經獨立思考就進入合作狀態,有的不到一兩分鐘就要喊停,一些思維敏捷的學生往往會搶先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思維遲鈍的學生就會失去獨立思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這樣的合作不僅不能達到合作探究的目的,還會極大的挫傷學生合作學習的熱情,養成敷衍了事的不良學習習慣。所以缺少獨立思考的課堂自主探究不能說是完美的。
四、教師對合作探究的過程指導不夠
在小組合作探究的課堂上,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現象,教師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開始分組談論,老師的話剛落,每個小組的學生就唰的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的進行談論,老師在教室里來回的走來走去,或者若無其事的東張西望,或者忙于在各組之間巡視趕場,甚至有些學生說與學習無關的閑話,老師也看不到,很難看到老師真正的參與合作指導。這樣的合作探究歸根結底只是流于形式,沒有實際的意義,也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合作探究中,雖然學生是主體,但沒有老師的調控和指導,沒有老師的參與就是一盤散沙,教師不僅是組織者更是參與者,老師應該教會學生怎樣參與合作,對學生合作中出現的問題,要善于發現和及時補漏,有的放矢,合作之后學生總結匯報時,老師應及時捕捉和激勵學生回答中的閃光點,盡可能讓學生展現自我,表現自我,超越自我。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良師育英才。教師的主導作用,關鍵在引導、啟發學生對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加深對該學科重要性的認識,從而去渴求知識,而非傳授知識,所謂受人之魚不如授人之漁。
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在合作探究的各個環節中。在理論教學中,要認真研讀課標,鉆研教材,徹底了解學生,設計練習,撰寫教案,認真備課;而在分層異步教學的實踐中,為了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自己的認真研究和互相幫助下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喜悅,教師在教學中的各個環節都需要教師認真細致有效的指導。
筆者就小組教學一般需要的環節,討論教師如何發揮其主導作用。
五、展示學習目標
很顯然,想要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有明確的目標,在教學中,特別是合作小組教學中。因為不同的小組的學生學習能力及思維能力不同,那么在確認目標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展示不同的學習目標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培優組,除了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習目標之外,還要進行擴展;常規組,要求完成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習目標;補弱組,就要根據具體情況,做出更低的要求。比如在高中物理課“動能和動能定理”,的教學中,根據我校生源的實際情況,對于不同層次的小組應該展現這樣的學習目標。
培優組:
(1)熟悉動能的表達式,會根據動能的表達式熟練的計算物體的動能。
(2)能理論導出動能定理,深入理解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
(3)明確動能定理解題的優越性,能熟練用動能定理處理單個物體的單過程問題,會用動能定理解決單個物體的多過程問題。(第三層次)
(4)知道動能定理也可用于變力做功與曲線運動的情形,能用動能定理計算變力做功,和曲線運動的做功情況。(第一,第二層次)
常規組:
(1)熟悉動能的表達式,會根據動能的表達式計算物體的動能
(2)能理論導出動能定理,理解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
(3)知道動能定理解題的優越性,能熟練用動能定理處理單個物體的單過程問題(第三層次)
(4)知道動能定理也可用于變力做功與曲線運動情形,能解決變力做功(第一,第二層次)
補弱組:(1)知道動能定理的表達式,能利用動能的表達式求物體的動能。
(2)能簡單的推導動能定理,理解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
(3)知道動能定理的優越性,能用動能定理解決簡單問題。(第一,第二,第三層次)
有明確的目標是有效學習的前提,但要想目標提得好,課前的準備,教師必須做足,研究課程標準,深入研讀教材,撰寫教案,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了解每一個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那么如果想做好這一步,筆者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設計導學案,分發給學生,讓學生有清楚的認識,知道自己需要干什么。針對機械能守恒定律這節課的研究,設計的導學案,如下所示:
六、提出問題
在學生明確這節課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后,對這節課整體有了把握,有了目的性,但學生現在往往不知從何入手,一臉茫然,這時教師應向學生展示想要達到這個這個學習目標,應該通過研究那些問題來實現,生成問題系統。但針對不同層次的小組的不同學習目標,問題系統應各不相同,但從補弱組到學優組,學習目標層層遞進,問題系統也是層層遞進,那么學生在進行問題探究時,不僅可以獲得教師的指導,還可以在不同層次之間相互學習,起到互幫互助的作用。比如在“動能和動能定理”教學中,對于動能表達式的探究。對各小組提出問題。
培優組:動能的表達式是什么,根據所掌握的知識,思考如何探究,并推導出表達式。
常規組:根據課本例題,自己探究出動能的表達式
補弱組:直接,動能的表達式是什么,熟記。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對每一個知識點進行探究時探究,都需要教師向不同層次的學生拋出不同深度的問題
七、指明方法
物理是一門實驗為主體的探究科學,解決物理問題時,有非常多美妙而神奇的方法。比如早期的伽利略提出的理想實驗和邏輯推理的方法,驗證法,實驗探究法,等效法,類比法,理想模型法等等。學生想要把提出的問題,探究的清楚明白,那么必須有合理科學的方法,而學生的物理知識系統有限,這些就需要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甚至對于新的科學方法,教師應該向學生直接解釋,并開始使用。另外這里指明方法的另一層含義,即有的有的學生在解決問題時,不知從何入手,教師應當給予適當的引導,使學生漸漸走近解決問題的佳境。如在“動能與動能定理”的合作探究中,要確定動能定理的表達式,那么教師應該指明,我們可以用之前學過的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理論推導其表達式,這里就用到了理論推導的解決方法,然后給予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的推導題目,盡量發揮每一位學生的潛能。
八、分層指導
在學生進行這節課中的重點內容的探究時,學生開始一組一組的積極思考和談論,那么此時教師并不是站在教室的一邊靜靜的看著學生,或者毫無目的的走來走去,學生此時的談論是有目的的但可能是參差不齊甚至是雜亂的,甚至有的學生是沒有進入狀態的。所以教師應該對各個小組進行仔細的觀察,觀察每一個小組的動態,甚至每一個學生的行為和表情,去推測他們的心理狀態,對于積極地同學給于鼓勵,對于錯誤的同學進行適當的引導,對于個別學生要進行個別指導,幫助學生達到學習目的,使每一位同學都能夠體會解決問題的喜悅。
另外,這里的分層指導,不僅僅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指導,還有組與組之間的指導,層與層之間的指導,培優組對常規組,常規組對補弱組,各組之間第一層對第二層,第二層對第三層,對于有些問題培優組的學生解決不了的,教師就需要對學生進行集體指導,特別提出。這樣,學生既可以解決問題,又可以充當小老師的角色,不僅能鞏固知識,而且可以體會幫助別人的快樂,培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友誼。
九、系統小結
按照教學的流程,每節課的后半部分就要對知識點進行鞏固,即指導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問題。老師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其學習目標和學習情況,設計不同的練習題。并指導學生獨立做題。比如在”動能和動能定理“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達到能熟練運用動能定理解決問題的目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了這樣的練習題。
培優組:
(1)一架噴氣式飛機,質量m為5000kg,起飛過程中從靜止開始滑跑。當位移為l=530m時,速度達到起飛速度v=60m/s,此過程中飛機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飛機重量的0.02倍。求飛機受到的牽引力。
(2)質量為50kg的運動員,從離水10m高的跳臺上以4m/s的速度跳出:求,運動員起跳時做了多少功?若不計空氣阻力,運動員入水時的速度是 多少?若該運動員落水時的速度為13m/s,則他克服空氣阻力做了多少功?
常規組:
(1)一架噴氣式飛機,質量m為5000kg,起飛過程中從靜止開始滑跑。當位移為l=530m時,速度達到起飛速度v=60m/s,此過程中飛機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飛機重量的0.02倍。求飛機受到的牽引力。
(2)一輛質量為m、速度為v的汽車,關閉發動機之后在水平面上滑行了l后停了下來。求汽車受到的阻力。
補弱組:一架噴氣式飛機,質量m為5000kg,起飛過程中從靜止開始滑跑。當位移為l=530m時,速度達到起飛速度v=60m/s,此過程中飛機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飛機重量的0.02倍。求飛機受到的牽引力。這樣每一個層次所要鞏固的知識點深度不同,做題就不同。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去完成他們手中的任務,之后教師以小組提問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指導總結,每一個小組需要派出一個代表,對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向老師展現,教師對其出現的問題,進行評價并給予指導。
十、指導學生進行自評,教師給予評價
指導學生,對今天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并進行自我評價。一節課結束,教學目標是否達到,學生的學習目標是否達到,必須進行評價。教師指導學生自評,讓學生自己檢驗學習情況,同時指導學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加強鞏固和聯系。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而且自評,好的地方繼續保持,不足的地方積極改進。
十一、展示新目標
對一下節課的學習目標向學生們進行展示,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有助于下節課達到更好的效果。
合作探究學習這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方法,先要發揮良好的作用,除了以學生為主體,必須有教師做正確而適當的引導,學生就如一塊璞玉,學生就是千里馬,我們教師就應該當他們的伯樂,讓學生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到極致。當然,教師要做正確的引導,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素質,如終身學習的意識,主動學習的精神,創新的意識,勇于探索的精神,合作的品質,各種教學技能等,所以要想達到最好的效果,要想再大的教育改革局勢中立于不敗之地,我們在探索教學模式上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日]佐藤學.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余文森.有效備課上課聽課評課[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3]朱延.淺析分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的主導作用[J].讀與寫雜志,2009.